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从“小平房模式”看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作者:赵丹丹 点击数:431 更新时间: 2024-01-26 来源:《中国村庄》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列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小平房村立足乡村实际,用好乡村资源,努力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实践和经验将为辽宁省乃至省外的广大村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本栏目先请您阅读一篇通讯《从“小平房模式”看和美乡村建设之路》,然后推荐一篇河北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敬请关注。

 

小平房村全貌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地处辽宁省西部丘陵山区,位于建平县城东南4.5公里处。距朝阳机场75公里,距赤喀高铁建平站16公里,距长深高速建平南站4公里,距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19公里,处于北京、沈阳一小时经济圈。

小平房村成立于1961415日,至今已历60余载,辖7个自然屯,13个村民组,8813167口人,总面积3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3亩。2007年成立村级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24名。2022年,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亿元,村集体收入720万元,人均收入2.8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以及“辽宁省文明村”“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多年来,小平房村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不动摇,形成和坚持“党建引领、三产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逐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

然而,上个世纪末的小平房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委会仅有几间房子,全部透风漏雨,村集体入不敷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村民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喝的是浑浊的井水,走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土路,“小平房”这个名字正来源于此。如今的小平房村不仅脱贫致富,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住的是别墅式二层小楼,喝的是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走的是绿树掩映下的柏油路,整个村子美景如画。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风景,还有当地村民的精气神,那是一种建立在富足生活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自信。

 

小平房村党委书记钱学余(右)查看南国梨长势

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安居乐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安居与乐业密不可分,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代表钱学余在接受采访时说。

钱学余,现任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1990年,他放弃城里的丰厚收入和发展的机会,回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钱学余等人的带领下,小平房村终于实现了脱贫致富。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和“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等称号。

“当初,小平房村发展集体经济主要是利用资源优势,要想使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就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钱学余书记如是说。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小平房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秉持“科技兴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营理念,开始深入实施“工业强村、以工哺农、以工促商”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2007年,小平房村成立了朝阳市第一个村级党委。16年来,村党委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强村富民动力,为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赋能。村党委注重从农村经济能人、复转军人、致富能手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并通过评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大力弘扬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营造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良好氛围,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03年开始,村里在尊重村民意愿、确保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将分给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到村。村委会先后成立林丰南果梨合作社和古香杂粮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流转的土地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对自然荒沟和尾矿沟壑进行闸沟治理,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累计新造耕地2000多亩,改善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根据土质和日照条件,小平房村建起了无公害杂粮基地和富硒小麦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发展模式,并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建成面粉加工厂,所生产的无公害黑土小米和石磨全麦面粉通过电商和大型商超等渠道销售,使村民收益大幅度增加。基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发展南果梨产业,村里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设5000亩南国梨园,栽植南果梨树30万株,承包给林丰南果梨合作社和有经营能力的大户,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双赢”。为延长产业链条,村里投资兴建南国梨深加工厂,建设南果梨保鲜库10个、酒窖和南果梨酒生产线,研制开发了南果梨生榨果汁饮料和南果梨白酒、白兰地、冰酒等系列产品。村集体还出资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并以优惠价格租给村民,实现“村里搭台,村民唱戏”,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小平房村还重视全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宜居、宜业、宜游作为全新定位,把文旅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将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走农文旅深度融合、共兴双赢之路。建成3A级国家旅游景区辽宁天秀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同时结合第一产业特色,建设农业观光带、果蔬采摘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完善特色民宿、风情农家院等配套设施,全面形成集文化普及、旅游观光、田园体验、参观培训、休闲娱乐、民宿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如今,小平房村集体经济 “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已经形成了以南国梨种植为主的林果业和以杂粮种植为主的绿色农业、以村办企业为主的工业、以辽宁天秀山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业等主导产业。产业相互支持依存、相互促动,奠定了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成为振兴乡村的根本保障。小平房村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致富项目,做到“村民有就业、户户有产业”,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比30年前翻了100多倍。

 

青山绿水,映红美好生活

“和美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年,小平房村正是遵循这一科学论断,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钱学余书记说。

小平房村的发展历程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他们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打造了今天的绿水风景园和花果山,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村“两委”带领下,实现了森林覆盖率达70%,形成了“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村屯绿化格局。

村里实施了垃圾分类集中排放,建立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模式,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稳步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20吨。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

如今,全村所有主干道、广场、小区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以及文化植入,全村全部接通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高标准打造的秀美乡村景观带风光旖旎,呈现出和谐乡村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依托特有生态基底,小平房村以村为脉,拓宽“一村一带一山一水”空间布局,构筑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修道路、架电线、建景点、植花海,建设占地1.8万亩的辽宁天秀山森林公园,开发9公里沟域经济带,规划建设农家乐、果蔬采摘、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举办梨花节、灯光秀、枫叶节、采摘节,形成集旅游观光、田园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并已成为建平县全域旅游的理想打卡地。

 

南国梨梨花惹人醉

文明之风,吹遍幸福家园

建设“和美乡村”要弘扬“和善有爱”的道德观,使上慈下孝、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小平房村利用乡村特有的山水资源,挖掘乡村休闲、度假、文化和教育价值,发展民宿经济。目前民宿已成为这里乡村宜业、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而对于体验民宿生活的游客来说,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更有着淳朴文明的乡风,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小平房村“两委”认为,乡村要振兴不仅要让村民“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美在外边,更要美在里面,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村党委始终把政治学习和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双述双评等制度,认真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规定,村级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法,并通过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成了小平房村的议事机制。据统计,小平房村每年召开的各类民主协商会30余次,荣获“辽宁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称号。同时,积极搭建活动载体,在党员中深入开展“比学习比干劲作贡献”“大走访大调研大提升”等活动,确保村内困难群体和有致富需求的农户有人帮、有人管,真正实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打通为民代办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17月小平房村组织开展“百名党员联系百户”活动。在村党委的引导下,通过结对子、定计划,全村绝大部分党员各展所长,以不同形式积极对所联系农户开展理论宣传、项目支持、代办实事、困难帮扶等工作,在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村里适时地开办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广泛开展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文化和道德素养。

除此之外,他们还注重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结合乡村传统文化,村里从2015年开始每年开展“好婆婆”“好儿媳”“好邻居”“平房好人”“美丽庭院”“善行义举”“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新风。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2023年以来已开展志愿服务8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32件。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营造互爱互助、明德惟馨的乡风民风。

如今的小平房村,“文明+”效应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四治融合,治理健康有序

“和美乡村”既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钱学余认为,自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基础;法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保障;德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支撑;智治是农村精神文明治理体系的源泉。只有实现“四治融合”,才能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小平房村注重创新社会管理,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结合,深入实施“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以法治推进道德素养,以智治推进乡村活力,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成效。

村“两委”坚持自治固基,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村里在妥善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小平房村村规民约》,将其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主要抓手。每年年初还要结合实际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全体村民监督执行,对违反村规民约相关条款的村民,将取消该户全年一切村级福利待遇,使村规民约真正发挥约束作用,成为维护本村社会秩序、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总规范。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执行村务、党务和财务公开,确保各项事务阳光透明。他们将德治与乡风文明相结合,坚持德治铸魂,以弘扬美德为先导,提升村民道德素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厚植爱国情怀,筑牢精神之基。

坚持法治立本,以警民共建为重点,提升村民法治观念,让村民逐渐认识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梳理和归类,实施闭环管理,确保村民合理合法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村“两委”班子每年深入到各个村民组开展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民的所需、所急、所盼。对马上能解决的立即解决,对一些协调对口单位不能立即解决的,规定时间解决,并将全部问题的解决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小平房村还建设“和合议事厅”,充分利用村广播、户外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媒介,聘请普法宣讲团、志愿者等专业人士,长期进行普法宣传,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小平房村充分运用“智治”思维蓄势赋能,积极带动乡村高效能治理,激发了乡村活力。注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提高全体党员素质,当好先锋模范引领;二是培养村组干部能力,以公仆情怀服务群众;三是引进高端专业人才,招才引智助力振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小平房村设立专家工作站,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新思路,有效提升小麦、杂粮、花海、中药材等基地质量和效益。

事实证明,“四治融合”提高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村政的能力,激活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小平房村“两委”班子

 

村党建馆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红利

在钱学余看来,乡村的美好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改变上,更是体现在村民的生活中,体现在百姓的心里。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红利,则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小平房村多年来一直致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村里先后投资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规划建造二层楼房,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生活宜居。全村主干道全部铺成柏油路,村民房前屋后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美化。新建供销社、电商平台、健康驿站、无人超市,还启用了垃圾智能分类及积分兑换系统。建设9个文体广场,广场内有篮球场和多种运动健身器材,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以各自喜欢的方式休闲健身娱乐。村里每年都给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对村民参加新农合以及现役军人家属都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村里每年都要支出500余万元用于村民生活和水、暖、电、气及各种福利待遇等。

2022年,小平房村抓住铁路改线契机,建设了一条长2公里的景观水系穿村而过,绘就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乡村美景,进一步优化了人居环境。

小平房村还在全县率先建立村级警务工作室,在主要场所和路口安装摄像头,实现治安监控全覆盖;成立由9人组成的治安巡逻小组,配备巡逻电动车,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所有这一切,使得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数十年来,小平房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从贫困到脱贫,从实现小康到乡村振兴,经过提升改造,达到提质增效,实现从“山区”到“景区”、从“先富”到“共富”的蝶变。今天的小平房村正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不断迈进,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再上新台阶。

《中国村庄》杂志  1  特别推荐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