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江苏省桃源村:桃理人家 诗酒田园
作者 点击数:348 更新时间: 2023-10-30 来源:《中国村庄》
 
 

桃源村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的核心地带,2009年由原大路头村、原姚家桥村两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共4.1平方公里,其中集体土地面积6150亩、工业建设用地面积38亩,下辖9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共计6552244人。2022年村级固定收入达到527万元,人均收入超过7.5万元。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级荣誉8个,“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省级荣誉18个。

地理位置优越。桃源村位于无锡城区西北部,地处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西靠大阳山、北依狮子山,青山环秀而居、四季风景嫣然。交通便利,距离沪宁高速阳山出口、342省道仅5分钟车程,距离无锡市中心约20公里,距离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大城市均在2小时车程范围内。

产业特色鲜明。闻名遐迩的水蜜桃是桃源村的主导产业,全村水蜜桃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亩均产值近3万元,现有水蜜桃专业合作社20家,适度规模多元化合作社10余家。同时,依托桃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村现有民宿15家,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用餐、500多人住宿,年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文化底蕴深厚。前寺舍自然村是《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后人的聚居地,周氏村民一直遵循“出淤泥而不染”的祖训,世代坚守种植水芹的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芹莲”(谐音“清廉”)文化。位于山南头自然村的姚家桥小学是抗战时期中共无锡县委锡西特别总支部所在地,朱如言、秦宝光、张涛等仁人志士曾汇集于此,留下了干群一心、视死如归的革命故事。

 

桃源盛景美如画

聚焦顶层设计,组织引领绘蓝图

桃源村处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仅有38亩工业用地,并且在成立之初面临着主次干道不贯通、村级道路不互联、桃园分布零散且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优化村庄产业布局,提高农民群众居住舒适度、出行便利性,打破“无工不富”的村级集体经济传统路径,桃源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筹考虑村庄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类别因素,为村庄发展明晰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案。

一是分类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各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亮点,将9个自然村分为特色村(山南头、前寺舍)、重点村(中寺舍、后寺舍)、规划村(沟南、上沿、下沿、后贝)、搬迁村(走马岗),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改造工作,实现了“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基础。

二是系统谋划设施布局。构建“四横四纵两环”路网格局,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燃气等体系规划,根据《无锡市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相关要求,按照行政村级、规划发展村级两级进行配套,计划新增养老设施、文体广场、村务文化宣传栏、公厕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有效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是科学确定产业布局。形成以“一核一轴四板块多节点”为主要空间结构的农旅特色规划,即以“党群同行·幸福桃源”党建品牌为核心,打造贯穿村庄主干道的观光旅游主轴,建设形成“农享-高端度假板块”“农创-乡创民宿板块”“农聚-特色农庄板块”“农养-慢养乡居板块”等四大农旅融合板块,联结前寺舍、山南头等观光体验节点,以点带面、多点发力,着力打造全域休闲农旅经济示范村。

 

聚焦产业兴旺,做优做强“桃经济”

作为阳山水蜜桃核心种植区之一,桃源村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精品化、组织化、融合化为方向,立足特色优势,注重功能拓展,下好一三产融合“一盘棋”,构建形成高质高效的水蜜桃全产业链体系,让甜蜜事业更上一层楼。

一是产研结合,提高科技“含金量”。紧紧抓住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锡院士之家”落户阳山的契机,在阳山水蜜桃产业研究所、教授工作站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产业效益的大幅提升。全村现有标准化示范桃园2800亩,广泛运用物联网、自动喷灌等先进技术装备,积极参与阳山水蜜桃“双品牌”计划,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完善销售追溯体系,有效提高了水蜜桃品质。桃源村水蜜桃种植面积4500亩,亩均产值2万元,超阳山亩均产值10%。桃源村把党组织建到合作社,每年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栽培果树、施肥等方面为村民提供课堂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村民进一步提高水蜜桃种植产量和质量。

二是资源整合,培育经营“主力军”。针对农业土地抛荒严重、土地零散分布、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积极有序开展土地规模流转,以上沿村民小组为试点,探索“承包地团聚”改革模式,整治、整合、打包多户村民土地,再集中流转给返乡大学生、青年农民、退役军人等“新农人”,成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油提速。目前,全村已成立农民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9家。

三是业态融合,打造产业“全链条”。桃源村以“农村+”为路径,以“一村一品”为方法,变单纯的“卖桃赚钱”为综合的“以桃兴业”,形成以水蜜桃产业为依托,民宿品牌为主打,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延伸桃产品,以“桃”为媒,开发桃花酿、桃胶、桃花茶等延伸产业,并设计商标、包装,创造“寺舍”品牌。让“一季桃”带动“四季忙”。对寺舍、大路头等具有历史底蕴的古村落进行包装美化,挖掘村内桃文化、姓氏文化等,引入外界资本打造既见桑梓、爱莲堂、王福元艺术馆、“桃王”工作室等,形成乡土特色旅游景点。举办“寻找阳山的年味”活动,融入传统手艺、特色美食、非遗民俗,带动了水蜜桃以及桃酒、糕团、麦饼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更多市民来到桃源村共享“甜蜜事业”。

 

闲置农房大变身,桃花源里咖啡香

 聚焦资源盘活,创优“三块地”改革

桃源村通过探索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主的“三块地”改革工作,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合理分布土地功能,发展立足特色蜜桃产业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多元翻建破“布局杂乱”之题。桃源村以“美丽农居”建设为契机,按照“三原翻建+集中移建+立面出新”三种建造模式并存的方式推进农房翻建。在此基础上,聘请上海的设计公司对整个村庄的宅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对土地存量进行再整理,构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置、产业融合发展的“园--村”共建发展格局。美丽农居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以“群众需要、群众满意”为导向,定期研究、专班推进,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代表座谈等多种方式征求留存41户村民意见,“一户一策”逐个攻坚,最终明确村民“三原”翻建28户、集中移建11户、加固并立面出新2户,另外预留10户解决村庄人口自然增长及周边一般村庄居民移建需要。

二是多元盘活破“土地闲置”之题。为突破“空心化”的发展困境,桃源村抓住省级闲置农房盘活试点的契机,以“先整理、后盘活”的发展路径,通过前期土地的收储、流转,按照“自主经营、村委出租、打包合伙、置换托管”多元盘活模式,按照多种投资组合、多类经营主体、多种主题业态“三多”原则,探索村委与民间资本、国企、政府等集体经济组织合伙盘活,让更多的资源、资本、智慧注入乡村发展建设,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更充分的权能,形成以村委主导、农户参与、政府带动、民间资本托管的平台化综合运作模式。

三是多元融合破“发展乏力”之题。桃源村以“三块地”改革为契机,推动以蜜桃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发展,拓宽一三产融合发展道路。近年来,桃源村共盘活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用于培育老周家、南山居、见南山等近30个文旅项目,初步形成“乡宿经济圈”,串联初心学堂、锡西特别总支部旧址、乡村振兴展示馆等红色教育打卡点,与新能源汽车集中充电停车场、3A级公共厕所、平安前哨、农村创业孵化基地等便民服务点,打造农文旅示范街区,仅一个自然村就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超80万元。桃源村还被认定为无锡市首批乡村振兴大学堂培训点,后续还将继续完善培训设施、积极争取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工作日培训、节假日旅游”的“满员”局面,带动村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实现“双提升”。

 

爱莲亭内循祖训

聚焦治理有效,“三治融合”育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桃源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以党建网格细化农村治理单元,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让文明乡风厚植人心,开创乡村共创、共建、共管、共享新局面,2019年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是自治树新风。将乡村治理单元细化到自然村,创新组建“一组两队”,即党小组和“老娘舅”队伍、“微自治”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充分调动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专治村民反映的家事、难事、烦心事,助力矛盾调解、和睦邻里关系。自2017年成立至今,两支队伍已协助村集体顺利拆除60余处“老违建”,完成3户宅基地的有偿退出,促成了农房翻建自发自愿、自拆自建的典范,也在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方案制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德治促和谐。前寺舍虽然家家户户都姓周,但多年来面临着“同姓不同心”的窘境,甚至分离出了泾渭分明的南北寺舍。桃源村党组织瞄准莲文化、姓氏文化,从周氏自律廉洁家风入手,将百条家训变成绘声绘色的墙绘,展现在村落显眼处,扎实推动淳朴民风、社风形成。积极举办“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文明村风加分制”等活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街区,不断增强村民间的沟通交流,让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走进百姓心里,前寺舍也慢慢地拧成一股绳、汇聚成一股力量。

三是法治润民心。相比“家门一关、邻里不识”的城市住宅小区,农村的邻里人际关系更为紧密,由此产生的矛盾也更多、更琐碎。桃源村设立“援法议事”工作室,成立由乡贤、党员组成的“援法议事”服务队,并邀请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综治网格员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其中,讲道理、止纷争,有效筑起了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种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品人间最美好的生活”是桃源村“两委”班子奋力实现的目标和使命。未来,桃源村将继续围绕乡村振兴这个大课题,结合自身实际、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勾勒出属于“桃理人家诗酒田园”的绚丽篇章。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10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