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 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表现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2600 更新时间: 2009-08-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报道 2008年11月6日上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网上系列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网上谈在强国论坛举行。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戴柏华在回答网友问题时表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由1978年的150.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3.0亿元,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1.3%。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加。2003—2007年,仅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就达1.6万亿元,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

  2、建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多项旨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补贴政策,深受农民欢迎。一是从2004年起,中央财政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实施粮食直补政策。二是为减轻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006年中央财政出台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三是实施良种补贴政策。2002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大豆良种补贴。目前,补贴品种已经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四是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2004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支持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农机具。同时,国家还出台了有关生猪、奶业、油料等生产扶持政策以及其他涉农民生政策;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这实际上也是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的一种补贴方式。

  3、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国家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节水灌溉、人畜用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即农村“六小工程”)。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农业投入能力。

  4、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国家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已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2009年4月16日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