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土地“入托”,谁是受益者?
作者 点击数:506 更新时间: 2023-06-15 来源:四川日报
 
 

曾经,“谁来种地”成为农业之问;而今,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背景下,这一问题有了答案。一些地方探索出路径: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农民不愿种、种不了、种不好的地托管起来,有效破解“谁来种地”这一难题。613日,四川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市宣汉县举行。土地“入托”,谁是受益者?在现场推进会上,这个关键问题得到了解答。

 

立在田间地头的鸭池村社会化服务利益分配情况。

“入托”账本

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土地“入托”后粮食亩均产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6月的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秧苗已经返青。

鸭池村是一个典型的盆周山区村,山高坡陡,地多块小,青壮年外出务工缺少劳动力。有地无人种,这个问题长期困扰当地。但现在,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全村超过5000亩耕地实现了应种尽种。

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土地,效益究竟如何?鸭池村有一笔细账。

为了提升种田效益,鸭池村引进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建立了“137”的村集体、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益分红模式。

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去年,村里每亩水稻产量1000斤,每亩产鱼300斤。稻谷每斤1.8元,稻田鱼每斤10元,每亩田产值4000多元。

村集体部分,能获得鱼收益的1%,也就是每亩田30元。农户部分,获得鱼收益剩余99%的三成收入,加上每亩800斤水稻收益,除开托管费和承担的部分养殖成本,每亩田纯收入1541元。

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分到多少?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也有一笔细账,剩余鱼收益的70%,加上超过800斤水稻的剩余收益和托管费,除开生产成本,每亩田有2429元纯收入。

袁军说,这2429元的纯收益是单纯种粮食的两倍。

而从全省各地的反馈来看,相比农户自种粮、流转土地种粮,土地托管种粮亩均产量更高、生产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在盐亭县,当地青茂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批量采购农资,每亩节约成本200元;在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机插秧服务,亩均插秧数量比农户自种增长15%以上;在射洪市太乙镇富强村,农户原来种植水稻亩均毛利20元,接受社会化服务后亩均毛利达到465元。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17万亩次,亩均可实现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鼓励“入托”

真金白银支持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灌站为“入托”创造条件

613日,头顶烈日,袁军忙着在田里巡查,“秧苗都种好了,现在关键是把田里的水关好。”袁军在鸭池村托管了3000多亩田种水稻。“拖拉机从县城开到这里要翻好几个山头,要走一个多小时。”袁军说。但在这里种田,他很有信心。

袁军的信心来源于宣汉县当地的政策支持。

如何吸引专合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全县地块多、面积小、分布散、无人种的耕地托管起来?

“激励,拿出真金白银。”宣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宣汉县提出,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门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购置农机,按照上级补贴额的一半再给予奖补,补贴叠加最高可达50%。贷款政策上,对服务生产主体给予40%60%贴息。此外,只要完成服务1000亩以上面积的耕地,便可获得最低10元的亩均激励资金,服务面积若超过1万亩,亩均激励资金可提升到40元。

不只是宣汉县。今年,遂宁市安居区种粮大户奉光荣托管了1200亩耕地,专门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种大规模的复合种植方式,农机非常关键。

“去年,我们通过整合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省市级财政补助等方式,一共为奉光荣这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放了286.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遂宁市安居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区80%的耕地至少接受过一次社会化服务。

除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各类硬件配套也要跟上。

在达州市宣汉县、绵阳市游仙区等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灌站等措施,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良田是托管的基础。”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正整灌区整市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去年底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多万亩。同时,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将“巴掌地”“鸡爪田”改为集中连片、设施配套、宜机作业的“大块田”,为农业生产托管创造条件。

有了激励政策、硬件基础,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全省范围组建起来。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28万个、近3年累计同比增长70%。各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从耕种防收等基础环节,向农资供应、集中育秧()、秸秆处理、烘干仓储等全环节延伸。(阚莹莹 /图)

土地“入托”也有短板需补

土地托管兴起的背后,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塑。

作为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和丘陵耕地占70%以上的省份,四川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迅速。土地“入托”,既解决了有地无人种等问题,也带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村集体、农户和服务组织三方的增收。

但在现场会上,大家也提出了一些需正视的“短板”。例如,在丘陵山区,部分土地细碎分散,适用的农机比较少。一个对比数据是,成都平原社会化服务率达到80%,全省丘陵山区的社会化服务率则不到20%。另外,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数量还存在缺口,不能满足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一些地方服务组织的培育还比较滞后……

不过,放眼四川乃至全国,“补短板”已有不少可借鉴的尝试——对分散的零星丘块进行宜机化改造,实行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小田变大田”、全程机械化种植;利用“农机贷”、农机购置补贴等帮助农户购置更多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农机具,尽快搭上农业机械化“快车”;定期开展农机培训、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真正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等。

当前,全省社会化服务面积达4117万亩次。希望在未来,这个数字能不断攀升,更多的“田管家”能够出现在山坳沟壑、田间地头。(阚莹莹)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