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一个老夫子 带活整个村
作者: 郭亮 点击数:677 更新时间: 2023-04-20 来源:《中国村庄》
 
 

 

朱有志(右)深入田间地头指导

在湖南有个退休干部,他原来当过大学老师,后又在湖南社科院院长的岗位上工作,长期研究农业农村经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三农”专家。他退休后推掉了两所民办高校100万元年薪的聘请,后又辞谢某公司200万元年薪的聘请,还有很多类似的邀请,他都一一婉言拒绝了,就想深入农村一线切切实实为乡亲们做点事。就这样他来到长沙县开慧村当起了村书记,虽不是当地人,却选择长驻这里,并扎根11年,带领当地村民振兴开慧村。他的名字叫朱有志,“我现在是开慧村的村民。”碰到老熟人,朱有志都这样介绍自己的新身份。

老夫子与开慧村结缘

村庄概况。开慧村地处长沙县北部,距省会城市长沙30公里,与平江、汨罗两市三县交界,是烈士杨开慧的家乡。这里原本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而今却成为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示范”“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湖南省两型村庄示范村”。

到村缘由。在省社科院工作的朱有志承担了多个与“三农”有关的国家重点课题研究,需找一个农村工作的观察站,通过到农村的实践来发现农村基层工作的难题和农民的困难,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当时的开慧村正急需引进人才和先进理念,就这样频繁地跟朱有志建立了联系。

主动请缨。201312月退休后,朱有志婉拒百万年薪聘请,给时任县委书记写信主动请缨,要求到开慧村任职。朱有志说:“我是一名农村工作研究者、一个农民的孩子,兼任第一书记,能更直接、具体、深入地服务农村、服务乡亲。”朱有志还提出“三个不要”和“一个不会”,即“不要一分钱工资、不要一亩地房子、不要解决一个户口”“不会在开慧村有任何财产性收入”,而开慧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也正当用人之际。就这样,朱有志就被如获至宝地请进来,一心一意当起了开慧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老夫子扎根提振乡村

当好村民智库,发展集体经济

找出困境。朱有志在开慧村上任后,把自己定位为“当好村民经济发展的智库”,通过全面深入调研,发现开慧村缺少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缺少资金的推动,村庄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发展。

探索破局。朱有志和村“两委”积极探索“资源-资产-资本”的集体经济资金“生发机制”,通过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入股企业、新建村级物业、自主经营和参与长沙县抱团发展土地指标置换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

创新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就要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朱有志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通过“五金”回馈村民,具体来说就是“入社就有保证金、开发可得补偿金、就业支付报酬金、效益分红股份金、花甲追加养老金”。因为实惠多,全体村民都愿意入社,很快就把土地都流转到了合作社。

通天又连地,为村里谋利益

农民最难的问题是不知道干什么、种了养了又不知道卖给谁。朱有志联系了很多渠道,通过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解决农民眼前最关切的问题。

提供技术支持。村里有种植水果的基础,朱有志就鼓励支持村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为提升水果品质,朱书记帮村里联系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技术支持,并建立城乡互通的农产品销售点,为村民解决技术和销售困扰。

解决村民难题。村民时有外地打工被欺的现象,朱有志知道后,积极联系外地相关部门,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后又通过在外党员建立起了务工人员的QQ群、微信群等联系网,进而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

大力开发项目。长沙县开慧通用机场的投资建设给开慧村带来就业岗位和人流量。基于此,朱有志拿出自己的储蓄,又帮着企业四处联系业务,合作项目纷至沓来。2015年引进企业入股共同开发村内资源,2016年尝试发展村级经营性物业,2019年大力探索乡村治理的“四自模式”和“双向耦合、四层协力”模式。

互联网赋能,激活“六次产业”

通过开发项目,开慧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但大多数游客来村里只是吃顿饭就走了,也赚不了什么钱。单一的农产品和观光旅游很难赚到钱,就需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

互联网来赋能。朱有志经过反复思考,认识到开慧村要运用“互联网+”, 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村里的红色景点、农家乐和湘绣等特色产品,并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激活“六次产业”。开慧村开发了有机蔬菜、优质水果、优质水稻基地共3600亩,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六次产业”,大力发展农文旅康的乡村综合体。

知识改变命运,让农民多读书

出生农民家庭的朱有志深知,农村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读书和学习,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和农村的面貌。

对接高校资源。为提高开慧小学的教育质量,朱有志积极促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开慧小学“结对子”,让村里的老师和学生到城里的高校学习,还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

建设农家书屋。朱有志把自己写的书赠给村里,他还联系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开慧村“农家书屋”赠送书籍。后又全面升级农家书屋,全部采用数字化管理。

高校联谊指导。对农民帮助最直接的无疑是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姻”。朱有志专门请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还先后联系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组织师生到开慧村建立研学基地,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

乡村振兴先得靠人才

开慧村现已成了有名的经济文化示范村,不管是集体收入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开慧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找对人、做对事,找到真正能为乡村振兴发力的人是关键,所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就地取才。首先要做好本土人才的“文章”,挖掘本村的“土专家”“田秀才”以及手艺人,让他们当好乡村致富带头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本村的土特产、手工技艺等乡土特色发扬光大。

感召人才。通过乡情感召、需求对接、价值体现、惠民政策等有效手段,鼓励在外企业家、退休干部、大学生等各类群体回到农村,为乡村发展出智出力。

培育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训,将他们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技术能手、农业经纪人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乡村振兴要破解人才瓶颈,像朱有志这样的退休干部或本地老板是首选,他们没有经济负担就没有了私心,他们要的是一种价值的认同和再现,而乡村又可以匹配他们的需求。笔者认为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梯队和中坚力量,他们的“上山下乡”将给乡村振兴带来巨大的影响。

他们是有资金、有资源、有情怀、有能力、有经验、有人脉的“六有公民”,让他们发挥余热,可迅速启动为乡村振兴服务,来打好乡村发展的根基;再吸引有创意、干劲足的大学生或年轻人回村。当村子发展好了,城里人自然会蜂拥而至,到乡村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回得来、留得住、干成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