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乡村故事汇
作者:贤文 点击数:565 更新时间: 2022-12-20 来源:《中国村庄》
 
 

乡村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乡村来,收获特别多……

闲来无事之时,会刷刷短视频,因着职业习惯,格外留心有关乡村的那些人与事。

 

创意环保时装秀推介家乡特产的3支花果蔬

3支花果蔬

印象最深的是3支花果蔬,来自四川凉山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团队。

他们的视频每一期造型都是设计感爆棚,有以水果、蔬菜、树叶制成的礼服和配饰,也有以报纸、床单、米袋、塑料袋、化肥袋、尿素袋制作的礼服,小伙儿们迈着夸张的猫步行走在田间果园,或妩媚或妖娆或傲娇的的小表情让人忍俊不禁,配着简单快节奏的音乐和笑声,在欢乐的氛围里推介着大凉山的糖心丑苹果、橙子、干核桃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1块钱的服装、2块钱的模特、3块钱的摄影师和4块钱的样品,能否实现5块钱的效果?当产品推介加上创意效果,很难不让人印象深刻。有网友评论,人在城乡结合部,心在巴黎时装秀,3个励志弟弟,加油!

在一个花絮视频里,别的工作人员都是羽绒服棉服加身,而他们身着单薄的报纸或塑料袋服装,在2800米海拔的果园中,在5度的气温里,虽然围在火堆旁,但依然能看出来他们冻得瑟瑟发抖。短短30秒环保时装秀的背后都是用心的付出,看着那么努力的他们,让人不禁心生感动,同时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青春的力量,是寒冷中最温暖的力量。正如配乐中所唱:向着风拥抱彩虹,勇敢地向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哪怕要逆着光,就驱散黑暗,丢弃所有的负担,不再孤单……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新时代,打破固有的思维才会有创新。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返乡大学生已经成为一支生力军,尤其是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已成潮流。他们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为推介家乡的特色资源创新创意,让自身价值充分实现的同时,也为乡村带来更多新的理念、模式和产业形态。

 

从复旦“校草”变身为乡村“村草”的汪星宇

汪星宇乡村笔记

汪星宇乡村笔记,讲述了一个复旦男孩的乡村十年。

汪星宇是上海郊区90后青年,2011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当年在欧洲做交换生大半年,在纽约读了两年研究生之后,他发现外国朋友更关心的问题是中国是什么样的。遗憾的是,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脑海中想到的只有他的家乡和他父母从小带他去旅游的景点。他知道那不是完整的中国,可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也说不出来。

汪星宇的老家在上海郊区南汇大团,是个从浦东机场还要朝南开将近40分钟车程的地方,是个种瓜种水蜜桃的地方,所以他从小一直认为自己是上海乡下人,结果朋友们都说上海是没有乡下的。直到他读到孙立平老师的一本书《断裂》,其中有一个观点说,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乡村存在着时代上的断裂。于是汪星宇背起行囊,到湖南湘西、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想看看自己究竟是不是乡下人。结果这一看才发现,中国各地的乡村很不一样,上海的乡村确实不够典型。

在凉山的小学支教时,汪星宇发现班上的孩子从6岁到16岁的都有,很多彝族家长在大规模外出务工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可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让他感觉到了身上的责任。在云南楚雄美丽中国的一所乡村学校里,一位在那里做教务长的复旦学姐热情而兴奋地为他介绍学校,并阐述了“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习” 的教学理念。

于是,汪星宇毕业后喊上他两个最好的兄弟回村干精准扶贫,一半为了情怀,重温儿时乡村的美好,也为祖国的乡村尽自己的一份力;一半为了学术,他认为,国际政治的课堂不仅在北上广深、纽约巴黎,也应该在乡村田野、乡土中国。

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磨难后,从复旦“校草”变身为乡村“村草”的汪星宇发现,真正改变乡村的不是瓜果蔬菜,而是当地的教育。于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做起了公益,关注乡村孩子的教育,守护乡村孩子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开启人生的N种可能。20179月,他们创办了连接城乡的企业——乡村笔记,想要从读懂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三个维度投身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5年来,他们带领城市上万名青年和青少年深入全国各地乡村开展研学活动,足迹遍布了200多个村子,带领不了解乡村的伙伴们多读懂一些乡村;资助上千名来自乡村的孩子到大城市,让他们见识各行各业,并推出公益平台,让社会爱心人士一起为乡村的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陪伴并助力他们的成长;同时在全国十几个村子开展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他们的项目被人民日报、四川卫视、湖南卫视报道。

在汪星宇的概念里,自己只是一个返乡创业小青年,而网友们却纷纷为他点赞,称他心中有光、脚下有路、逆风飞翔、朝向远方!汪星宇无疑是中国新青年、“新农人”中的优秀代表,他在寻求自我定位的过程中让自身的价值回归于实践,把自己的选择和国家、民族、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

 

尝试用更多可能助力家乡发展的山农阿香

山农阿香

广东清远的山农阿香,是一个25岁的姑娘,有思想、接地气,理性而乐观。

在她的短视频里,会在劳作中、行走时、做饭间分享她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她会在打玉米、砍竹子、翻红薯藤的时候讲述农药和草木灰的区别、谈食品安全、说农村的困境等等,话语中透着真实与淳朴的智慧,偶尔还会在宽敞的院子里跟着音乐跳一段柔美的舞蹈,这是一个有点文艺又知书达理、坦率真诚又乐观善良的姑娘。

最新一期的视频里,她说:“这个时代在用各种方式推着我们往前走,新的平台、新的行业出现,预示着未来是多元的。真好,我还年轻!如果不是时代的洪流把我推回家乡,我大概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也感谢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让我在28岁之前就能寻找到我的特长和能力。不是我选择农村,而是农村收留了我;不是我选择了时代,而是这时代改变了我。”

阿香以前是做教育的,刚回农村的时候她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是带着迷茫回去的。而现在,她在不断地探索中尝试利用手机、利用新媒体助力家乡发展。她说:“我从妈妈手上接过扁担,妈妈从我手上接过手机,她在田埂上看着我往前走,我肩上扛着的是妈妈的希望,而妈妈手里握着的,却是农业新的可能。”

她在外的朋友却觉得回家是一件困难的事,一是怕被说,二是怕不知道干啥,三是怕没钱。很多人问回到农村怎么办?有什么好项目、好方向?阿香的答案是没有。她说,没有人能给我们答案,也没有什么贵人能帮我们,大家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新的未来就在我们的迷茫中孕育,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把握就不要回农村。

阿香有句话我很是认同,即“正是因为不知道才需要去做,做了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的确如此,任何事情,只做不想,容易瞎忙碌;只想不做,再美好也是空想;既想又做,知行合一,才是成事的关键,才能走得更远。知行合一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最终磨砺出的生命境界。

对那些有意愿返乡创业的朋友而言,力量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的成功是先有一个不可阻挡的力量,在力量驱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自身的能力会得到展现。从某种层面上讲,能力是附属,力量是核心。只要肯做事、肯思考、肯找出路,就一定能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只要有敢拼敢闯的非凡决心和胆气,别人不敢的我们敢,别人不做的我们做,别人不信的我们信,他强任他强,他狂任他狂,只要心中有理想,何愁未来不富强。

对于未来,阿香坚定且无畏:“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事干不成,那就是你认为干不成的事。我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我觉得有多大的力就去发多大的光,只要对家乡有帮助,对农民有好处的事情,我都会去做。哪怕会遇到重重险阻,但心有所想,一往无前!”

小记

乡村故事多姿多彩,能够挖掘的还有很多。虽说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但乡村理想却是所有参与到其中者的理想。故事里的“新农人”,都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撬动乡村理想,他们每一段奋斗的征程,都是在为实现梦想而蓄力。乡村的发展真的非常需要这些有思想、有能力、肯奉献的年轻人。

当前全面振兴中的乡村,正是年轻人就业创业的舞台、拼搏奋斗的热土、实现梦想的天地。乡村因有他们而有所不同,同时也要给到这些投身于“三农”事业的年轻人包容、理解和支持,激励他们在广袤的农村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这些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在用年青有力的臂膀、奋发向上的姿态担起乡村振兴的未来!

《中国村庄》杂志   12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