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转型升级的振兴篇章
作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村庄调研课题组 点击数:1244 更新时间: 2022-07-07 来源:《中国村庄》
 
 

——调研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新发展阶段,要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村庄发展的微观视角,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与国家发展大局同频共振,积极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赶上发展机遇,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新的制高点,实现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2021122122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村庄调研课题组来到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就其改革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有关做法经验展开调研,与村“两委”干部和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

 

   一、振兴村基本情况

   振兴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新区境内,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享誉三晋的“煤铁之乡”,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9人,下设1个集团企业,5个子公司。转型10年来,振兴村集体资产总额从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0亿元,翻了2000倍,年上缴国家税收近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6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6500元增加到3.69万元,翻了近6倍,解决辖区内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煤业、农业、旅游、培训等多元产业吸引2000多名外来人口就业。振兴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五星级企业园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曾经依靠煤炭资源致富的村庄,振兴村没有满足于现状,一直居安思危,超前谋划,依靠党建引领,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践行新发展理念,转换增长动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书写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新篇章。

   如今的振兴村家家住新房、人人有事做,医疗互助、教育免费、养老优厚、社会福利五大社会保障机制夯实了小康生活的基础,实现了环境生态化、农村城市化、生活保障化、服务功能化、就业均等化,走上了“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创新党建,牵手科技谋发展

   (一)分级管理,创新党建新模式

   在长期发展实践中,振兴村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夯实党建基础,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转型步伐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振兴村创新实施“三包四推五培”党建模式:“三包”,即党委包村、包企业,支部包组、包项目,党员包户、包班组;“四推”,即从优秀职工和村民中推选劳动模范,从劳动模范中推选党员,从党员中推选中层管理人员,从中层管理人员中推选决策层;“五培”,即把员工和群众培养成劳动模范;把劳动模范培养成积极分子;把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先锋;把党员中的先锋培养成管理人员。同时,振兴村还在不断总结创新中,形成一套“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党建模式。

   党委抓大事,在“决策”上出实招。如通过党委决策建设初心广场、初心园、党群生活馆、家风家训馆、百家姓馆、中国村志馆、展览馆、村史馆、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村级活动场所等。

   支部办实事,在“民生”上下功夫。为了让百姓生活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在实现全村就地入城、就地就业、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养老的基础上,确保“就业均等机制、医疗保障机制、教育免费机制、养老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机制”等五大社会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转。

   党员做好事,在“本色”上不动摇。每年1018日乡村振兴日,每月18日为振兴学习日。持续开展党委领导亮身份、做示范,“两委”干部亮承诺、转作风,党员代表亮行动、树形象的“三亮三做”活动。

   在振兴村,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面旗帜就应该做到18个“不准”。振兴党委还用百分制考核管理党员,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热情,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加牢固。

   (二)牵手科技,构建云端党建平台

   20197月,振兴村党建生活馆在全省第一家引进5G技术,推出了涵盖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以及党员的5G信息通信产品和信息化应用,每天都在为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提供信息通信服务,打造了一中心、一平台、一品牌。“一中心”就是基层党建工作指挥中心,“一平台”就是基层党建云平台“一品牌”,就是建设全国一流智慧党建品牌。设置了智慧党建五大板块,分别是W(我)支部、知天下、云课堂、便民宝、发布厅。增添了智慧党建6个栏目,分别是学习、新闻、政务、生产、生活、电商。建立了智慧党建大数据“三库五档”,分别是党委、党支部、党小组数据库,基层党员、“两委”干部、企业干部、机关干部、积极分子学习档案。

   通过“云端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智能搜索、选课,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实现党员自主性和灵活性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提升了学习的舒适度、便捷度。通过VR体感平台,让广大党员千部和群众感受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之路以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艰难历程,使红色党建教育“活起来”,真正实现“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有党建”。

   (三)务实党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振兴村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形式,通过不断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学习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线上充分利用振兴党群馆内党员云课堂、党史学习屏、党建学习电子宣传栏、基层党建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互联网资源,全方位、多角度让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线下通过集体学、自主学、研讨交流等形式,每周列出学习清单,每月制定主题学习计划,把控节奏、把握步骤,确保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振兴村还非常注重将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工作、为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振兴村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推出“上门服务”“帮办代办”等便民服务活动;解决村民就地就业,保障村民的收入分配;组织志愿者文明实践活动,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组织群众每周六日进行民俗文化展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确保安全生产、项目建设、党风廉政、民生实事、信访维稳、垃圾分类、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振兴村书记牛扎根(左二)带领村班子在海南儋州考察项目

   三、让山居变别墅,建设“三美”乡村

   (一)以企带村民居美

   振兴村原名关家村,600多个村民一直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世代困扰着村民,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老百姓一年辛苦劳碌,兜里也攒不下几个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水比油贵,吃粮没着落”这句村民自编的顺口溜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7年,随着煤炭市场形势的好转,一直亏损的村办煤矿有了积累。以牛扎根为“班长”的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多次争论和探讨,终于达成以企带村建设新农村、把群众从山沟沟里搬出来的共识,使新农村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2008年,振兴村依托振兴集团投资8.5亿元,对郜则掌村、关家村、向阳村三个自然村进行了整体整合搬迁。3年间,新建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共569套,同时还配套学校、卫生院、宾馆、超市、公园、广场、会堂等,全村2000多人从破旧的土房搬进窗明几净的新房。通过修路、改河、迁坟396座、挖山填沟和整合传统文化古迹等行动,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为确保农耕文明传承、传统民居保护和现代功能开发达到和谐统一。建设之初,村里就定下“三不”原则: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

   经过10多年建设,目前已建成了高新农业区、商贸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工业区、卫生防疫区、生态园林区等区域,集中连片、自成特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生态优美,且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特色乡村。

   (二)环境整治生态美

   近几年,振兴村从生态环境、民居建设、景点挖掘、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入手,精心打造、匠心独运,努力建设民居美、生态美、生活美的“三美”乡村。

   护绿与植绿并重,突出山村相依的生态美。振兴村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三座花卉园,村里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2000余亩。三是庭院披绿工程。振兴村大力倡导庭院绿化,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免费指导种植。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2%,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

   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完善便利的生活美。农户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和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标。

   保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为确保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振兴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极具古典风格的振兴坛和振兴阁两处。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

   走进现在的振兴村,如同走进一座美丽的花园,山上苍松滴翠,村内别墅林立,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古风神韵相映成趣。房屋依山而建,整齐划一又不失协调自然,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装点起美丽乡村五彩斑斓的生活。

   (三)综合服务生活美

   2010年起,振兴集团每年投资乡村建设和产业转型1亿元以上,先后建起抗战主题广场、孝廉公园、花间堂、槐荫寺、农民艺术馆、工人文化宫等人文景点。2018年,振兴小镇入选国家4A级景区。2019年,建成初心园,内含党群生活馆、家风家训馆、百家姓馆、展览馆、村史馆等,成为文化教育新阵地。目前,振兴小镇建成5G云智慧中心,全力打造“一张网、两中心、三红色、五景区、六应用”平台,实现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康养、智慧教育等板块的融合,让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旅游景区,让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

   一点一滴整治乡村环境,一举一动彰显振兴作为。振兴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聚焦交通沿线、街巷道路、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开展“六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沟渠、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整治“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参与、家家支持的浓厚氛围。

   在振兴村,还有一支环卫志愿者队伍,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满腔热情默默付出,扮“靓”振兴。接下来,振兴村将进一步加大春季整治力度,给广大村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对清理完毕区域进行每日复检,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创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为美丽振兴“增颜值”“提气质”,擦亮乡村旅游对外“窗口”。

 

   四、经济全面转型,实现由黑转绿

   (一)实施“三变”聚合力,内联外引增活力

   一直以来,振兴村都是以企带村的发展路径,如何盘活村集体资产,让村民真正融入到村庄发展中去,经村 “两委”与村民共同协商,决定从现在集体土地入手,成立经济联合社。2018730日,振兴村召开了经济联合社成立暨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共确定股东577人,选出股东代表7人,理事会成员3人,监事会成员3人。并举行了经济联合社成立揭牌仪式。从此之后,振兴集体经济发展走上前台。

   1. 资源变资产,盘活集体资源

   联合社成立之初,首先积极引导农户把承包土地、林地的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入股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共计6331亩,村民每年可获取1000元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另算。其次是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资金,包括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产业,建成各类游乐设施10余处。同时,振兴村与马刨泉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就荒山开发达成协议,确定荒山由景区开发,景区送10%的旅游股份给振兴村民,鼓励家家搞旅游,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村民参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为止,振兴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

   2. 资金变股金,拓展股份合作

   通过开发资源、盘活资产、综合服务等方式,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等,以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中原五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对全村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产业化经营,通过集中开发、公开招投标,以及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实现了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家家来参与、人人能分红的良好局面。

   3. 村民变股民,促进产业兴旺

   鼓励联合社的每位成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持每位股民开办农家乐,在自家小院上做文章、在小摊小吃上下功夫,让家乡的味道香飘万里,让地道的传统工艺走出太行,从而实现人人搞旅游、户户来赚钱,全村群众都能分享旅游红利。

   (二)优化煤业搞旅游,由黑转绿开新局

   1. 转换动能,蓄势绿色发展

   “煤海虽广,总有尽时;赢得未来,唯在转型”,这是振兴人的共识。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振兴村人意识到未来不能再靠煤发展。主动转变增长方式、积极谋求多元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陆续上马煤矸石砖制造和洗煤项目,实现能源的循环开发和清洁利用。同时,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商贸物流。

   振兴村背倚大雄山,四周群山环绕,生态环境优渥,与天下都城隍、南宋五凤楼紧依紧邻,与河南红旗渠、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咫尺相望,自然风光独具风韵,当地还素有“王莽赶刘秀”“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汉文化传说,存有“马刨泉”“翠岩寺”等遗迹,雄山书院至今流传着三阁老讲学传经、教化村民的故事,古韵深厚。

   振兴村依托当地龙头企业,以村企共建、以企带村的形式先后建起多个景点,规划建设雄山观景台、蝶恋花海景区、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赛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修通11.6公里景区环山路,从山上远眺,美丽振兴尽收眼底。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振兴村率先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优势,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从生态环境、民居建设、景点挖掘、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入手,精心打造、匠心独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开拓“新的可能性”,为三产融合共致富奠定了基础。

   2. 借景生财,开拓旅游项目

   发展一个成熟的景区需要20年,对乡村旅游这项工程,振兴村有充足的信心和历史耐心,把目光放到了15年之后,要求月月有进步,一年一变样。转型,是振兴的出路,也是振兴人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坚持不懈的“功课”。

   2018年,振兴村在北京、太原设立了招商引资办事处、长治接待处,招商引资和争取上级资金1.5亿元,使得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户,为振兴村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年1229日,由振兴村发展成的振兴小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随着人流、物流的聚集,振兴村紧扣乡村振兴的主题,加紧产业发展战略布局,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接着,振兴西火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列入山西省重点项目,特色小镇项目正式入库国家发展改革委千企千镇办公室,“一事一议”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振兴村绿化项目获得财政奖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建成;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战略试点项目和优质蔬菜连栋大棚建设项目按进度得到正常续建;“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图书室及文体活动室、申报“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振兴村公交车停靠站项目、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振兴村党建馆(村史馆)主体工程、30套民宿别墅项目装修和68家农家乐小木屋修建全部如期完成。

   2019年,振兴村自筹资金修了1公里长的横向路,又修了3条纵向路,全村道路实现了三纵三横,拉大了框架,流转来的6000多亩土地正邀请山西农业大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发展休闲体验农业。

   2020年,全国首家村志收藏馆重建后开馆,收藏全国村志1800余册,纳千家之风,集众家之长。

   随着春节嘉年华活动的连续举办,以及拓展训练、夏令营、冬令营、冰雪世界等新项目的落地,该景区游客量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从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营销策划出发,振兴村大型活动丰富多样、高潮迭起:从“春节嘉年华”到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从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艺术节到五月端午民歌大赛,从九九重阳金秋文化旅游节到国庆节文艺晚会,形成“季季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文化风景线。

   在立足当下游客资源的基础上,振兴村积极构建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五夜”产品体系,重点打造了“振兴不夜村”项目,通过灯光秀和民俗表演,让游客们在看夜景、赏民俗的同时,感受振兴村的无限活力。

   上党印象步行街是振兴村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之后,推出的又一个商业创意。“国潮”建筑整齐地矗立在道路一侧,每隔数十米还会有一个国潮小舞台。步行街将“食”这一重要文化引入旅游体系,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全方位旅游业态。2021年春节假期,振兴村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万人次。

   5个千亩种植基地——干果经济林、道地药材、小杂粮、花卉培育和有机蔬果绿了山坡,也催生了绿色经济。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以及62%的绿化覆盖率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振兴村成了现实。

   如今的振兴村,已然成为一处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厚重、城镇建筑独到、景观别具特色、度假功能完善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

   3. 转型升级,“旅游+”唱主角

   旅农相融、旅工结合、旅商互促,经济发展活力足。振兴村借助品牌效应,依托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餐饮服务业,实现了三产融合。

   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为让农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发展,振兴村于2010年流转土地6331亩,成立了长治县振兴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已建设特色化农庄6处、规模化种植基地3处、农艺博览园3处,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推出马刨泉矿泉水、上党振兴村酒、振兴村老陈醋、小杂粮、葵花油、核桃等产品,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1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旅工结合,催热乡村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村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积极推进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景区的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店、步行街等均由企业投资建设。其中容纳160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步行街全部营业,总投资达到3.5亿元。

   旅商互促,带动餐饮住宿。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旅游产品体验,振兴村推出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166余户、民俗酒店6处、民俗养生会所9处,可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1000人住宿。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并成为振兴村一大主导产业。同时开通了长治市区至振兴村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成立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把好山好水、好土地、好气候变成了能赚钱的资源,在村容村貌大变样的同时,也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整个村落都成了景区,村民成了员工。景区为了扶持创业经营者,还为40多户商户免去3个月房租,当了十几年煤矿工人的村民,也跟着转型做起了景区的饭店老板,形成“全村互动抓旅游、家家户户都赚钱”的村庄景区融合发展新局面。

   转型不停步,创新有活力,前进有动力。振兴村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一个个高成长、高附加值,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广的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让振兴村更有信心打造好“万年大雄山,千年都城隍,百年红色村,十年振兴路”的旅游品牌,做大振兴小镇培训、教育医养加旅游产业优势,让广大村民分享产业转型的红利。

   (三)创新培训增长点,构建人才聚宝盆

   20181018日,山西省首个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平台——“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振兴村为此投资6000万元,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致力于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探索、实践研学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一流乡村培训学院。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振兴村抢抓机遇,聚焦人才培养,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主题,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

   在办学过程中,振兴村着力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抢占产教融合新高地。围绕办一流乡村教育的目标,力争办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匹配、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相融合、学生毕业与学生就业相同步的乡村教育综合体。

   在教学内容上,除党建学习之外,还开设了乡村旅游、中医推拿按摩技师、农艺师等专业知识培训。2021年培训1.5万人,营业收入达435万元,同比增加100万元。


 

初心园

   五、打造“三零”村庄,共享发展成果

   (一)四联机制,确保风清气正

   振兴村秉承平安植根于振兴、和谐融合于发展,持之以恒打造平安振兴的理念,构建矛盾纠纷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的“四统”制度,做到预防为主,不躲避矛盾、不上交矛盾;在关键节点、重要活动期间实行“社会治安联防、工作力量联勤、突出问题联治、群众参与联创”的“四联”机制,形成“党政领导、中心牵头、部门协调、村企联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社会风气良好,村民关系和谐,未发生一起重大治安刑事案件、越级上访和非法宗教等活动。

   (二)五级联包,推进一站式服务

   为把乡村治理“五级联包”责任制落到实处,以支部为单位,设立老年党小组、青年党小组、妇女党小组,每月坚持开展一次活动,创新村民自治制度,规范了村干部履职行为规范“十八个不准”,制定了振兴村村规民约,推行了“六制一体”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实施了村干部坐班制、村级例会制、例会排名制、末位约谈制、工作督查制和年终奖惩制,议事形式更接地气。成立振兴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办公职能不同,设立党群服务室、人民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扫黄打非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财务室、扶贫办、村委监督室、产权改革办、经济联合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20多个村委服务站,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办事效率,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

   (三) “三零”创建,促进村庄和谐

   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中,振兴村以党建为引领,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创建为契机,统筹资源、把向施策。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实行常态化巡逻。建设智慧安防系统,安装60套视频监控设备,做到“全区域”“全时段”覆盖,实现了智慧宣传、智慧安防。特别是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做到了不见面宣传到位,为居家隔离管理提供了便利。

   (四)“2+10”模式形成维稳合力

   振兴村还创新“2+10”模式,即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开展综治、法治、扫黑除恶、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格化管理、禁毒戒毒、平安创建、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10项工作,整合各部门力量形成推进基层维稳的合力。并借助“网格化”,及时掌握村庄动态,做到了全方位、无盲点监控管理,实现了村内社会治理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治理精细化。

   (五)红色文化,引领最美家风

   文化是立村之本、立家之根。现在的振兴村,红色文化处处彰显,各地游客都会来此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村上有有红色收藏馆、红色文化广场、抗日战争主题广场、解放战争主题广场、孝廉公园、上党战役展览馆、南下战役干部纪念馆。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村里先后建起孝廉公园、党群生活馆、家风家训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站、雷锋志愿者服务站,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并且形成了自身的文明乡风建设体系。

   振兴村每年定期开展各类传承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孝德孝星评选活动,通过推荐、评选,选出“好媳妇”“好公婆”“十佳孝星”“孝行典范”等。特别是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将邻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都请来,进行免费体检,发放慰问品,合照全家福,举办长街宴,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扎根在每位村民心中。

   振兴村以“三色”文化影响教育村民:先后推出了以体验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以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的“古”色文化。通过这些文化渗透与传播,不仅让村民始终牢记先辈勤劳俭朴、敬业持家的光荣传统,也使之成为振兴人永远向前的精神基因。

   此外,振兴村还充分利用初心园、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主要场所,连续举办四届春节嘉年华、八届根祖文化旅游节、五届振兴越野锦标赛、五届粽情与你健步行登山活动、三届康养避暑文化旅游节、九届重阳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有力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

   (六)多项福利,全域共享成果

   想百姓、爱百姓、为百姓,就会多为百姓办实事。多年来,振兴村的民生投入从未停步。免费教育,免费供暖、供水,免费公交车,免费发放米面油,用电、用气补助到位。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福利金5100元,每年重阳节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200元养老金,并进行两次免费体检。春节期间,本村村民和外来村企职工4500多人,均领到米、面、油、瓜子、花生等过年必需物资。

   教育方面享受的福利更多,振兴村投资6900万元建起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周边11个村的孩子均在此上学,在全国高薪聘请年轻学历高的老师,学校近千名师生的服装、食宿全免费,考上大学的凭入学通知书报销学费。

   在医疗方面,除新农合之外,针对重大疾病,振兴村成立了村民医疗互助会,村民住院产生费用,就可以申请二次报销,最多能报销30万元。3年时间大病累计报销685人,报销金额336万元,兜牢了大病保障。


 

鸟瞰振兴村

   六、思考与启示

   (一)能人治村,是振兴村发展的关键

   这方面在振兴村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是牛扎根从未改变的信念。

   1. 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决定治村的成功与否

   能人治村中人的因素是村庄善治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能人”牛扎根本身个人素质出众,一心求治,是振兴村实现善治的一个重要条件。他14岁时父亲去世,初中一年级便辍学,少年时打过铁、放过羊、烧过砖、编过筐,年轻时吃过苦,这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他信念坚定、工作能力突出,群众威望高。牛扎根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振兴村一干就是38年。如今65岁的他依旧勤勉工作,深受村庄居民的尊敬。牛扎根具有很深的乡土情结,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他始终希望建设一个富裕、公平、有序的振兴村。30多年来,只要村里企业经营有了效益,村集体收入有了盈余,他便会积极主导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完善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村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牛扎根一夜之间成为了乡镇企业家,一个乡里眼中的“富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始终全心全意为村庄谋发展。在村庄搬迁过程中,牛扎根个人出钱300万元,一次性补齐了50户居民的搬迁安置费用差额。在他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感召下,很多村民搁置争议,出钱出力,推动了搬迁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很多村民对牛书记心怀感激:“如果没有牛书记个人的不懈坚持,我们不会率先住上新村,享受比城里人还好的社会福利。”

   2. 多元化的构建,决定带头人的治村能力

   与全国大部分村干部不同的是,村书记牛扎根具有政府干部、村干部、企业家等的多重身份,可以协调来自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三方的矛盾。2015年,退休后本来想专心经营企业的牛扎根,又被返聘为振兴新村管委会书记,并身兼振兴村书记,不是他贪恋权力,而是村庄、企业和管委会的发展需要他,振兴村民更需要他。

   3. 奉献意识,决定带头人的治村格局

   牛扎根矢志不渝地推进乡村振兴,是由其奉献意识、公德心决定的。一方面是情结,在年轻时由情怀支撑,带动村民致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摊子越铺越大,沉淀成本越来越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存在刚性差距,要求只升不降,逼迫村委会要千方百计寻找新的收入来源维持原有生活条件。这也是煤矿资源枯竭,村书记迫切寻找新产业,加速产业转型的原因——他需要新的收入来源,维持住村里较高的居民生活与基础公共设施服务的水平。

   特别是在20107月,长治市、县两级政府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企业优势带动新农村建设,以“中心村”示范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围绕振兴村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城镇化试验区——振兴新区。新区由4个行政村组成,如果单纯算账面的话,4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完全不足以支付2000万的日常支出。振兴新区4个村庄是依靠牛扎根这个村庄能人、富人、勇于任事的人,运用乡土社会的规则,管理并发展起来的。振兴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资源型强村,从经济到行政管理,由煤矿产出决定,而煤矿的产出是牛扎根入股的股份公司的,也就是说,村里用钱是从煤矿来的。所以煤矿资源将要挖完,他要比所有人都着急。村庄发展离不开矿,更离不开牛扎根这个人。

   4. 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乡村振兴的共识

   任村干部几十年来,牛扎根一直有着发展好村域经济,让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深深情结。1981年初,振兴村开办煤矿,有收入但收入不高。2001年煤炭持续低迷,煤矿亏损出让时,村支书牛扎根组织69户村民集资516万元,由镇里竞购下煤矿部分经营权。2004年煤炭形势好转,煤矿经历多次改制,牛扎根又动员每家每户和矿工集资入股,缴纳资源价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经周折将股份从最初的20%逐步扩大到60%。然而,煤炭这种行业,现在离不开,将来靠不住,要确保村庄发展有新出路。振兴村一方面做好节能减排,完善煤矿产业链,提高煤矿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提早谋划、及早布局,推动振兴转型发展。随着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牛扎根带领村民“撸起了袖子”,开启了“敢教日月换新天”“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创业历程。振兴集团拿出煤矿40%的收入投资乡村建设和转型产业,从开办洗煤厂、建材厂,搞运输、商贸,到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教育,多次转型尝试,跌倒再爬起,转型新路越来越清晰。

   (二)用好民主议事制度,是治理有效的关键

   乡村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党组织与村委会能够顺民心、应民意,满足村民的现实需要,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收集村民诉求并及时反馈的机制,这样才能够既得到群众拥护,又干出实事。在振兴村自治模式中,村民诉求反馈机制既包括了每3年一次的村“两委”改选换届,也包括了日常生活中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振兴村,村民大会、振兴集团董事会分别是村庄、企业进行利益调解、分配、妥协的平台机制,而身兼村书记与董事长的牛扎根,则是村企共建中平衡企业与村庄之间关系的纽带。

   以振兴村搬迁改造为例,为了能够实现整村搬迁,振兴村“两委”前后20多年共召开了4次全体村民参加的群众大会,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村民代表小型会议。第一次村民全体大会召开于1984年,当时牛扎根带领村委会提出了一个“十五年发展规划”,计划要用3个五年的时间把旧村搬迁到山下。当时村里群众60%同意,40%的反对,结果十五年搬迁规划就此搁浅。失败的原因在于3个村民小组中有一个不愿意承担搬迁产生的经济成本,于是计划就此作罢。第二次村民全体大会召开于1993年,随着村办煤炭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企业经济效益可以出资分担搬迁的资金成本,但村民小组之间又在搬迁土地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于是搬迁计划第二次作罢。经过10年的时间进行反复工作,2003年召开了第三次群众大会。3个村民小组之间的用地矛盾得到解决,但企业与农户在搬迁成本费用承担上存在分歧,于是计划又被搁置了。到2006年,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大部分村民有经济能力承担更多搬迁产生的费用,加上企业注资,少量政府财政项目资金支持,以及村庄带头人牛扎根自掏腰包补齐差额,村庄终于有条件实施搬迁。

   前后花了20年时间,开了4次全体群众大会,振兴村“两委”才把群众、股东、干部之间的矛盾协调处理好。搬迁工作前后经历了多次反复,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很多矛盾在当时看来是无法协调的。但通过村民、股东各自的会议议事机制,各方可以把自己的利益诉求摆到台面上来谈判;有了会议议事机制,即使困难被暂时搁置下来,等到情况好转又可以继续谈,直到问题得到各方的拥护支持而顺利化解。由此可见,振兴村的能人治村并不是牛扎根个人的能人专制,而是他运用好已有的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实现村民共治。在村“两委”会议的机制下,牛扎根带领“两委”干部,协调各方、化解矛盾,既得到了群众拥护,又能团结各方力量做出实绩,为村庄发扬民主实现有效自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