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徐家湾的冬天
作者:张建人 点击数:506 更新时间: 2022-07-06 来源:《中国村庄》
 
 

   在安徽凤阳府东南17华里的濠河西岸,有一个较大的村庄——徐家湾。半个世纪前,三位凤阳中学初中毕业生来到村北的徐北生产队插队,当时的徐家湾一点污染也没有。记得那年我们进队的时间是109日,低洼的徐家湾正在涨秋水,看到残存的铁桥爪和濠河中站立的桥墩,真有些悲壮凄凉的感觉!徐家湾南部的早小麦已长得青乎乎,招人喜爱。

   濠河是凤阳人民的母亲河,处在最上游的徐家湾是濠河流域最大的湾,有5个生产队。大湾里是一望无际的土地,这些土地除徐家湾的,还有岳林4个生产队、小李庄和甄岗5个生产队的土地。涨洪水时,濠河两岸成为水乡泽国,徐家湾则变成汪洋中的孤岛。

   在冬季,徐家湾一望无际的麦田看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有时候暖冬,我们会把牛放出去吃麦苗,防止麦苗长过头影响来年收成。

   那时队里穷得连个平板车都没有,百姓家只有装粮食的土缸子和简单的劳动工具。整劳力一天10分工,只是两角八分钱。我们知青6分工,忙一天只够买一包大铁桥牌香烟。

   插队第一年冬天是寒冷的,我们3人暂住在牛房里。里面3张八框床,一个小水缸加一个烧火灶。屋内西北角是队里的稻种踅子,在屋里还能闻到牛粪的味道。房的门是漏风的,睡到床上能感受到外面的风很大很凉。

   徐家湾的冬季,最愁的是吃水和烧草。水井离驻地实在是太远,挑水的路曲曲折折,来回一趟要消耗很长时间。初下乡时,队里分的烧草少,每人只分一小堆。柴火雪天后容易受潮,一烧都是烟。想喝口开水都很难。

   白天的劳动还是有趣的。有一段时间老乡教我们打草鞋搓草绳。准备好砸扁的糯稻草和碎布条,加上上等的细麻绳,固定好草鞋样式后,先忙主筋再加其它。做好的草鞋又受看又平复,穿起来也舒服。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徐家湾水利条件太差。要干干个死,要淹淹个光。冬季农闲时,这边大部分劳力去南部林桥村打抽水机站。那水坝好高好陡,一天下来,年少的知青们累得龇牙咧嘴,腿疼腰酸。中午吃着黄豆面掺荞麦面擀的面条,有时候吃些米饭和小咸菜,偶尔吃点荤腥。

   1971年我在乡下喂牛养鸡,一年没有回城里过过夜。这年冬天也是冰天雪地,哪儿也去不了。看不到报纸,听不见广播。队里派我就便义务看仓库,我事先从凤阳师范学校图书室借来《李自成》《日日夜夜》等几本小说,躺在粮食仓库的旮旯角小凉床上,点上煤油灯细细地读了起来。

   当时的徐家湾人说得好:一顿不饱十顿饥,十顿不饱一溜皮。饿极的人看到一点荤腥眼里都闪闪发光,冬天人更饿,每天不到晌午,肚肠就咕咕直叫。

   当时徐家湾种植水稻非常少,我们一年只能分几十斤稻谷。主要食粮是小麦、豆类、山芋,还有荞麦、胡萝卜等。收的稻草根本不够喂养队里的15头牛和5条驴。在严寒的冬天,我们不止一次地去20里外的殷涧侍集和濠河对岸的小王府买稻草。从殷涧回来往北一路顶风,局部地区走不动,大家挑着草艰难地行进。

   50年一瞬间,乡村旧貌换新颜。现在的徐家湾已经是府城镇的辖区,我们住过的徐家湾村也早已拆迁,一溜大湾都改造成水稻田,几条主路构成密集的交通网,农民生产更为方便。往日的村庄迁移到岳林南部和岳林东部的高处,农家住的都是两层小楼加小院了。正可谓:抚今忆昔,换了人间。

   (作者系安徽凤阳县退休干部,曾参与《凤阳抗日烽火》《凤阳年鉴》等编纂,以及《凤阳党史三卷》部分章节的写作,并先后在省市报上发表作品数百篇。限于篇幅,本文有删节)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