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配置有效资源,让乡村振兴“战旗”飞扬
作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村庄调研课题组 点击数:1492 更新时间: 2022-06-20 来源:《中国村庄》
 
 

——调研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资源配置对于任何部门、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农业农村尤其如此。目前全国2.4亿农户,每户只种几亩地,种植品种、水平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每个行政村的农户数量、村民文化水平、资源状况千差万别,文化底蕴也各有差异。村庄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不同地域做法各不相同。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则是在传统村庄资源基础上,促进要素合理配置,推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打造川渝乡村振兴新样板,被誉为“战旗飘飘,名符其实”。


 

5季·妈妈农庄

   一、战旗村基本情况

   战旗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西部,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地交界处,地处横山脚下、柏条河畔,距离成都市40公里。全村面积5.36平方公里,14454493人,有耕地5441.5亩, 16个村民小组,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65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称赞其“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战旗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发展,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等荣誉称号。

   战旗村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先后关停搬迁多家有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逐步转型,形成了以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村庄资源与有效配置

   2000年以前,战旗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主要资源为村集体土地、乡土文化和都江堰水系,以及成都市郊的优势。期间战旗村尝试过创办村集体企业,如机砖厂、酿酒厂、复合肥厂、豆瓣厂等。随着经济发展,一些高耗能企业在产业转型中逐渐衰落,土地出现闲置。2001年以后,战旗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产权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重新修建了文化大院和乡村十八坊;利用地域资源,建设妈妈农庄项目;利用人才资源,创建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目前战旗村实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以旅助农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形成了“资源+资本+品牌”的农业产业模式。

   (一)利用土地政策,锤开集体土地入市第一拍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三者缺一不可。在我国,土地是村集体和农民最大的资源,如何配置好土地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关键。 2015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全国3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成都市郫县承担了此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任务,并根据相关土地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探索制定出集体土地出让制度、规则、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等14条综合管理措施文件,在规范的体系下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整体利益诉求。

   战旗村抓住这一机会,按照14条交易规定和管理办法所提出的“收储入市交易的土地必须是村集体所有”的要求,经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由全体村民参股形式成立了郫县唐昌镇战旗资产管理公司,以一个法律主体资格正式对外经营。

   201597日,战旗村一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成交。该块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挂牌成交,落下了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四川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标志着四川省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 “第一槌”的落地,探索出一条集体土地入市管理措施和可推广的经验

   据时任郫县国土局副局长王怀光介绍,根据集体土地管理流程,郫县唐昌镇战旗资产管理公司将要挂牌出让的集体土地,交由第三方土地评估机构以农村集体土地的基准地价,对所要挂牌出让的地块进行全面价值评估。评估结果出来后,由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编制该土地的位置图、空间范围、面积、使用年限、土地移交时间、规划条件、开工时间、起始价竞买方案和分配方案等一系列入市方案,再经由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后,将该入市方案交由镇政府审核通过并报县国土局审查。再由县国土局牵头,联合建设、规划、环境等部门出具最终审查意见,最后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王怀光说,按照“试制度、试规则”的总体要求,郫县逐步修订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起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增值收益,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经验成果。

   2. “第一槌”的落地,盘活村集体土地存量

   “每亩以52.5万元的价格成交,比原来预想的价格高出许多。”回忆起当时土地被高价成交的情形,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满脸喜悦。

   高德敏介绍,唐昌镇战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战旗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主体,当时交易出让的地块属于原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用地,原来租给一些业主使用,每年租金只有几万元。那次由四川迈高公司通过竞标的形式,获得出让地块40年的使用权,村集体获得了想要的收益,而迈高公司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土地,大家各取所需。迈高公司取得土地以后,投资打造休闲度假酒店和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村民们还可就近上班挣钱。

   当时村民得知村里的集体土地入市交易成功的消息后,纷纷盘算着怎么享受土地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对此,高德敏介绍说:“按照战旗村的资金规划,那笔资金作为村里的公益金、公积金、风险金由村民共同分配。有了资金以后,就能进一步发展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战旗村乡村十八坊

   (二)利用自然资源,让乡村产业落地开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战旗村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综合配套改革,着力三个“主战场”:一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二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三是整合乡村资源,培养多种经营体制的新业态。

   1. 培育新动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土地入手,培育农业产业园区。战旗村引导农民土地入股、村集体注入资金组建战旗土地股份合作社,启动了规划1万亩的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规划为种植区和蔬菜初加工区,并通过项目招商、企业招商,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产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生产模式。目前,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思路,做强做优绿色产品品牌,建成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800余亩。

   与科研院所联手,搭建产业孵化链。战旗村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如培育优质菌种,以绿色高端农业和体验农业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发挥新技术对高端产业的支撑作用。

   引进新技术,完善产业加工链。战旗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生产加工质效。聚集中延榕珍菌业、浪大爷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6家,建立自动出菇车间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标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生产。

   借助平台,延伸产业营销链条。战旗村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做大做强天府水源地公共品牌;与“猪八戒网”“天下星农”等知名品牌营销公司合作,对绿色有机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和精准营销,将有机蔬菜卖到了北京盒马生鲜超市;利用京东云创对系列产品进行“梳妆打扮”,按众筹方式,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画像”,精准生产、精准投放,同时倒逼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011年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后,战旗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郫县豆瓣、食用菌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其中,战旗蔬菜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有机蔬菜2000亩,年产值4000万元,本村入社率97%。此外,战旗村还形成了浪大爷、富友等多家土生土长的调味品企业,以生产郫县豆瓣、豆豉、豆腐乳为主,带动农户就近就业100多人。

   2. 培养新业态,做强特色产业

   战旗村利用自然风景优美、临近成都巨大市场等区位优势,以农业为根本,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的方式,发展特色乡村产业。

   ——妈妈农庄,打响特色休闲乡村品牌。2010年战旗村引进了有着成都“小普罗旺斯”之称的“妈妈农庄”,这是四川第一家规模化熏衣草种植基地,是“一三联动、以旅助农”的典型代表。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借助“妈妈农庄”向外宣传战旗村,提升知名度,增强战旗村影响力。

   ——乡村十八坊,创新战旗“活态”文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仅有农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战旗村书记高德敏表示,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尝试自主开发经营的项目,之前村里很多小作坊因为环保不达标、市场有限,传统工艺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为了给村里的传统工匠找一个“好去处”,20176月起,村里开始筹建这个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

   十八坊由豆瓣坊、酱油坊、辣椒坊、布鞋坊、蜀绣坊等18个传统工艺作坊组成,于20188月开街,取意乡村“十八般武艺”。该地块约50余亩,原是村上的腾退老院落、文化大院和养猪场,属于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村集体就地取材,按照“免租+押金+10%营业额分红”模式招商,引入了“唐昌布鞋”“郫县豆瓣”“蜀绣坊”等优质项目,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和集体经济重要蓄水池。

   乡村十八坊也是战旗村实行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由于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村集体出资兴建,所以其经营也会增加战旗村村集体收益。经营形式采用的是合股联营模式,即店家出产品,村集体出固定资产的方式联合经营,店面和收银机都是村里提供的。来自战旗村1组的袁志建在“乡村十八坊”上班,他所在的“唐昌豆腐”店如今销售豆瓣、豆腐乳等10多个品种的产品,节假日期间日均营业额可达3000多元。按照约定,他们店在营业3个月后,根据经营情况与村集体商定股份占比,之后店里的经营收入村集体都可以按比例分红。十八坊经营所得,村里留存一部分用做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也按股给村民们分红。

   ——第5季·香境 ,提升乡村旅游业态。第5季·香境项目整体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商铺70家左右、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酒店100多间、面积为6300平方米,以独特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打造情景院落式商业街区,现已入驻香境酒店、红旗连锁等多个品牌商家。主要经营特色餐饮、美食、旅游纪念品等,引进京东云创建成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青年文创、供销社为农服务、电力、电子商务等商家。成为集观光农业、酒店、餐饮、会议服务、拓展、婚纱摄影、婚庆服务、运动休闲、乡村旅游度假、当代艺术观赏为一体的新业态。

   在管理方面,第5季·香境引进专业运营团队,从景区规划、招商,到景区统一推广运营,确保景区人气持续火爆,让景区彻底摆脱假日经济怪圈,做到假日生意火爆,平时人气不断。

   战旗村6组村民范光明,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花55万元买下位于商业街一间77平方米的铺面,从事超市经营。“以前,我在村里租民房搞了10多年超市经营,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气门面,希望旅游发展后能进一步带动生意。”

   3. 传承川西林盘文化,共享生态红利

   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战旗村所在地是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距离都江堰10多公里,具有良好的林盘基础,吕家院子就是其典型代表。2019年,战旗村合作社在村民自愿互惠基础上,通过租用方式流转了吕家院子现有住户的宅基地、林地、农用地以及闲置房屋,随后又引入国有平台公司,对林盘进行了外部风貌打造,整体提升了吕家院子的林盘风貌。林盘变美同时,还需要让林盘的内容也丰富起来,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增加其商业价值,也就是将生态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

   多番酝酿,战旗村“两委”提出一个大胆想法:让招引进来的项目,除租金之外,再按照营业额的3%给村集体进行生态环境分红,分红的收入主要用于战旗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每个进驻吕家院子的项目,都享受了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为了维护这样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持续的投入。”高德敏书记解释说。在大家都不太看好的招商新规定推出后,望丛釜,成为吕家院子用“生态环境分红”模式引进的首个项目。

   望丛釜是第一个“志同道合”的项目业主,负责人是一个叫杨真君的90后创业者。“我们原本就在郫都区做火锅品牌,已开了几家店,偶然看到这里有一个环境这么好的林盘,就想着尝试做一个园林式火锅。”对于战旗村提出的“生态环境分红”,杨真君接受得很快,“一方面,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另一方面,村上的生态环境整体提升了,来玩的人就多了,对我们的营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201910月,望丛釜在战旗村项目开始试营业,当月就向村集体分红8803元。据介绍,不到一年的时间,仅这一个项目,就给村集体分红超过5万元。目前,新的项目都会参照生态环境分红规定入驻战旗村。


   (三)利用经验集聚,创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20182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视察,殷切嘱托“要继续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办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战旗村“两委”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落实“五大振兴”总体部署,牢牢抓住乡村人才振兴这个关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治管理、自负盈亏,创新开办了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

   2019212日,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全面建成并运营。学院一期占地18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200人培训学习。

   学院秉承“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校训,面向农业农村第一线和基层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及村(社区)干部,着力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新型市场主体,致力于“新农人”培训教育,解决“种田者能”的问题,打造立足成都、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新农人学习成长基地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交流、展示、推广基地,打造最接地气、最有特色、最具实效的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典范。

   学院确定10个方面的全方位培训课程: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干部群众素能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劳动技能人才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乡村旅游经营型人才培养、乡村社工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巾帼力量培养、农村青年人才培养、乡村规划师培养等。

   学院本着“双向结合、办出特色”的原则。在运营上,以“市场化+公益性”模式,按照“党委领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探索培训学院建设运营新模式。在师资力量上,实行“专业化+乡村味”模式,精准定位,聚焦探索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构建“大专家+兼职讲师+土专家”的特色师资队伍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行“特色化+订单式”模式,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基层实际系列课程,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践经验的可及性。在教学上,采用“模块化+体验式”的模式,改变“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教学培训方式,采取小组讨论、学习活动、交流发言、学习游戏等多种互动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目标方面,采取“现代化+育人才”的目的,坚持人才培育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向,提高全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学院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品牌”的工作步骤,利用3年左右时间将学院打造成为集教育培训、政策研究、学术交流、智库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院校。据统计,到2020年,学院成立1周年,累计开展培训业务150期,培训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00万元以上。

 

   三、党建引领,让“战旗”飞扬

   在战旗村发展过程中,“两委”班子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通过组织振兴带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村民收入持续增长,村庄治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战旗”飞扬。

   (一)“战旗号”的“火车头”

   在公园般的战旗村,村前广场旁一列蒸汽机车的车头格外显眼。火车头取名“战旗号”,在村民眼里,它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战旗村在党组织引领下接力奋斗的象征。

   从大力发展经济创办村集体企业,到发展农产品加工,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从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开始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到完成全村土地权属调整,成功敲响四川土地入市改革“第一槌”……战旗村发展一路高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战旗村的发展历程中,“火车头”是党组织,而跑得快的关键便是始终抓住“党建引领”不放松。

   “在战旗村,党员们要经常问自己:入党为了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在战旗村,每一位党员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带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年轻党员纷纷回到家乡,成为景区和产业园工作人员。他们了解外面的情况,更熟悉村里的现状,也是村里为未来培养的人才,让他们参与乡村治理至关重要。全村165名党员主动带头领办项目、参与村务,赢得了村民信赖。

   战旗村党委始终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提出七个“满覆盖”战旗党建工作法,建立党员“三问三亮六带头”工作机制,确保党员“有知识,懂业务”,实现了“建强战斗堡垒,引领改革兴村,引领生态宜居,引领产业富民,引领乡风文明,引领服务便民”的“一强五引领”。

   (二)民主集中,让制度为发展护航

   “各项‘规矩’的制定都需要群众参与,要深入每个院落、走进每家每户,讲解宣传各项事宜,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坝坝会’就是最好形式。”高德敏表示, “坝坝会”这种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办公”方式,祛除了党员干部身上的“傲气”,能够设身处地从群众立场去思考问题、去倾听群众的声音。

   战旗村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制度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坚持“民事民议、民权民定”管理机制,规范决议公示、社会评价等六个民主议事程序,组建新型社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自治组织,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并坚决执行,推进基层自治。

   常态化公示党务、村务和财务,接受村民监督,把账算明白,让群众放心。在战旗村,试点推行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通过“清权”“晒权”“束权”,细化明确村干部权力“边界”及决策程序。近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村民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三治融合”实现村庄和谐发展。战旗村如今设立了战旗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金融服务站等综合服务体,为村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谋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村民有句口头禅:“穿不穷、吃不穷,没得计划肯定穷。”村庄要发展,先谋而后动。 战旗村先后制定了乡村形态规划、产业规划、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集体经济这个龙头,带动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20年,战旗村通过村级建制优化调整,与周边的几个村合并成为新的战旗村,面积从过去的2.06平方公里扩大到5.36平方公里,战旗村党委着手“摸家底”,在此基础上,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制定全新的发展规划。

   在发展过程中,战旗村还创新了“溢价分红”“对外出租”“集体入市”“自建自营”等八种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以此实现利益均衡。另外,村集体以“生态环境”为“股本”,按照营业额3%享受项目生态分红,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2020年战旗村全村集体资产达到8120万元,集体收入653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万余元。2021年,战旗村已吸引游客106.94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655万元。

 

   四、战旗经验的几点启示

   (一)带头人高德敏,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

   59岁的高德敏生在战旗村,长在战旗村,干在战旗村,梦想也在战旗村。2002年当村主任,2011年任村支书至今,10多年的时间,战旗村已成为城里人也羡慕的“网红村”。作为“领路人”,高德敏的付出,也得到了各个层面的认可:2014年被四川省委评为“农村优秀党组织书记”;2015年被评为“十大杰出村官”;2018年获得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被四川省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摸清家底,实干兴村。上任伊始,高德敏把战旗村的一花一树、一田一塘“摸”了个透,在此基础上,他善于钻研政策、钻研民情、钻研村子发展。战旗村建新型社区,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村民有困惑,他找来介绍当时华西村发展的光碟,每个组轮流播放,指着画面告诉村民,这就是新农村的样子。村民没有认知,他就引导大家树立目标,“也要搞个让别人羡慕的新农村!”村里发展没有资金,从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开始,他的步子就没停过,四处学习取经,东奔西跑办项目、要政策……凭借着一股钻劲,在高德敏的带领下,村民们全部搬进了集中居住社区,住上了漂亮的乡村别墅,日子越过越红火。

   勇于创新,让土地生金。每个人都能看到农村穷,却不知道为什么穷、怎么斩断穷根。在高德敏看来,“要发展就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利用国家政策,将村集体闲置土地上市交易,为村里发展挣来第一桶金,从此打开了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有序进入战旗土地落户的大门。高德敏认为,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只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才有出路,也就是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填装其它项目,从而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才是战旗村发展的“秘诀”。

   随着项目的陆续落地,20152019年可谓是战旗村发展的“黄金五年”。2015年前,战旗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年收入最多两三千万元,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五六千万元;2015年,战旗村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2019年达到3万元,2020年更是一跃到了3.52万元。高德敏让战旗村成为四川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面“战旗”。

   锐意进取,发展不停步。战旗村10多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年近花甲之年的高德敏,工作生活一点都没有歇下来的迹象。在村民的印象中,现在的他还跟10年前一样,干起工作来不知疲倦,把战旗村当成自己的家一样,“为了我们这个大家庭,高书记总是四处奔忙,不是在去别的村子取经的路上,就是前往各上级部门和政府了解政策,争取项目。”高德敏介绍,在未来的发展中,战旗村会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进行顺应自然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资源的科学循环,打造天府之国的乡村记忆。同时,通过多元业态留住年轻人,吸引有知识有资金的人才进来,共同发展战旗村。

   (二)充分挖掘资源,促进产业融合

   村庄特色是由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及建筑景观等综合演变的产物。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利用或把握好这些特殊的发展条件,才能凸显村庄特色,逐渐形成一个带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的新农村。

   在四川省,资源特色突出的村庄很多,战旗村资源并不丰富,虽然距离成都市区和都江堰景区较近,但其处于成都市水源地,产业开发受到限制,特别是发展较快工业项目,在战旗村是被明令禁止的。

   在这种资源背景情况下,战旗村从国家政策层面入手,以闲置土地入市为切入口,引进项目,盘活存量,完成村集体资产原始积累。并在传统农业项目中,嫁接乡村旅游项目,在传统乡村旅游项目上,再提升创新项目,从而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在完成村庄有效治理的基础上,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抢抓机遇,落实政策促发展

   纵观战旗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初的战旗村在政策引导下,发展一些小作坊式的产业,但产业提升和做大做强还存在很多缺憾,这些不足导致作坊企业的关闭。2011年之后,战旗村在落实政策方面,抢抓了机遇,并在机遇中,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抓住了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机遇,敲开了四川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为资金、项目和人才的集聚奠定了基础。

   二是抓住了乡村旅游创新项目落地的契合点。2011年之后,成都市周边乡村旅游项目较多,起步也较早,但创新旅游项目不多,战旗村在此时引进妈妈农庄、乡村十八坊和第5季·香境等项目,在时间节点上避开了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解决了“乡村旅游游什么”的困境。

   这些机遇还体现在把握了农本与农耕的结合,农业多功能性的嫁接,村庄有效治理,人才培训学院,等等。战旗村在关键时刻,充分把握好国家政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为传统村落转型发展树立了标杆,让“战旗”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飞扬。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