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姜长云: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 点击数:1973 更新时间: 2022-01-25 来源:新三农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那么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怎样坚持以推动共同富裕为导向?

    产业振兴不但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是激发乡村多种功能价值的凝聚盒。在一个没有乡镇产业的地方,乡镇很容易萧条和衰败。乡村产业发展的好,就容易激发乡村多样化价值。现在乡村振兴关键是激活乡村的人气,从而带动城市人口下乡,提升消费需求。乡村产业发展关键要有特色、有魅力、有活力,还要有包容性,包容性实际上也是共同富裕的问题。

    一、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看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将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排斥在乡村产业发展外,盲目要求农业退出乡村,乡村向城镇看齐。有些地方甚至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农村现代化,只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不重视现代农业建设。大量耕地撂荒,或被交通道路、厂房、公用设施替代,农业越来越单一化,陷入次要甚至“鸡肋”地位,农业生物多样性下降,农耕文化传承功能下降。所以有些发达地区,到底是振兴乡村还是消灭乡村?有一些地方过度推动农业从“台前”转向“幕后”,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脱轨,乡村越来越缺乏乡土味、农耕情,丧失特色和神韵。盲目追求农民集中上楼,甚至向城镇集中,发展节约经济的乡土非正规产业,缺乏支撑。

    为什么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因为对多数农户来说,农业就业亲和力比较强,就业门槛比较低,盲目追求退出农业,加快农户消费商品化,影响农民就业增收机会和生活品质。

    二是片面追求扩大农业或乡村产业组织规模,抬高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门槛。长期以来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竞争发展、优势互补。但是许多地方过度追求工商资本大规模连片集中土地,拉高土地流转成本,增加农业风险,推动小农户过快退出农业,导致农户就业能力成长慢于退出农业进程。

    还有很多地方乡村产业的发展,片面追求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当然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但不能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可能导致乡村特色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率不够,小微企业、非正规组织发展乡村产业路径不畅。市场主体不一定完全是企业,所以片面的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将限制乡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发展,导致乡土手工艺品、乡土风味食品的开发受到限制,反而要利用小众市场、长尾市场促进增收就业。

    三是片面追求行业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加剧部分乡村产业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比如苹果从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将近8%左右,增长规模太快。许多特色产业和乡村产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导致无效供给增加、同质竞争加剧、质量效益下降问题凸显。许多乡村产业和特色农业大而不强,由适宜区向次适宜区扩张,导致总体品质下降、品质分化和竞争力弱化。

    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导致同质竞争加重,加剧产业发展的风险。导致好多地方乡村产业发展的盆景难以转化成风景,影响农民持续就业增收。

    四是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亟待改善,龙头企业及其辐射带动力亟待提升。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比较差,加大运行成本和发展风险,妨碍人才、优质要素进入乡村产业,影响市场渠道的开拓和价值链升级。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工难,招技术工人更难,工资侵蚀利润,创新能力很弱,实际上都跟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关系。

    首先要探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落地方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是要农业“吃偏方”,而是让农业农村怎么回归本位,就像中小企业一样,避免被歧视的地位。当然还有龙头企业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甚至很多地方的农户利益连接过分追求紧密性和稳定性,导致实际上带动的面非常有限。少数地方只注意给农民发钱,不注意提升能力,这个问题比较普遍。还有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赢者通吃,少数人迅速获益,多数人被迫买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五是乡村产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市场调控仍需不懈努力。政策见效需要过程,防止急刹车猛给油。政策支持过分追求产业组织做大做强,对鼓励龙头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重视不够。

    对支持乡村小微企业、庭院经济、手工作坊等乡村非正规组织发展乡土特色经济重视不够,对电商平台的压级压价行为缺少有效的制衡机制,影响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性。还有部分政策缺少有效的实施机制,导致政策好、落实难。

    二、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导向,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和融合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之根是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之本是农民生活品质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魂是农村居民素质和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今后的农村居民不一定非要在农村从事农业,也可以选择在农村生活、到城市工作。

    二是顺应消费机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趋势,注意推进乡村产业适地适度发展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消费需求分化也是个性化、多样化,结合一些小众市场、个性化市场,要注意把握好合理规模适地适度发展。

    三是引导不同类型产业组织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将鼓励领航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引导带动作用,同加强对小微企业等乡土特色经济的支持结合起来。关于农村领航企业带动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与政策研究部门所关注的热点,值得一提的是,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非正规组织、小微企业的重视。最近几年关于发展地摊经济的问题备受关注,发展地摊经济,归根到底不是鼓励大家摆地摊,而是要研究怎样用地摊经济的思维来创新产业监管方式,让普通老百姓有更多就业增收的机会。比如一些乡镇民宿,以城市宾馆的标准来监管,这样实际上增加产业发展的风险,甚至导致很多产业发展违规经营普遍化。因此,用跳跳脚就能够得到的标准地摊是低收入者最后的饭碗,自立自尊自强的底气所在。

    四是强化产业发展的底线思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更好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有人说乡村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民以粮食安全为主线,我认为粮食安全是底线,但不是说乡村产业化全部往粮食安全方向来做,这是有问题的。防止防范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注意乡村产业发展风险防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把增收就业和提升能力并重,现在很多地方的利益联结都追求紧密性,但是促进农民增收,更要注意利益联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1)——聚焦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上的主题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