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江西省南昌市进顺村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集体经济发展良好的城中村出现不同方向的分化,有的直接转化为社区化,有的与社区并存,有的则消失直接转化为企业等。
2021年10月11日,我们赴江西省南昌市进顺村,围绕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强势发展”模式进行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顺村的基本情况
进顺村是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0.68平方公里,3个村民小组,全村居民417户,户籍人口1391人。进顺村先后经历了“盘活资产打基础、以地换地拓空间、招商引资谋发展”三个阶段,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职工、从职工到股东的历史性转变。现拥有一个含多元经济成分的核心集团,基本形成了以发展三产为主体,酒店经营和园区建设为两翼,金融、商贸、物流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2020年,全村固定资产达20余亿元,村集体纯收入5889万余元,村民年均收入3.5万元。进顺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中国幸福村”等20多项国家级殊荣。
二、城中村转型升级主要做法
(一)土地赋能,发展村庄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前,进顺村尚处南昌市城郊。1978年,全村剩余耕地700余亩,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当时的村集体收入仅5万元,人均收入仅74元,不足当时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硬木扁担杉木桶,代代不离驼背种。一根扁担两只篮,有女莫嫁上窑湾。”这首民谣是地处上窑湾地区的进顺村改革开放前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之后,进顺人穷则思变,成为第一批吃市场经济螃蟹的人。1979年进顺村首个村办企业成立,此后,又陆续办起20多个手工作坊以及小厂,主要生产鹅毛扇、拖布等简易产品。因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较差,企业管理粗放等原因,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办企业已出现大面积亏损。此期,随着南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顺村的耕地大幅缩水,1978年全村还有700多亩土地,后来逐步被征用,到1986年前后,村中的土地只剩100多亩。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进顺村已经基本没有可支配的土地,并由原先的“城郊村”逐步变成“城中村”。村办企业办不下去,又失去了土地,村集体该如何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传统城中村一般都会选择利用既有资源,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村民靠租金度日或外出打工。
进顺村没有这样做,而是本着“依靠城市,服务城市”的理念,关闭部分村办企业,置换少部分土地,利用村里全部资金,集中精力进军第三产业。该村依托离南昌火车站近的地理位置优势,于1986年拿出村里全部资金,在银行借款900万元的基础上,总共投资2400万元建设16层楼高的鄱阳湖大酒店。1990年正式建成运营的鄱阳湖大酒店是当时的南昌第一高楼,建成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当地各级政府召开“两会”的定点场所。鼎盛时期,鄱阳湖大酒店每年为进顺村带来600多万元的纯收入。尽管如此,在进顺村的发展过程中,进军酒店业仍然只能算作是“量变”,而真正的“质变”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
(二)飞地经济,为腾飞插上翅膀
十余年的酒店经济发展为进顺村产业扩展奠定了基础,但土地存量不足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进顺村“两委”班子进行了多方考察,一致认为,“借鸡生蛋”的“飞地经济”是打破城中村经济发展桎梏的重要手段。
1998年,时任进顺村党总支书记的罗玉英创造性地提出“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飞地”理念,并用12亩苗圃置换南昌市民营科技园中的41亩土地,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起了进顺工业园区。至此,不仅开启了进顺村以“飞地”发展经济的模式,也让村里的产业从酒店业、物业管理拓展至工业园区运营并一发而不可收。2001年,进顺村又在南昌昌东工业园购地360亩,建起了进顺鄱阳湖工业园;2002年,向邻村购地150亩,兴建进顺小康家园;2006年,进顺村投资2300万元,在昌东工业园又建起了进顺物流园区。在此期间,进顺村以“飞地经济助推兴村富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2000年,村里的产业直接“飞”出了南昌,投资300万元参股井冈山的红星宾馆;2005年,进顺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南昌鄱阳湖建材有限公司;2008年,进顺村正式挺进金融领域,成功入股新组建的南昌农商银行,成为该行十大股东之一。“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前瞻理念和“飞地兴村富民”的关键一招,让进顺村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成为拥有“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的富村,也形成了“以发展第三产业为核心,酒店宾馆经营和园区建设为两翼,金融、商贸、物流、地产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谋发展
村庄要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在不断的招商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求,进顺村领导班子对村里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要稳扎稳打,扬长避短,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在相对稳定前提下进行开拓,特别是招商的对象要提档升级,要与市场发展接轨,这样才能实现村集体产业可持续发展。
进顺村陆续清空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经营企业,引进了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为服务好企业,该村集中精力抓好楼宇经济、工业园区、物业经营等服务业。同时在求稳中积极寻变。一方面进行产业升级,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社会贡献度;另一方面多元化发展,继续拓展新的市场与产业,把集体经济的“蛋糕”持续做大。
在进顺村三个工业园升级改造过程中,本着稳中求变的原则,将老厂房改造成现代化厂房,在此基础上引进科技含量、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增加经济增长点,提升发展含金量。如将传统的进顺鄱阳湖工业园改造成现代化的冷链物流园;将位于南昌民安路上的进顺工业园,改造成汽车4S店集聚园区。
与此同时,进顺村的产业升级换代也已覆盖至酒店、物业和楼宇经济。选择与洲际酒店集团展开合作,对鄱阳湖大酒店重新装修改造提升其品位,使客房达到国际四星级标准。在管理方面与洲际酒店合作,与有能力、懂经营的企业合作,采用的是保底分红模式,确保收益的稳定性。
这一系列的升级措施,确保了进顺村的经济发展稳步增长。1999年,进顺村第一次股改时,全村净资产的市场评估价为8000多万元,“飞地”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后的今天,全村净资产的市场评估价已高达20多亿元,翻了20多倍,因此说“江西第一村”的今天是“飞”出来的,是“转”出来的。
(四)三次股改,实现壮大集体经济目标
进顺村在江西省率先完成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多个村办企业自始至终全部属于村集体所有,村委会集中统一管理,集体经济从没分过家。为进一步巩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效率,走共同致富道路,进顺村先后进行了三次股改。
第一次股改是在1999年。当年村里评估除土地外净资产为8593万元,将这8000多万折成8000万总股权,把其中的2400万股,即总股本的30%,以每股0.32元量化给村民,但当时得到股份的村民不足四成,剩下的村民依旧“有份无股”,导致股改不彻底。
第二次股改是在2002年。把总股权的15%再次量化给无股份村民,对于没钱购买股份的村民,则是“先上车后买票”,认购金从其4到5年内的股权分红中扣除。
第三次股改是在2016年。进顺村将村集体剩下的55%股份全部量化给村民,实现了“人人持有股份,年年享有分红”。
通过三次股改,进顺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共同共有”转变为“按股共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政企不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弊端,实现了“村民变股民、产业更优化”的改变。村民分红获得实惠,增强了群众向心力。2002年改制分红,当年每股收益率达7.59%,大大高出银行存款利率。实现股份全额量化后,2016、2017年股份分红红利总额均为920余万元,村民人均分红6000余元,户均2万余元。村民盛赞股份合作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村民变股东,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东,腰包鼓了,生活富了,心情好了,笑得甜了”。2020年,给全体村民的股份分红和各种福利支出是1680多万元,占全年村收入的30%。
(五)推进社会福利事业,村民过上了有品质的生活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先位于南昌火车站附近的进顺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聚落式村庄,在地理意义上村落已基本消失,原来的村民小组被城市发展规划分割开来,变成了一座城市“插花型”村庄。要让村民体面地进城,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仅仅带股份是不够的。按照罗玉英书记的说法,有品质的生活应该是安排好住的,敬养好老的,教育好小的,照顾好弱的,兼顾好大众的。这26字的民生举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品质生活。
1. 因地之宜,“飞地”插花,建设小康家园。在城中村发展过程中,农民宅基地流转,村民集中上楼成为必然趋势。因为多数村民居住的宅基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和产业园区,进顺村已没有土地建设指标。为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2003年7月,在邻村购买土地指标,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新型社区,即现在的进顺小康家园。进顺小康家园共建45栋青砖黛瓦的现代化6层洋房,房前屋后规划有私家车位,相关配套设施齐全,417户1391位进顺人住进了小康家园。在居住小区里,管理水平和设施服务均与南昌市标准一致,让村民在居住方面与城市市民享受同等待遇,真正实现了城市化。
2.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资源,提升村民综合素质,让村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在进顺村日常管理过程中,为了让治理更有效,社区更和谐,提升村民素质,村里特别注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党群服务楼是进顺村民的学习休闲乐园,也是江西省第一家老年大学的创始地。4层高的大楼每一层都有各自的空间功能,党建中心、健身中心、教育中心、舞蹈房等一应俱全。在老年大学的课程表上,从周一到周日,声乐、舞蹈、古筝、瑜伽等各种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据介绍,当初老年大学开课时只有舞蹈和声乐两个班,学员有50多人,大部分都是本村人,现已延伸到了15个班,学员辐射到了周边的村庄,达700多人。
为了激活“小细胞”,服务大社会,进顺村积极做好“家”文章。自1993年以来,村里明确提出要教育和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能力、有责任心”的“五有”新型农民,并以文明创建工作为载体,把对村民的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双思”“三讲三比”“农户争十星”“争做文明进顺人”“八荣八耻”教育,“十佳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敬业爱岗标兵”“十佳孝顺星”“长寿星”“清洁家庭”“五好一美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活了家庭的多功能性,提升了社区综合水平,让振兴起来的进顺村变得更宜居,乡风也更加文明。
3. 20种福利让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改革的过程是艰辛的,发展的历程是大家共同走过的。进顺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让村民共享,村“两委”为村民设立20项福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拥有进顺村集体成员身份的村民,享有退休金、免费医疗、职工统筹、养老保险、学生奖学金、压岁钱、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等20种福利制度。在医疗方面,村民住院医疗费可报销50%,村民独生子女住院医疗费报销100%。2007年,进顺村与湖坊镇医院联手,在进顺村内部建造高标准村级医务所,确保得了小病不出村。村里每年从村集体利润中分配出一部分作为大病救助专项资金,大病至少可获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救助。在教育方面,进顺村以集体股份的形式分配给0~7岁、7~14岁、14~18岁的村民子女,确保村民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设立了奖学金制度,对村民子女考上高中、大专、大学、研究生等都进行相应奖励。在就业保障方面,设立了村民就业培训基金,每年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村民培训或继续教育活动经费,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村民再就业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3年进顺村集体投入2000万元,建设农民小康家园,引导脱离农业的居民上楼居住。惠及全体村民的福利保障体系,让进顺村居民享受到了很多城市人享受不到的福利,过上了比城镇更为优渥的生活。
三、观点与思考
(一)壮大集体经济是城中村稳定与转型发展的基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渐变成城中村。城中村由原来以发展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城中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发展为失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中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除部分土地优势之外,产业选择、村民素质、管理制度和资本来源等均处于劣势。为防止无序发展而变成的“贫民窟”,或者卖地成为暂时的“暴发户”,各级政府和专家探讨过多种方式与路径,进顺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依靠组织资源。对不同阶段集体经济进行整合,确保获取最大收益。早期在没有资金资源,仅有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少量出让土地,为集体经济更大发展寻找突破口;当三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集体资产有了相当积累,再集中调动一切集体资产用于投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把集体经济主动对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共享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早期,进顺村和全国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征一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自己的地盘上,发展与周边相关联的产业,如传统小作坊、酒店业等。但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有突破局域范围才能做大做强。为此,进顺村在酒店和园区的招商引资方面,开始涉足与国际酒店、国际供需产业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既学习国际水准的管理经验,又通过产业接轨,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前沿性与可持续性。
三是充分发展基层民主。在城中村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制度,集体经济的资产极有可能被侵犯,要么坐吃山空,要么被少数人私分,村民利益受损,干群关系紧张,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过。进顺村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以“六进六顺”的进顺精神要求每一个人。即班子奋进,风清气顺。思想先进,名正言顺。产业突进,发展势顺。服务跟进,百事心顺。幸福挺进,民意和顺。持续前进,一帆风顺”。
(二)有效衔接的能人治村
放眼全国,进顺村的领导班子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被称为“老书记”的罗玉英是中共十八大代表、全国劳模,现任村书记罗来昌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就像华西村的吴仁宝,大寨村的郭凤莲一样,罗玉英是一手缔造进顺村辉煌的领军人物。
首先,进顺村带头人有担当和魄力。1977年8月,高中毕业的罗玉英开始做代课老师,两年之后,她回到进顺村的课本装订厂,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先后做过村办企业的厂管员、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1984年,年仅26岁的罗玉英经村民推选,成为青山湖区100多个村唯一的女性村主任,开启了自己的村官生涯。发展至1986年,进顺村的村办企业出现了很多三角债,“那三四年基本上都在打官司,我也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为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打下了基础。”罗玉英表示,这段艰难的时光锻炼了她。1993年,罗玉英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受命以村副书记、村主任的身份主持进顺村全面工作,但此时村集体经济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鄱阳湖大酒店已承包给外方,但却被拖欠租金,200多名村民失业在家。在这样的背景下,罗玉英作为“当家人”,迎难而上“拿起了法律武器”,几经周折成功收回了酒店经营权,从承包人手中收回后的第一年,鄱阳湖大酒店就实现了600万元的盈利。
其次,进顺村带头人有投资眼光、前瞻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进顺村的每一次变革,罗玉英书记都是主要推动者,如进顺村大力实施“跳出进顺发展进顺”“再造一个进顺”等战略,都是罗玉英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来的。
第三,进顺村带头人有“厚农、奉献、爱村、实干”的村官精神。这种精神是在全国知名村官中总结出来的。“要求别人不做的我首先不做,要求别人做的我首先做。”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是罗玉英的人生信条,基于此,她也给村里的党员干部提出了“多、高、好、精”的4字要求,那就是“你是党员,你的形象必须高于群众,你的奉献必须多于群众,你做事必须好于群众,你的技能必须精于群众”。
第四,进顺村带头人在培育培养人才,传承更替过程中,为全国村庄“当家人”的新老更替做出了榜样。
早在2011年,由于罗玉英社会性工作职务太多,村里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培育本土人才和培养接班人势在必行。一直担任其助手的罗来昌是最得力的人选,他对进顺村工作热情高,对村民有感情,更了解进顺的发展情况。2012年底,罗玉英把村主任的担子压在了罗来昌的身上。经过两年的锻炼与考察,2015年,罗来昌顺利接过了进顺村党委书记的重担,罗玉英被上级党委任命为进顺村第一书记。
秉承进顺村长期发展理念,罗来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村庄以及村属企业的发展中。他接手以后,推动了村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不断做大做强集体企业,使鄱阳湖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西省村集体企业发展的典范。不断拓宽村级经济发展领域,带领村级经济发展由实体投资向资本投资转型,率先进入金融行业,让进顺村成为南昌农商银行十大股东之一。罗来昌更加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积极倡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让进顺村成为江西省首个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罗来昌先后荣获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三)村庄制度管理特色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进顺村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村庄的有序治理。
一是民主决策,民主施政。进顺村的民主决策机构是村民代表大会和股东大会。凡是涉及全村未来的大事,都要在全体村干部、村民代表和骨干分子当中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民主,让大家参与决策。所有关系到进顺村发展大计的问题,都经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所有的会议记录都要保留在村委会的档案里,做到决策记录有据可查。进顺村村级民主管理,始终坚持“两公开(党务公开、村务财务公开)、三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进顺村真正做到了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把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村民;把村务管理的参与权交给村民;把日常村务的知情权交给村民。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来管理行政村,使村级管理呈现出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现代企业化。
二是制度管理有章可循。进顺村的民主透明决策议事制度之所以能落到实处,是因为村庄强化制度规则建设,一切事关村庄治理的决策行为都有章可循。40多年来,进顺村制订了综合服务管理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三资管理制度流程、民主管理监督制度、党员管理制度等共五大类66项制度条例,并合订成册,印发到每个村民手中,保障了村务民主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