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建昌营“赶考”不停步
作者 点击数:623 更新时间: 2022-01-14 来源:《中国村庄》
 
 

    沿赤峰城区东行35公里,穿过一条斑驳的铺满煤的印记的平风公路,便来到一个曾因煤而发家致富的“草原华西村”。今日之建昌营,不再是昔日以“煤”为美的乌金宝地,取而代之的是路边醒目的路标招牌——国际种苗特色小镇。小镇的种苗项目,俨然成为建昌营新的名片和风景。而名片的改变,是建昌营村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例证,也是建昌营村朝着“发展为了村民、发展依靠村民、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生动注脚。

    20215月,全国“村长”论坛执委会首次走进内蒙古,建昌营作为承办这一盛会的“东道主”迎来了高光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村干部,在建昌营村参观考察,共同探讨乡村发展话题。高光时刻的背后,是建昌营村为率先踏上更为和谐、更趋共享的发展道路,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板”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让“黄土地”成“金”,筑牢共同富裕基础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建昌营村曾拥有两个煤矿、一家热电公司、一家铜业产品公司以及建筑公司、装潢公司、塑钢门窗厂、油漆厂和建材公司等11家村办企业,90%村民是产业工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小康村”。

    但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以及市场的不景气,导致村办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前进的巨轮该驶向何方?作为村里的“掌舵人”,姚志军带领“两委”班子给出答案——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践行共同富裕的使命担当,以蒙古马一往无前的精神,趟出建昌营村发展的新路子。

    产业打基础,增收门路广。让农民增收就要向土地要效益,“转”土地经营方式,让黄土地变“金”,让农民靠地吃饭。为此建昌营村班子开始了大胆摸索尝试。2016年,姚志军打破持续30多年的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他率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挨家走访摸实情况,经村民代表表决,对3182亩耕地的集体土地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流转,每亩地最高价拍到了1300元,显著提高了现有土地的利用价值,仅此一项就使村民收入每年增加近300万元,而且村民既从土地中分得流转金,还能以产业工人的身份重返土地。

    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使土地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这一重大转变也为全村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转型之路迈出重要一步。

    2018416日,建昌营村与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中国北方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合作协议,通过集中流转土地1600多亩,搭上了以产业为支撑的共同富裕的快车。种苗特色小镇总体规划面积2500亩,规划以平风公路为轴,以现有成熟的和润农业园为基础,以建昌营村为发展腹地,辐射带动周边村,以“种苗+”为主题,以休闲旅游、种苗培育为核心,建设山上、山下两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农业博览、实训基地、文化创新、健康养生为延伸的完整的休闲特色产业链条,年产值10.5亿元,解决周边就业500余人。

    目前,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吸引了国内外多家知名种苗企业纷至沓来洽谈合作,小镇正在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创新、生态文明、产城人文融合等领域显现出引领示范的强大功能。

    发展有门路,勤劳有收入。建昌营村将所有耕地都实现了膜下滴灌,机耕路直接修到了地头,高标准建设的农田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别说种地不赚钱,我们搞承包啊,基数大所以赚得多,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让我们增产了30%多。而我的租地人收了地租,再去种苗小镇打工,也是双收入,这不富裕还等着啥!”村民李文军站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笑逐颜开。

    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如今,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既有农民的丰收梦,更有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三产融合的美好蓝图,建昌营村的村民们迎来了“大丰收”。

 

    让“呆资产”变“活”,奏响产业升级的组歌

    建昌营村要发展,建昌营人要致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树立新形势下的经营管理理念。针对村集体企业众多,情况复杂的实际,村“两委”积极适应新形势,抓好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相互融合。在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从“转”字大胆入手,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在元宝山区率先成立了村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审计、评估,将彩霸油漆公司、宝昌金属门窗厂、德汇装饰公司、饭庄等企业经营权以公开竞拍的方式进行合理转制,既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又盘活了闲置旧资产,同时增加村级收入。建昌营煤业公司是镇村股份制集体企业,经公开竞拍后以2670万元成功转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68万元;成功转制并进行技改的泰隆建材公司,年生产高品质红砖5000万块,远销河北、辽宁等地;具有30多年历史的建昌营饭庄,转制后由过去的年上缴利润仅10万元一跃到现在的年上缴84万元……一个“转”字使沉寂的传统产业“转”出了新活力。

    村企联建,为民打造“聚宝盆”。建昌营村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汇聚村企强大合力,实施村企合作联建,项目联办。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双赢,努力走出一条农村基层党建与改革发展相融共进之路,让“企业获发展、村民得实惠、乡村有新貌”。

 

    让福祉“少数享”变 “人人享”,共享幸福新生活

    统筹发展是因,均等共享是果。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是高度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在建昌营村,这些不是漂浮在天上的云,而是在百姓的民生福祉上扎根。

    2021年投入了600多万元,协调了区政府、区住建局、镇政府以及供暖单位元宝山发电厂,各方力量汇聚解决了全村的集中供暖问题,全村的平房区百姓都住上了暖房。

建昌营村是元宝山镇16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实现管道排污的行政村,元宝山区66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建起公交汽车站的村。

    为保障村民安全,建昌营村在全村主要街道路口安装高清电子摄像头76个,实现安全监管360度无死角。

    村内有高标准建设的幼儿园、高标准旅游厕所,4名专业医疗技术人员在岗的村卫生室与宝山中医院共建,每年为老年人、妇女免费体检2000人次,为村民开展义诊服务。

    村里开放洗浴中心,建昌营村民全年50次免费洗浴;实施社区型股份制,村民按人领取分红股金;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有退休养老金,升入大学的孩子有教育奖学金,符合条件的失地村民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全体村民都享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全村入社保率达100%

    文化生活富足。以村文化中心为阵地,编织秧歌队、舞蹈队、文艺队多层次文化网格,组织农民文化艺术节、青年杯篮球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产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当下,共同富裕的清风吹进了每个建昌营人的心田,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春夏秋冬是岁月的更迭;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前进,是建昌营驰而不息的使命。征程漫漫,惟有奋斗。相信,新征程路上的建昌营,必将铭记奋斗路上勾勒的精神图腾,艰苦奋斗,实干拼搏,奔向更广阔的天地、更幸福的远方!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村供稿)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