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生村官论坛 > 正文
 
“溜索村官”的扶贫岁月
作者:任旭东 点击数:918 更新时间: 2021-11-10 来源:《中国村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对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乡村基层干部产生了巨大鼓舞。

    回顾起6年来扎根云南怒江州泸水市鲁掌镇浪坝寨村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岁月,白族女大学生村官和倩如感受尤为深刻。2015年,和倩如大学毕业面临择业时,这位从小就生长在城市的姑娘却瞒着父母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参加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聘并被顺利录取,由乖乖女直接转型为扶贫战士,并一步步成长为致富领路人、村民贴心人。

    和倩如从走村入户开始,在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电商扶贫、公益志愿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让昔日穷困的大山沟变成人人玩转互联网的“网红村”。她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全国大学生村官十佳“村民贴心人”提名奖、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和倩如(左一)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

识真贫,动真情

    浪坝寨村位于怒江大峡谷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这一切让刚从大城市回来的和倩如开始还有些不习惯。村委会的前辈们给她安排的工作也比较简单,让她有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刚到村里的第三天,老主任开始带着她入户走访,天还没亮就出发了。车行驶到半路突然停了下来,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背着满满的一筐蔬菜,手里提着一篮鸡蛋向他们挥手,黝黑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当时她鼻子一酸,按售价买下了那一篮鸡蛋。从那一刻起,她就想着要为村民们做点什么。

    不久后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让她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新的大家庭。从入户宣传到正式选举,和倩如在全程参与中了解到村民的贫困状态、艰辛生活、不屈斗志。她忽然觉得自己的“不适应”不值一提,决心尽力帮助村民走出困境,做一个有担当的村官。

    她跟着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询问村民们的困难和要求,由于存在语言不通的障碍,有时候她还要想办法反复跟农户确认信息。在她看来,大的困难党和政府会统筹解决,自己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小困难,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驻村以来,她先后采集了贫困户信息419余户,动员外出务工、易地扶贫搬迁讲解扶贫政策1000余次、申请材料820余件;她积极走访特困户、残疾户、辍学户、孤寡老人户等困难群体达500余次;她立足当地传统经济林果,积极协助贫困户对接高校技术专家进行种养殖行业、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产业发展等咨询及技术服务农户数量达986户。

 

和倩如过怒江

引产业,脱真贫

    浪坝寨村地处山区,缺乏成规模的产业带动,农户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为生,年人均纯收入大都在2000元左右。怎样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和倩如绞尽脑汁。

    为摸索致富路子,2017年结合浪坝寨村的自然特点和特色优势,和倩如和工作队主导几户村民以自筹资金的方式在浪坝寨村试种6亩羊肚菌和竹荪菌,村民看到种植成功后主动联系她,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生产。这次尝试也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提高产值,和倩如还到丽江中源公司专门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

    为了培训村民的种植技术,她将所学到的技术整理成文字,转成通俗的语言教给农户。每天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耕地、搭棚、开沟、铺培养料、撒菌种……还经常组织建档立卡户来羊肚菌示范栽培基地学习技术。最终完成示范带头种植羊肚菌33亩,带动建档立卡户46户及培养了8名技术人员,种植的竹荪菌连续3年带动16户建档立卡户参与分红。

 

组织公益暖心课堂

直播带货,网络扶贫

    卖山货是村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往常是村民把山货背到山下集市卖,碰上运气好的时候早早便收摊了,运气不好的时候到黄昏了也无人问津,还倒贴路费。

    和倩如和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了互联网在营销方面的巨大作用。村民对此却一时难以接受,她只好自己拿钱买设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凭着一股闯劲,成为了浪坝寨村的第一位主播。她穿着民族服装,以大山作背景,甚至还爬到令人生畏的的溜索上,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国网友们推荐怒江大山里的山货、民俗文化、人文风光,被网友称为“溜索村官”。看到了效果,村民便纷纷加入“村民主播”的队伍,截至目前,她已经对村民进行义务电商培训3000余人次。

    就这样,网络扶贫被她和村民玩转了,真正成为了贫困户与市场之间的“致富桥”。在带动乡村旅游方面,每年吸引3000多人次的游客到浪坝寨村参加樱桃采摘,樱桃农户户均增收1000元,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达50万余元,进而推动了村民发展社交电商销售农产品。

    此外,她还在疫情防控期间协助指导银坡村组织销售滞销蔬菜,通过直播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上刀山下火海文化节”“怒江澡堂会”等促进文化传播,4年间在各平台累计观看者超过1500多万人次。现在,直播已经成了她不可或缺的工作,还承担全州农村妇女、创业青年等直播讲授网络营销的课程。在当前派驻的锦绣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针对安置点搬迁群众“组织难、参与难”等实际,她指导社区干部充分发挥微信视频号直播功能,开通社区大讲堂发动社区党员干部在线上开办直播课堂,有效满足了安置点群众的收听需求,提升了社区各项工作效果和水平。

 

聚集爱心,公益扶贫

    一直热心从事公益志愿活动,应是和倩如毕业时选择考取大学生村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学5年间,她作为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共牵头组织学生志愿者团队近8000余人次对孤寡老人、聋哑儿童、留守儿童、失地农民等群体进行实地走访和“一对一”志愿帮扶服务。

    驻村期间,和倩如通过互联网为浪坝寨完小众筹到了校园广播设备,为孩子们传播爱的声音,把公益活动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她和队友也完成了许多公益项目,如对接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爱心物资、募集因病致贫学生医疗费、救助一线扶贫干部、募集农家书屋图书等。6年间收到爱心捐款捐物价值累计达150万元,同时她个人累计捐款超过4万余元。

 

参加国际减贫论坛新时代文明中心精品课堂展示

新生活,新起点

    去年4月,和倩如主动请缨加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队伍。为了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她和工作队同事背包上山、吃住在组、进村入户,耐心细致讲政策做工作,用真心动人心。为了帮助乡亲们尽快适应从村民到市民,她和工作队同志手把手帮助乡亲们搬出大山,想尽办法打消乡亲们的搬迁顾虑,真正成了搬迁群众的民族政策宣讲员、融入城市生活的引导员、内生动力督导员、就业创业联络员。

    住在社区3201室的搬迁群众李大哥感触最深:以前住在山上,儿子上小学,走路单程要3个小时,每天都得摸黑出门、摸黑回家。一包水泥在山下卖25元,搬到山上工钱要200元,盖砖瓦房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更不敢想能脱贫过上好日子了。

    在就业安置方面也是多点开花。

    扶贫车间里,30多位傈僳族妇女参加了棒球缝制的工作,每个棒球能获得3元的报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社区傈僳族居民李大哥利用以前打工的积蓄买了辆小轿车,注册了“滴滴”司机,收入增长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普米族大哥姬文昌学到了粉刷本领,成为了包工头,每天活跃在镇子上的各个角落;怒族居民松大姐学到了美容技术,每天乘坐公交车往返于镇子和社区;汉族居民密大姐在镇子上开起了烧烤店,过上了凭手艺吃饭的日子。乡亲们用搬迁生活的变化讲述着“各族人民一家亲,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生动故事。

    特别是孩子们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干净的卫生间,供应不断的热水,宽大明亮的教室,还有许许多多的画笔、画册,开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脸。

    在社区建设方面,除了公益活动外,她还发起“社区领头雁计划”、实施安置点“一生一方案”、开展法律援助及心理咨询服务、对接社会资源引进怒江州泸水市健康扶贫“1310”项目等。小到换灯泡、疏通马桶,大到社区管理和服务民生的方面面面,“小和”和她的战友们都从不缺位。

    六载春秋,扎根一线,当她谈到第一次参加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时,泸水组织部的领导对新聘任大学生村官的殷切嘱托:“你们不要想着要到村里一定要干啥大事,要从最简单的每天打扫好村委会的卫生开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或许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让她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热情。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