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作者:贵州省铜仁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 李汉华 点击数:686 更新时间: 2021-11-09 来源:《中国村庄》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的领导是基础、落实党的决策是重点、强化党的建设是关键,必须把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作为基础性一号工程来抓,在政治上举旗定向、在组织上强基育人、在治理上改革创新、在思想上引领带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能。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努力提高新时代各级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彰显人民主体主导地位。乡村振兴主体是农民,最有发言权的也是农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强化农民主体主导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政策制定上要引导农民群众有序参与,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调动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政策设计体现民意、规划设计贴合村情、发展成果覆盖村民、长远发展切合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注重乡村班子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结合乡、村(社区)“两委”两级换届工作,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甘于奉献、敢闯敢拼、能够团结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进入乡、村领导班子。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库,每村至少储备3名以上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实施村干部学历、技能“双提升”,不断提升村干部本领能力。加强村干部队伍规范化管理,建立日常考核、坐班值班、岗位目标、民主评议等制度,提高工资待遇,畅通上升渠道,强化廉政激励,促进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优化乡村振兴力量结构。探索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养新路径,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创造性开展“派挂”干部工作,优化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县乡有关部门年轻优秀干部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接地气”,让广大干部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壮筋骨、长才干。加大科技特派员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特派员评价激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聘、干部选拔和单位考核等的重要因素,实现乡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建立专家人才结对服务村机制,制定专家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服务,在一线建功立业。

    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培育。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是乡村振兴中的“排头兵”。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调动党员这支队伍的积极性。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加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四类人才,创新乡村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推动人才政策向基层倾斜,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导各类教育、医疗、文化、规划建设等专业人才向基层涌流,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

 

    推进产业升级,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动能主导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工程未动、规划先行。以工程方法促农业发展,在深入分析、精准研判乡村区域位置、地势地貌、产业形势、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础上,科学合理高标准高起点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架构完善长久发展的顶端设计,明确目标、重点和措施,避免走弯路、踩空桥,实施一处成一处、像一处。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个环节,打通农业全产业链条,构建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节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格局。强化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农业建链补链强链行动,促进产业配套上中下游的无缝对接,实现农产品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提升。

    推动农村实体发展。实体经济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重要发力点。政府作为实体经济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政策、财政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要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加快机械化进程,增强农业竞争能力。同时,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多元经营主体、着力强化优质服务支撑,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紧密衔接、精准对接,加快形成三产融合“乘数效应”,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多渠道拓宽致富道路,帮助农民增强致富能力,实现共同富裕。要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落实好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探索资源开发、培育主导产业、推行规模经营、发展物业经济、促进三产融合等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利益联结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努力形成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发展局面。全力抓好脱贫成效巩固,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政策资金、拧紧责任链条、统筹攻坚合力,强化防贫预警监测,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塑文化内核,提升乡村群众生活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的内涵。

    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要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统筹用好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场所,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全覆盖建设乡村两级综合文化站,完善村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完善村文化活动场所,加快乡村文化广场、村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等。

    不断壮大乡村文化队伍。狠抓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在基层打造一支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以党风带民风促家风,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文化素质,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在乡村两级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专干队伍,创作和生产反映社会风貌、传递真善美、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擦亮乡村文明底色。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通过“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活动,把一批积极参与地方管理,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士评出来、选出来。

    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农村各级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党内政治生活,及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农村、进家庭、入人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要推广乡村网络公益理念,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唱响“中华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