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半月谈丨小岗村:红手印再绘振兴图
作者:姜刚 胡锐 点击数:1042 更新时间: 2021-09-19 来源:小岗村之窗
 
 

   小岗村,一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村庄。

   40多年前,随着18枚红手印摁下,这里的农民实现了“填饱肚子”的朴素愿望。拼上身家性命干的事,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大包干”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40多年来,随着税费改革、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金融改革等稳步推进,这里的农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正一步步走进现实,一幅幅令人振奋的乡村振兴图景渐次展开。

   小岗精神传承赓续,农村改革永不停步。

   一声惊雷,解决温饱

   今年初夏,半月谈记者再次来到小岗村。水稻种植基地里,印着“美丽小岗,希望田野”字样的稻田画清晰可见,稻苗随风飘扬;农产品产业加工园内,“小岗产”面包出炉、“小岗产”大米下线;沿街的农家乐里欢声笑语、生意兴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一拨又一拨游客前来观赏,从一张张历史照片中感受红手印的力量。

   18位农民,18枚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分田到户搞单干。40多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当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胆做法,让小岗村找到了解决温饱问题的良策。

   1978年,安徽省迎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布满裂缝,土地撂荒,农民外出乞讨者不计其数。地处淮河中游南岸的凤阳县,同样深受干旱困扰。不仅如此,当时受分配“大锅饭”的影响,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上工像绵羊,休息似倒墙。一年累到头,还是饿肚皮。”

   一边是人民公社集体制度的政治红线不能触碰,一边是饿着肚子的现实不能不顾。小岗村18名农民横下一条心:要想救活大家,只有分田到户搞单干。一间破旧茅草屋内,他们冒险在一张“生死契约”上摁下红手印。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大屏幕上展示的这张“生死契约”前总是围满了人。契约内容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朴素的文字犹如一声惊雷,激荡出一段大历史。大包干调整了生产关系,明晰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释放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次年,小岗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吃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偿还国家贷款800元。

   大包干回应时代的召唤,反映人民的呼声,挣脱僵化思想的束缚,催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从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歌谣,唱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温饱生活的无限向往。

 

1 30 日拍摄的凤阳县小岗村 周牧/

   一路改革,见证发展

   在小岗村村民文化广场上,一本摊开的《邓小平文选》雕塑镌刻着一句话:“‘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小岗村改革的火种得以燎原。这与当时安徽省委的支持,特别是党中央的肯定密不可分。19821月,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提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改革不会一劳永逸,要常改常新。40多年来,面对新问题、新矛盾,小岗村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税费改革、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金融改革、农村土地改革……

   为破解土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小岗在安徽率先开展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发出了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手捧红彤彤的证书,“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激动地说:“以前承包地证书上面积不太准,没有明确的四至边界,土地流转时容易发生纠纷。领了新证后,地块的四至边界清晰了,农民就安心了。”

   连续4年分红,让很多小岗村民直呼“想不到”。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小岗村从2016年就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经过成立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村民殷玉荣,这几年在土地上“大胆闯、大胆试”。她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所在村民组43户农民签订土地入股合作协议,探索“小田变大田”的规模经营模式,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资产。入股农民不仅能获得保底收益,还能在合作社盈利的情况下获得20%分红。

   “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决心,不仅伴随着小岗村的一路改革,也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全过程,见证着发展成就,以及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增强。

   一片美景,走向振兴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小岗村描绘出哪些令人向往的振兴图景?三产融合发展,向产业兴旺迈进,或许是第一幅。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小岗村坚守“农”字本色,用现代技术让祖辈留下的土地焕发生机,延伸“农”的内涵。在农产品产业加工园,农产品与工业流水线相遇,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小岗村引进的农字头加工企业。升糖指数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蒸谷米”,就产自本村。

   “不搞农业就不是小岗了,要把农字写得大大的。”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小岗村正探索走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当年摁下红手印的茅草房,现在游人如织。小岗村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现在已经发展为知名红色旅游地。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走进小岗村石马小区,马路整洁,树木葱郁,环景观池塘铺着红色步道,有老人散步、孩童玩耍。小区居民孙永超说,现在村民房屋经过了集中整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点不比县城差。

   不仅生态美、人居美,乡风美的场景也随处可见。4年前,小岗村成立义务调解委员会,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矛盾基本不出村。1年前,小岗村组建移风易俗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美德银行”,民风、家风向善向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小岗村聚焦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5年来,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00元跃升至27600元,增幅达87.8%,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70万元增长至1160万元,增幅达73.1%。小岗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大包干”带头人集体先后获得“改革先锋”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小岗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9期)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