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
站在华西村的制高点龙希国际大酒店俯瞰整个村庄,清一色红色琉璃瓦屋顶的小别墅整齐排开,气势不凡;深入华西村的农业生态园和试验田,又能感受到高标准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正在为未来的农业生产环节探路、立标……“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华西建村60周年,华西村自1957年成立党组织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通过20世纪70年代造田、20世纪80年代造厂、20世纪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语气铿锵地说。从穷困不堪的小村庄,到成为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直升机场”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嬗变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回顾华西村的发展历史,村民口中的“灵魂人物”吴仁宝老书记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78岁的朱咪英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建村时,华西穷得叮当响,大家都吃糠咽菜,人均年收入53元。为了吃饱肚子,老书记带着大家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战天斗地,闯出了华西村今天的光景。”那时的朱咪英才18岁,是生产队里的一名会计,如今,她儿孙满堂,“村里给我发了一套别墅,我的两个儿子也在村里上班,真的可以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了,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是做梦也不敢想的。”
作为华西村的创始人,也是改革者,吴仁宝用改革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富华西,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吴仁宝看来,靠六棵稻杆桩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农民要致富,必须发展多种经营,走农副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1969年,他带领群众“偷偷摸摸”地搞了一个小五金厂,开启了华西工业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的农村纷纷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却向省领导申请,把华西作为社会主义的“试验田”,不搞分田到户,而是把全村600多亩粮田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将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上。从此,华西村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针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抓大放小”,他则根据华西村情况实行“抓大扶小”,化解了“公”与“私”的矛盾。进入新世纪,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他又因势利导,提出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项目“开稳车”、现有项目“开快车”,使宏观调控成为华西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我们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外部的不走神、听老百姓的不走偏。凡是认为有道理的就敢试,凡是别人的好经验就肯学,凡是新生事物就接受。”吴协恩总结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华西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建设效益优良的‘百年企业’、富裕幸福的‘百年村庄’的奋斗目标。”
早在1984年底,吴仁宝就一家一户地谈心,动员村民把年终分配的钱作为投资建厂,入股分红,从此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村民不仅可以上班挣工资,而且可以按股分红.华西通过这一做法,不仅将“村民”变成了“股民”,也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现阶段,为了更好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2017年开始,华西村正式实施用人、制度、股份“三项改革”,并在2020年初成立了资产优化、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三个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进行深化和优化。既拉开档,又不脱档,是华西坚持“共同富但不一样富”的关键之招。
在华西村,还流行一句话: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吴协恩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为民利益的一面旗帜,见到困难要上,见到荣誉要让,当官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可以终身制。”华西的实践也充分说明:党强则村强、党兴则业兴。
目前,华西村党委下设43个党支部,共有2274名党员,是成立党组织时的190倍。通过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华西做到了工作延伸到哪里,党建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哪里,党建活动就跟进到哪里。为了重新拾起农村的优良传统,华西村创新开展了党员联户“1+10”制度,由1名骨干党员联系10户左右村民,全村共有95名党员组长为970户村民家庭服务。
正如华西村村歌所唱:“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放眼未来,吴协恩直言:“我们要把华西建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最终把华西建设成百年企业、百年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