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信仰引航,“天下第一村”再出发
作者:马 薇 点击数:970 更新时间: 2021-05-12 来源:新华日报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每当《华西村歌》响起,江阴华西村的村民们总会习惯性地打起节拍,跟着曲调轻轻哼唱。

    32年前,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创作了这首歌词。今天,发展的接力棒传递到新一代华西人手中,他们传承华西“光荣与梦想”,矢志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汇入“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史诗篇章。

    战天斗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华西村“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里,珍藏着一张49年前的老报纸。在这张197236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生产大队》的报道,报道了华西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实践。

    1961年,华西建村。130马力的柴油机,1764元现金,此外还有15000元的外债,这就是华西村当时的全部家底。“建村时,全村667口人,但耕地只有800亩,还被水洼、河沟分割成1300多块。当年华西交税8500元,人均年收入53元。”人称“华西村铁娘子”的赵毛妹这样向记者介绍60年前的华西村。

    1964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村民,让河流改道、田亩重画。1972年,华西村成功实现了亩产一吨粮,《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记者相继走进华西村,争相报道这个“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别人纷纷搞起包产到户、分散经营时,华西村结合人多地少的现实,提出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把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去上班。1984年底,华西村动员村民把年终分红的钱投资入股建厂,此后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村民不仅上班挣工资,而且可以按股分红。

    1992年,全国很多地方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华西村则根据本村情况推行“一村两制”: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19997月,“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开“村庄上市”的先河。

    “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吴仁宝率领华西村完成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跨越,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人人羡慕的“天下第一村”。统计显示,60年来华西老百姓人均年收入从53元增长到现在的9万多元,增长超过了1700倍;村集体经济从5.9万元增长到500亿元,增长了80万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吴仁宝,这位奋斗了48年的“村官”,用行动书写了“农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中国传奇。

    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探新路

    石宇杰,一名90后华西“富三代”,在家乡的稻田里找到了人生方向。

    2016年,石宇杰和另6名华西大学生,由村里出资选派到日本学习种植水稻。如今,他们已成为华西高品质稻米种植基地的骨干。

    2000亩水稻,从种植、加工到物流仓储,我们3个人一条龙负责。”石宇杰告诉记者,虽然之前从未干过农活,如今却成了比父辈还高明的种粮高手。他们种出的水稻,不仅产量高口感也好,市场上每公斤卖20多元还供不应求。

    “华西村几十年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西村传承弘扬老一辈的创新精神,推动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实现了传统产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三个板块”齐发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排跑,让美丽的华西村更美丽、幸福的华西人更幸福。

    2003年起,华西以“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为方向,陆续关停10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钢铁去产能150万吨;关掉2家热电厂,每年减少原煤消耗21万吨。同时,华西通过引进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发明新专利,使传统产业拥有了新绝活。华西化纤厂用30%的出口量获取60%的利润,生产的“有光缝纫线专用短纤”和“水刺无纺布专用短纤”,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华西焊管厂生产的高端焊管,成为国内外知名健身器材厂商的指定产品……

    今日华西村,到云南开采大理石,到重庆、湖北建设农商城,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英国、意大利合作新能源项目……华西的产业,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

    “华西的改革从没间断过,因为唯有改革才能创新、唯有改革才能进步。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吴协恩介绍,2017年开始,华西村实施用人、制度、股份“三项改革”,去年又成立了资产优化、金融创新、发展规划3个“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增动力、以开放拓空间,努力在乡村振兴上展现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更大成果。

    信仰铸魂 高举旗帜跟党走

    今年“五一”,华西村宾客盈门、游人如织。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华西,眼里看到的,是火红的标语——“一个党员,一面为民服务的旗帜”;耳旁听到的,是嘹亮的歌声——“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华西的实践充分说明:党强则村强、党兴则业兴。”吴协恩告诉记者,华西村60年创新创业的奋斗历程,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前提,离不开“基层党建”这个制胜法宝。目前,华西村党委共下设43个党支部、2274名党员。通过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华西工作延伸到哪里,党建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哪里,党建活动就跟进到哪里。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当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 ……走在华西村,随处可见的“仁宝语录”,依然是村里回头率最高的风景。华西人从小耳濡目染,铭记最深的一句是“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吴仁宝老书记等老一辈创业者的毕生信仰,也是新一代华西人的精神传承和孜孜追求。

    不忘初心,共同富裕。华西村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从2001年起,逐步将周边20个村纳入共同发展。2006年至今,华西又进行“智力扶贫”,累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50多万人次,把致富经验传向全国,为决战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牢记使命,继续前进。重拾农村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华西创新开展党员联户“1+10”制度,全村95名骨干党员联系970户村民家庭,每周入户服务、每月集中学习,既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也增添了邻里间的“乡情乡愁”。

    建村60年,华西故事启新篇。“迈向一百年,我们要做到‘四个化’:党建引领品牌化、产业发展优质化、企业管理精细化、村庄治理现代化,让村庄更有活力、让村民更加幸福。”吴协恩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