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常德盛登上央视《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背后的故事更励志
作者 点击数:1413 更新时间: 2021-02-25 来源:看苏州
 
 

【看苏州专稿 文、视频/采编团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义以为志……”

    今天(23日)晚上806,在苏州常熟市蒋巷村的小礼堂内,温情满满。

 

    蒋巷村村委会组织村民收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6集《一言为重百金轻》,聆听着蒋巷村“第一书记”常德盛在节目中讲述自己对蒋巷村的承诺和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经历。

 

    常德盛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登上《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的村干部。“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员更应时刻牢记自己对人民的承诺,践行对党的忠诚”,他说,虽然自己对蒋巷村的承诺已经完成,但对党的承诺还在继续。

    一趟难能可贵的心灵之旅

    “潸然泪下”VS“坚定不移”

    看到自己在屏幕上出现,耄耋之年的常德盛眼眶有些湿润,但同时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去的时候觉得挺平常,一进演播厅之后,看到与以往不同的场景,那种跟着总书记,跟着党走的自豪感一下子就萌生出来了”,说起这趟北京之行,常德盛称之为:一趟难能可贵的心灵之旅。

    作为蒋巷村的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常德盛已经数不清多少次进京、参加各种高规格会议。“这一次特别不一样,我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能上这个节目,是党给予我的无上光荣。”

    543个月10天,常德盛苦干、实干,带着蒋巷村一路走来,所有关于蒋巷村的事儿他都“了然于胸”,进入演播室后,他几乎只与主持人康辉寒暄了几句,便走上了舞台中央。

 

    “虽然节目组给我准备了提纲,但我几乎没有用,因为我说的都是我的心里话”,谈及对本期节目主题《一言为重百金轻》的感悟,常德盛说,“当年我还是大队长的时候,村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贷款,那个时候我就提出要改变我们的生产面貌,解决农民的温饱,现在我们的承诺,要超过原来的承诺,更要拼命干。”

 

    让常德盛感到自豪的是,蒋巷村三十多年的发展,始终将“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作为行动的指南。如今,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的新蒋巷,“就是围绕着一个个常德盛许下的承诺,大家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一起奋斗出来的。”

    全村共计880位村民,拥有3.6亿元净资产;村民每年平均收入55660元,每人还要加上1万元的股份分红;村里有自己的养老院,农业、工业、旅游等项目齐头并进。

    “蒋巷村是农村基层的一个缩影,上跟着党走,实践新农村建设,下成为了人民群众向往的样子。我这一辈子对蒋巷村的承诺算是超预期完成了。”

    一场勠力同心的战斗

    “同频共振”VS“初心不改”

    “书记,书记,以前的蒋巷村是什么样子?”“以前啊……”

    当屏幕上,一群特殊的小朋友来到蒋巷村党史馆,追问过去的画面,从村民们的眼前掠过,那个并肩奋战的年代仿佛一下子又冲入了村民们的脑海。

    上世纪60年代的蒋巷村,土地高低不平、十年九涝,村里人连吃饭都成问题。

 

(图左为蒋阿毛)

    “一有刮风下雨,我们都要冒雨死死地拽着系在屋顶的绳子,防止屋顶被掀翻吹走,不结实的土房甚至还会垮塌。全村90%的人有血吸虫病”,蒋巷村村民蒋阿毛感慨道,“要不是老书记带着村民们一起扛过来,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蒋巷村老照片)

    蒋阿毛今年已经71岁了,是村里的“老娘舅”,肩负邻里间的调解工作。“连老书记都在发挥余热,我也得帮点忙啊”,说起与老书记的“交情”,蒋阿毛称之为“生死与共”的战友情。

    “老书记这一辈子都是为了村民,不仅带着大家发家致富,而且每家每户几乎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给村民们的承诺都做到了。”

 

(资料照片)

    上世纪60年代,村里搞农业生产,种植水稻。老书记率领村民,拿起扁担、挑起箩筐,从一担担黑泥土开始,疏浚河道、平整土地……前后十多年里,完成50多万方土方工程,建成良田1700多亩。

    因为穷,买不起肥料,蒋阿毛就和老书记一起摇船去找绿萍,一路就在船上吃点米粉裹腹;摇船一天一夜赶到上海装垃圾,也是常有的事儿。

 

(资料照片)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我们蒋巷人靠着不服输,不怕吃苦的精气神,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每个目标。老书记常常这样劝导我们,后来我们的工业也发展起来了”,蒋阿毛说。

    彼时,常德盛瞄准市场空白,迅速建起了两条彩钢复合板生产线。为了给产品找出路,他在家当书记,出门就是推销员,一年光皮鞋就磨烂了三四双。

 

(资料照片)

    让蒋阿毛铭感五内的,是老书记的“救命之恩”。那年,因为家里穷,蒋阿毛9岁的女儿得了阑尾炎却没钱看病,幸得老书记借了500元钱给他,才救回小女儿的命。

    2010年,我第二个女儿得了急性高血糖,生命垂危,也是全靠了老书记,最后被送到了医院救回生命”,蒋阿毛说,“所以,只要是老书记的事,我一定会全力以赴。这也是我对他的承诺”

    一个如火如荼的“传帮带”接力

    “不包揽”VS“撒手不管”

    “饮水思源,老书记带着大家创造了桃花源一样的蒋巷村,我们可不能辜负老书记的心血,辜负党的期望”,一边看着节目,蒋巷村现任书记蒋玉英感慨,“未来的蒋巷村,更需要我们自强不息日日新。”

    25年前只身来到蒋巷村,带着对老书记的崇拜,蒋玉英成为村里的干事。从村团委到村上的宣传,蒋玉英凭借着经受住老书记“最严厉的教训”的耐力和聪慧,成为了常德盛的“接班人”。

 

    蒋玉英告诉看苏州记者,早在1997年老书记就提出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农民的文化水平一定要提高。于是,那一年,蒋巷村就成立了读书协会,如今,延续20年的全村家庭读书活动,已经成为蒋巷村的一个新招牌。

    “农业板块,老书记还是要亲力亲为,来帮助我们尽快适应管理”,因为对于农业板块管理知识的匮乏,老书记的指导相对要多一些,这让蒋玉英感激万分。

如今,老书记大部分时间只需要负责村里的接待工作,但是“闲不住”的他依旧每天奔波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一辈子忙碌,怕是闲不下来了。今年到目前为止,老书记只有一天是待在家里陪妻子的。”蒋玉英无奈道,“他说要赶紧做好传帮带的工作。这可能跟他性子急有关系,像以前出差,如果不出省的话,基本都是当天就回来。”

    问及老书记缘何如此?他笑着说,“我对蒋巷村的承诺虽然已经超预期完成了,但是我还要当好‘传帮带’,既不包揽也不撒手不管,寻找村子发展的短板,发挥些余热,为村里再做点贡献。”

    (央视节目片段)

    责任编辑:卢奕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