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昆山扶持经济薄弱村转化的成功之道
作者:张树成 点击数:806 更新时间: 2020-10-16 来源:《中国村庄》
 
 

    加强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江苏省昆山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列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富民工程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倡导的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出力,广泛参与,激励扶持”的扶弱帮困机制,因村施策、突出重点、矢志不移、久久为功,从1991年起到2016年的25年中,先后七轮扶持318个村(次)的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每个村年可支配收入都超250万元,并涌现了一批由弱转强稳定性收入超800万元、1000万元的先进村,在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增加百姓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由此彰显了昆山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小康的厚重底色。究其成功之道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府主导多元扶持

    江苏省昆山市历史上是个纯农业地区,由于境内地势低洼,曾经是个洪涝灾害不断、血吸虫病流行十分猖獗,真是“十年九有涝,只见秧船去不见稻船回”“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箫疏鬼唱歌”的一片悲惨景象。在那个年代,百姓贫困交加,财政经济枯竭,直到1978年全县预算内财政收入仅为3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1元,位于苏州地区8个县中最末一位,人称“小八子”。为了尽快改变这种落后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审势度时,果断决策,在1964年开始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根治恶水、穷土、血吸虫“三大害”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率先在全国办起史无前例的自费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翻番而上,终于在1984年实现了“双喜临门”,既彻底送走了“瘟神”,又拔掉了“小八子”穷根,经济社会发展创历史新高。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0748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01962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多元。为此城乡人民同口异赞:“十亿产值十亿粮,全县人民喜洋洋”。

    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市委、市政府领导没有陶醉,更没有松懈,通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意识到广袤农村发展仍较滞后,有不少经济薄弱村入不敷出,逢年过节,总是“关不了门,解不了难,收不了场”,干部忧心忡忡,百姓愁眉苦脸。此情此景鞭策市里领导班子倾听民声,博采众长,睿智地把扶弱帮困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于1991年昆山市委下发了《关于积极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见》,由组织部牵头,多元齐心聚力,将全市集体工副业产值不足50万元、纯收入不满5万元(苏州统一标准)的88个经济薄弱村,占撤村并村前全市455个总村数的19.8%,细化分解到41个市直机关及国企、44个镇级机关及镇属骨干企业,启动“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翌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实行优惠政策和帮扶奖励待遇的若干规定》(简称10条政策措施),从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物资供应、税收优惠、水电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抽调了100多名干部(后备干部)驻村帮助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薄弱村的工副业生产蓬勃发展。全市8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经首轮5年扶持,1996年验收时达到脱贫标准的有32个村,占36.4%,剩余56个村结合先后实施各为期3年的“富民工程”“三有工程”(家家有物业、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继续帮扶,到2000年大多经济薄弱村跃入强村大家庭,有的蝶变为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或赶超的标杆。

    随着村级经济普遍上升,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发动相关扶持单位,将以每户不少于1000元标准的筹措扶贫配套资金,助力贫困户发展生产,扶贫方式由“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绝大多数被扶的贫困户达到当年扶助当年见效、当年脱贫。同时,将市镇两级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完善集医疗卫生、社会治安、行政审批、文娱体育为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增加百姓福祉,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从千灯镇大唐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由杂变美的践行中就可见一斑。大唐村是历史悠久,文脉久远的古村落,是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故乡、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一个债务累累、村穷民怨的经济薄弱村。为尽快改变该村穷困面貌,1994年初,镇党委经研究委派大唐集团董事长陈云明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他是会计出身,善经营、会打算,并慷慨解囊,从自己办的企业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加上向银行贷一些款,实行村企挂钩,凭借紧靠镇边的地域优势,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广纳民间资本,创办了环保产业的多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厂房,不断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在稳住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利用部分江边低田湿地开发建设大唐农业生态园,发展绿色旅游等第三产业,年复一年苦干实干,像滚雪球似的把集体经营性资产逐步盘大、经济实力日益壮大,趟出了一条由穷变富的康庄大道。2004年该村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千万元村”,并根据镇里小城镇总体规划,发动村民自力更生建造了公寓式与别墅式相结合的农民新村,使男女老少过着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生活。此外,村里每年给女满50周岁,男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发放福利费,每年共支付200多万元,村民医保、社保在苏州地区乃至江苏省内率先开启城乡并轨。2015年村党委换届,新班子上任后,马不停蹄,更上一层楼,2017年经国家综合考量“村庄发展指数、绿色指数、幸福指数、管理指数、魅力指数和口碑指数”后,确认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被列入中国名村影响力榜单,排名50位。2019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33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9万元,名列全市前茅。

    矢志不渝接续扶持

    经济薄弱村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好多是历史问题积累而成,冰冻三尺非一朝一夕之事,而纾解其难题也决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昆山的领导基于这样的认识,凝心聚力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确立坚持数年必有成效的信心与决心,不仅从1991年起,市镇两级成立了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将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视作“一把手”工程来抓,而且广泛发动与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与经济薄弱村挂钩扶助,驻村帮促,并立下军令状,不改变穷村弱村面貌决不收兵,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全市在首轮扶持88个经济薄弱村成功转化的基础上,于2004年结合全市实施为期三年的“基石工程”(加强村级基层工作),持续开展第二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将扶持标准由1991年的村级可支配收入5万元提高到50万元,重新确定经济相对薄弱的50个村(含上轮欠达标的36个村),作为二轮扶持对象,并选派50多名驻村干部,在发展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资金筹措、项目审批等环节上给予全面帮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加强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对二轮扶持的50个村,先后扶持载体项目53个,占地696亩,建设标准厂房及打工楼等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总投资25700万元,项目投产后每年增加净效益2500多万元,平均每村50万元左右。经过三年努力,被扶持村年可支配收入都在110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四、五百万元,且为当地村民就业致富拓宽了门路,发展了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不论干部还是群众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集体与个人双双获利,感到越干越有奔头。

    形势的发展,群众的期盼。昆山的领导通过前两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总结,一致认为昆山虽在2005年被中央、省有关部门确定为全国率先实现不含水份、百姓得实惠、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把短板锻长仍是加快经济相对薄弱村转化的重要着力点。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中,尽管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多次,主要领导干部交换多人,但扶持经济相对薄弱村的决策始终不变,扶持工作从未间断,市委农办和富民强村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总体部署,继前两轮扶持138个村(次)的基础上,又先后组织五轮扶持180个村(次),总共历经七轮扶持了318个村(次)经济薄弱村。2006年后的五轮扶持年限次序为:20062008年第一轮,扶持50个经济薄弱村;20092010年为第二轮,扶持65个村,包括上一轮扶持的50个村继续扶持;2011年~2013年为第三轮,扶持39个村;2014年为第四轮,扶持36个村;20152016为第五轮,扶持40个村,包括上一轮扶持的36个村继续扶持。在这五轮过程中,标准由2004年确定的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0万元不断上升为100万元、200万元、250万元,还将弱中之弱的困难村、特困村,展开连续多次扶持。据资料显示,后五轮扶持的薄弱村计有108个行政村,占全市撤村并村后总村数168个村的64.2%;按扶持的180个村(次)计,连续扶持2次(轮)以上的有49个村,其中连续扶持3次的19个村、4次的3个村、5次的1个村;财政、企业扶持资金57652万元(含省专项补助资金2633万元、苏州市企业挂钩扶助资金766万元),派出101名副局级领导分批担任驻村工作指导员,42名后备干部担任村副书记或第一书记、或村主任助理,驻村帮助开展工作。由于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全方位连续不断的扶持,全市经济薄弱村的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转化,有不少薄弱村年稳定性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扬眉吐气。譬如,淀山湖镇金家庄村通过五轮扶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办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如今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由原来68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537.22万元,跨入强村大家庭。就这样,昆山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实现跳跃式增长。全市村均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由2006年的146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53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2461元增加到2016年的36238元,分别增长280.8%191%2019年更上一层楼,全市16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7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472元,分别又比2016年增长41.7%22.7%

    老区弱村重点扶持

    1980年,昆山当时共有20个乡镇,根据民政部确定的全国革命老区名录,全县划为二类革命老区,确定的重点镇(乡)11个、重点行政村13个。这些老区镇村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有的村成了历史的穷旮旯,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但正因交通不便,在历次战乱和社会变迁中被破坏的文物古迹较少,有的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镇两级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勇于担当,把革命老区村列为扶持经济薄弱村的重中之重,组织相关部门及企业给予重点帮扶,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的是挖掘地域空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践行党建引领,红色依托,绿色发展,产业扶助为先,带动全面振兴,让千年古村落的老区村美丽蝶变,不只摆脱经济薄弱的困境,而且提高了颜值,丰富了内涵,增强了发展后劲。地处阳澄湖畔的巴城革命老区,一方面凭借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的资源优势,聚集各村力量,先后投资5.97亿元建设与完善3万亩规模的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广泛开展生态修复,配套截留面污染在线监察等设施,推广鱼虾蟹或稻田蟹鸭混养新农艺,相继办起了以蟹经营为主的蟹舫苑、渔家灯火、春秋水城等1300多家集餐饮、交易为一体的门店及农家乐,加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大闸蟹产业链和畅销全国各地的蟹市场,带动农民就业3万多人,年销售额38亿多元,涌现了一大批经纪人和业主老板,着实致富了一方。2019年全镇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大多在500万元以上,最少的也有3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多在4万元以上,银行存款上百万的农户比比皆是。其中抗日时期发生的大凤湾战斗所在地的凤凰村,一方面充分发挥蟹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依托村旁建设入驻200多家企业的北部工业区、入住2.5万多人的凤栖园两大载体,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很快改变了经济薄弱村的面貌,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变成幸福村,2019年村级可支配收入超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千年古镇周庄,深挖红色资源和水乡特质,从产业、空间、产品、文化、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发展古镇旅游产业和水乡文化体验、田园渡假、“夜周庄”“智慧小镇”等新兴产业,时至今日打造成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特色生活方式的世界级旅游度假胜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镇老大难的东浜、全旺、高勇、云南、龙凤等5个经济薄弱村,虽然多轮帮扶但尚未达标,2017年被列入苏州市扶持的对象,在苏州市创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东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苏州分行和苏州市司法局、文广出版局的悉心帮助下,连扶了三年,按村级可支配收入250万元的标准全部达标,20195个村平均可支配收入335.6万元,比2016206万元增长63%,最少的全旺村也达到272.19万元。

    与此同时,过去曾是中共淞沪中心县委所在地的张浦镇大市村(社区)、抗日武装地下活动中心的开发区平巷村、抗日敌后根据地之一的千灯镇歇马桥村、地下党早期活动红色据点的花桥开发区天福村、淀山湖地区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淀山湖镇度城村等革命老区村,近年来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产业振兴这个中心议题,通过层层级级扶持,多措并举建设标准厂房、配套民企发展,稳固农业基础、实施规模经营,赋能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创办乡野硅谷、构筑田园经济,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齐心协力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做到一盘棋致力于村级经济发展,一股劲摆脱了经济薄弱村的困境,一条心迈上村强民富的高水平小康之路,原有的穷困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气息甚浓的新农村。据统计,2019年全市13个重点革命老区村的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总计10120.41万元,村均77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1.4元,分别略高于、略低于全市761万元、44472元的平均水平。

    (作者系昆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昆山市“三会”顾问、高级经济师)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