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烧锅柴变身生态衣架的故事
作者 点击数:211 更新时间: 2020-08-10 来源:《中国村庄》
 
 

    安徽省潜山市水吼镇天柱村,是位于天柱山西南麓的一个小山村。今年春节后,一种颇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在村里诞生,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文创产品居然来自毫不起眼的烧锅柴。

    昔日烧锅柴变身文创助增收

    在潜山市水吼镇天柱村,村民葛愿节这些天又清理了山里的一些杂树。往年,这些杂树都被他砍短打捆、留作柴火。让老葛高兴的是,今年春节后,居然有人来收购这些杂树,给的价格还不低。

    上门收购杂树的姑娘叫葛翔宇,她是从天柱村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村里。她收购的这些杂树有一个共同点:枝枝桠桠间,都有些不错的造型。

    葛翔宇的这个念头,最早产生于年初的疫情防控期间。她的父亲葛结林在村里办了一个农庄,疫情的出现,让农庄的生意很受影响。眼看农庄一天天闲在那里,请来的村民也无事可做,父女俩非常焦急,就琢磨着要“干点其他的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父女俩看到了村民砍下的一棵杂树,奇特的造型一下子给了他们灵感。

    父女俩说干就干,买回这棵杂树后就按照设想的衣架造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尝试,一个枝桠一个枝桠地细细打磨。两个月后,“生态衣架”的一整套生产流程,终于被父女俩摸索出来。

    疫情得到控制后,旅游业逐渐放开。到访农庄的游客,对父女俩打造的“生态衣架”赞不绝口;另一方面,葛翔宇将“生态衣架”挂到网络平台后,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和销量。这让父女俩更加坚定了要将烧锅柴“变废为宝”,打造“生态衣架”产业的信心。

    眼下,“生态衣架”已经成了当地的特色文创产品。父女俩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还和村里的贫困户订了收购协议,一些有手艺的村民,也被吸收到农庄里专门制作衣架。葛翔宇觉得,应该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提供一份力量。

    回乡再创业父女接力乡村梦

    农庄推出“生态衣架”的项目后,周边的不少乡村都慕名前来学习,葛翔宇也不厌其烦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来自一山之隔的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志说:“在我们山区几乎算是废料的东西能够加工成文创产品,我们是没有想到的,这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观摩之后,双方已经商量着共同开办扶贫车间,让“生态衣架”的生产形成规模。

    “生态衣架”的创意出人意料,就如同所有人对葛翔宇选择回乡的态度一样。六年前,她变身“金凤凰”,展翅飞出了大山;大学毕业之后,她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也在几家大公司体验过漂泊的感受。一年多前,她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农庄的“少掌柜”。

    农庄的“老掌柜”葛结林,也是村里的一位能人。十多年前,在外面做工程的他,因为一份难舍的乡情回到村里,一手创办了全村最早的这家农庄。如今,农庄渐成规模,村里的农家乐、乡村游也越来越多。对于女儿的选择,葛结林却十分欣慰。葛结林认为,乡村振兴最重要也最缺的是人才,一定要把年青人留到农村,使乡村振兴有更创新的思路和想法。

    回到农庄后,葛翔宇最先做的就是熟悉每一项工作。农家出身的孩子,适应起来并不困难,无论是地里的采茶摘菜,还是庄上的安排接待,“少掌柜”练起手来毫不娇气。更让父亲赞赏的是,一年多的时间里,女儿已经多次对他的经营模式提出意见。

    葛翔宇提出公司+农户的形式,谁家有多少鸡、多少猪,谁家有什么菜都逐一登记,游客需要什么就把游客带到谁家,或打电话送过来。葛翔宇说,需要更多地尝试与时代进行相应的沟通,作为模式来讲,不管是网红效应,还是自媒体的传播,能把山庄的品牌传播得更远。

    作为“少掌柜”的葛翔宇,不仅提出了农庄新的经营模式,将山庄甚至当地原生态的风景和特产搬上网络平台,还通过“生态衣架”的尝试,吸收了更多村民就业。在她的眼中,父亲创办的农庄,只是乡村梦想的一个新起点。

    葛结林说:自己一个人富了不算,我一定要想办法,而且要动员女儿一起,带动整个村的贫困户一起来发展,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葛翔宇没有让父亲失望,她的愿望是,通过山庄这个平台,把老家的乡村打造成一个民宿区,让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不仅能为天柱山这一块增添活力,也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