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这表明中国正式把农村污染治理提上日程。
全国两会召开前,记者在四川、宁夏、湖南等地采访时发现,随着中国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提高,以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生活垃圾为代表的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农村垃圾没人管。村里找块空地作为集中倒垃圾的垃圾场,村民每天把垃圾倒在那里,但没人清理。时间长了,就堆出一座垃圾山。”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坂中乡后门坪村党支部书记雷金梅说,“因为是山区,一到梅雨季节,从上游留下来的水都是臭的,不仅污染下游居民的饮水源,稻田里的农作物也跟着遭殃。”
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市政协主席洪梅香说,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工业产品的不断渗入,农村的生活垃圾正日益“城市化”,而农民生活习惯却还没有改变,随意倾倒而没有收集或处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再加上配套设施的建设远未跟上,导致一些地区农村公共环境每况愈下。
面对严峻的农村卫生环境,中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一系列“自下而上”的积极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遂宁市市长胡昌升说,作为西部欠发达的一个农业市,遂宁市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农业可循环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在遂宁市天堂村,一家公司在那里建成了生态园区。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食品工业园、畜禽粪便有机无机复合肥工程,形成了包括“养殖-食品加工-复合肥”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能解决企业自身产生的养殖粪便,还可以吸纳周边养殖企业的粪便,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保护了环境。
在宁夏,当地部分养猪大户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生物环保养猪”,即通过有益微生物菌种发酵分解猪的排泄物,消除臭味,且不再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猪场。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实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
“去年国家总共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今年的规划将资金额提高到20亿元,力度越来越大。”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玉庆说。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资金“短腿”是整治农村污染最大的制约因素。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德阳市畜牧食品局副局长谢天佑建议,由于区、县财力不足,乡镇财政紧张,能用于环保的资金有限,因此,要解决面源污染问题,需要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补助加大向农村倾斜力度,以保障农村环保的资金来源。
整治面源污染的主体是人。对此,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强向农民宣传环保科普知识。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村镇规划、公共卫生等知识,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主题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洪梅香等代表委员还建议,加强镇村、街道公共环境的规划和相应制度建设,对农村农居点、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时,重点应将防治污染与垃圾处理纳入规划中。同时,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地制定行政法规,依法规范管理农村垃圾和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
作者:艾福梅 叶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