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的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之路
——长沙县浔龙河村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创新实践
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如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建立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普遍存在而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作为省级贫困村,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共享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形成资金与土地、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企业、政府、村民”多元主体投资推动的实践模式,成功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浔龙河村因此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的明星村,荣获“2018中国特色小镇博览会优秀示范案例”、“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未来之星”等荣誉,入选“2018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 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一、投入干什么:浔龙河村发展的战略定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投入要干什么的问题。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果园镇西北部,在开发前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主要是传统的“粮猪型”乡村式经济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远低于当时长沙市平均水平,是省级贫困村。作为长沙的市郊乡村,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以“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为发展目标。
1.走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小镇之路。
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联结城乡的重要功能,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浔龙河村只能依托田汉故乡的人文资源和近郊生态宜居优势,通过城乡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造依靠省会城市辐射和带动的特色小镇。
2.走乡村振兴的城郊融合之路。
“城郊融合”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所明确要求找准各类乡村发展定位而分类推进的四大类型之一,也是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途径。浔龙河村处于长沙市城郊,属于分类推进的城郊融合型乡村,只能定位于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需要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城乡要素互动与空间共融。
3.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镇融合之路。
二、钱从哪里来:浔龙河村多元投入的基本做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内乡村发展的投入主要是三种模式:政府办点、村级集体经济自主、社会资本主导,尽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有着相同根本原因就是产权边界不明晰导致收益没有明确归属,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浔龙河村通过明确产权边界以推进乡村资源资产化,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力”的三驾马车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利益共享机制。
1.围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进乡村资源的资产化。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而且是乡村振兴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怎么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很多地方都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浔龙河村通过推进土地确权颁证,使农民首先作为土地的主人再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可以说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之后的农村第三大改革探索,使农民不仅是居民还是创业者,不仅是资产的拥有者还是决策的参与者,真正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是开展土地确权,明确资产边界。明确界定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林地等产权关系,确保农民作为资源资产权益的主体地位,为乡村资源资产化提供制度的基础。
二是推进土地资源改革,加快土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对土地进行规划调整,布局建设用地,实施点状供地,实现了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出让用地不同性质土地的功能互补,既满足了产业发展和功能配套的需要,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更激发了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
三是推进乡村资产的资本化经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推进农业用地的集中流转和异地置换,通过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使村级组织集体获得长期稳定收益。通过资本化经营,使固定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转换为农民的市场要素资本,从而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浔龙河村只能通过把城市的现代性和便利性与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魅力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产、城、人、文”多元融合产业生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2.突出政府投入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推动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不全与政府职能错位并存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联动转变。浔龙河村借助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着力解决了政府投入与乡村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不越位。政府主要负责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基本社会保障,为各类主体投资创业提供公共支撑。
二是产业服务不缺位。按照“产镇融合”的发展规划,政府财政投入跟进产业发展的进度配套,避免了因政绩驱动而搞形象工程,从而导致低效与浪费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村整合政府各类财政资金累计投入约5亿元,撬动了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为产业振兴奠定下坚实的基层。
3.畅通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资平台。
城镇工商资本及其带动的现代资源要素进入乡村,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浔龙河村为了破解资金短缺与投融资的渠道单一问题,建立了多元化、低成本、全覆盖的投融资平台。
一是推进多规合一,让工商资本投入有预期。将村庄规划与县域发展规划进行融合对接,并编制了修建性详规,推进了民生规划、生态规划、产业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明确了怎么引入什么样的企业、怎么得到政府支持的发展蓝图,有了这个很前瞻的顶层设计,让工商资本投资吃了“定心丸”。
二是搭建产业平台,让工商资本投入有依托。全村统一由湖南浔龙河生态城镇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公司,主导各类产业项目实施。平台公司通过培育产业业态,构建服务平台,为工商资本下乡开山铺路,降低了投资风险,提供了有力依托。如平台公司通过与银行等合作搭建投融资平台,引进了棕榈集团、星光集团、泰禾集团、嘉兆集团等多家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入驻。
三是产业扶持与人才集聚,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按着制定的产业规划对产业前期发展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并推进各类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优化了工商企业的生存环境。搭建了众创众筹的乡村创客平台,吸引有创意、有专业的创业型企业创业者入驻,形成了资本和人才洼地。
4.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机制,重构乡村治理体系。
资金投入多元化,必然要求实现利益分配的多元共享。浔龙河通过重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了“村企共建”党建的领导共同体,形成了政府、企业、村民“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实现了“政府满意、企业满意、村民满意”的多赢。
一是构建党建统领的村企共治体系。通过“村企共建”党建工作,实施“组织共建、党员共管、阵地共用、活动共抓、发展共促”,成立村企共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浔龙河村的最高决策领导机构,通过“党建+经济”“党建+文化”“党建+治理”,把工商企业纳入治理体系,使企业与村之间的关系由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一元共生的融合关系,村民和村集体与企业和企业员工一同成为浔龙河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尊重主体市场地位建立利益共享体制。通过党建引领治理,“村企共建”党建,把政府、企业、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作为市场主体,明确边界,按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分享建设成果。如城建投公司代表政府实施公共工程,分享企业税收收益;各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产业,从产业投资中获得收益;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等形式成立股份制企业,并按照股份获得固定回报或股份分红;外来务工者通过创业和就业,取得合理工资和收益,各主体按着市场规则共享浔龙河村的发展成果。
三、发展如何共享:浔龙河多元投入的主要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发展如何共享的问题。浔龙河村探索形成了边界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平衡、各方合作的多元投入机制,使政府、企业,农民各个主体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推动资金投入与土地、人才、科技、管理等多方面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取得了农民有获得、企业有回报、政府有期待、社会有发展的多赢局面。
1.农民有获得:收入渠道扩大,发展机会增多。
中央一直强调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本质上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浔龙河村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必须是农民。
一是资产性收益增多。农民的土地、房产等资源大大升值,每年可以获得固定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农民住上了户均210平方米“管天管地”的三层新房,新房的第一层为商铺,为农民提供了就业保障;村集体3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经营收入,村民每年都有分红收入。
二是就业收入增多。浔龙河村的农业、旅游、物业等各产业板块,可以容纳2000人就业,为村民家门口就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浔龙河村集体资产投资的企业,优先安排了近300名当地村民就业,平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村民每年增收4万元左右。三是创业机会增多。浔龙河村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遇,一些村民利用自有门面当上了老板,风险小收益大;部分村民利用自有资金和一技之长在本地自主创办企业,收入更是快速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从2009年的0.25万元、2016年的2.4万元,到2018年的3.98万元的三级跳。
2.企业有回报:资本环境良好,产业效益可期。
一大批文化企业、康养企业、旅游企业开局良好,发展顺利,前期效益明显,随着业态不断成熟,均可得到很好的投资回报,企业的长期收益有充分保障。如旅游产业建成了浔龙河现代农庄、樱花谷、好呷街等,推出特色民宿酒店、木屋酒店、地球仓酒店、麦咭运动不一样、甜甜湾儿童自然探索馆等项目,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入6000多万元。农业企业已种植优质水稻、蔬菜580亩,种植花卉苗木600亩,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厂、生态农场,通过打造“浔龙河智造工厂”农产品品牌,整合优质农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年销售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正在开发建设湖南特色美食、老艺术、老手艺商业街区,以及已经启动的田汉国际戏剧艺术小镇项目建设,将形成戏剧影视制作、培训、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旅产业。
3.政府有期待:民生福祉新拓展,经济发展新增长。
政府通过支持财政投入,补齐乡村民生短板、做强乡村发展弱项、激活乡村内在动力。从社会效益来看,最突出的是就业、就医、就学等民生难题全面破解,水、电、路、气、网和科、教、文、卫、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基本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快速上升,让农民过上了城市市民的基本同等生活水平和享受基本同等的社会待遇。从经济效益来看,到目前为止,浔龙河村已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产业发展繁荣兴旺,入驻个体商户118家、大中型企业项目12个,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直接带动税收快速增长。所在地的果园镇2016年财税收入仅300万元,2018年迅速攀升至突破2000万元,2019年可望实现3000万元。还带动了田汉文化园项目、新明村有机农业项目和一批农业合作社的共同发展,浔龙河村毫无疑问发挥着区域发展核心引领作用。
4.社会有发展:现代转型提速,城乡融合不断加快。
通过多元投资推动,使浔龙河村由一个省级贫困村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展现出“城市密度、城市品质、乡村神韵”的现代特色小镇基本特征,从里到外都是“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再也找不出过往贫困村的印迹。今天,农业从过去的单一产业、低效农业发展成为复合产业、高效、高质量农业,对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村由过去基础落后、生活不便的小山村变成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新型生态社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农民则变成了兼具农民和居民双重身份,既享受土地权益带来的实惠,又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便捷;由过去的单纯农民变成了懂经营、懂服务的职业农民、企业职工和创业者。未来,浔龙河将真正成为“原住民、新居民、探访民”共同组成的,城市和乡村、产业和城镇有机融合的美好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