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村:北有大寨 南有石屋
“我这个支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字:变!
让小村变美,让乡亲们变富。——胡松”
从儋州市城区沿着北部湾大道向西行驶约2公里,拐进一条水泥村道再走几分钟,石屋村就到了。迎面是一座巨大的奋力前行的孺子牛石雕,村口挂着“中国村官精神馆”大牌子。石屋名字的由来,是源于很早以前,石屋人想告别茅屋,住上石头做的屋子,于是把村名命为石屋,石屋人民在八十年代就实现了这个愿望,石屋的每个村子都盖上了统一的二层楼。
石屋村丨前世
石屋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山西省大寨村齐名,是全国人民尽知的模范村。海南曾经还有名气这么大的村庄,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几乎不了解。时光回溯到1959年,全国性自然灾害袭来。“乡亲们,我们不能逃荒,开展生产自救才是出路!”时任石屋村党支部书记胡松一边安抚民心,一边组织73名青年,赴该大队燕子潭一带拓荒。
到1963年,石屋人共开垦了6500多亩田地,使全大队田地超过1万亩,种植的粮食除了供足本村,还向外供给余粮。
1961年,该大队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国家150万斤木薯;1962年至1963年,该大队给周边饥荒地区赠送2万多斤玉米、木薯、地瓜等粮食;1970年代,该大队向海南东部遭受龙卷风灾害地区捐款20万元,并向周边地区借出10多万元。
周恩来总理到儋县视察时,对石屋大队盛赞,称石屋为“广东学大寨的样板”。将石屋与当时农业典型山西大寨相提并论,从此“北有大寨,南有石屋”享誉神州。
几十年来,石屋人在石屋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松带领下,一把山刀一把锄头,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山河”的气慨,餐风露宿,开垦荒山,发展经济。 1959年至1972年,石屋人开发荒山117座,劈山取土填平矿坑148个,开垦山地约6000亩,挖掘102条排灌沟渠,把松涛水引上52个山头,种植橡胶20万株。他们创办橡胶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农业机械厂、规模养猪场,组建拖拉机队,建起村医院、敬老院、村学校,实行公费医疗,小孩免费上学。1974年石屋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500多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屋村涌现出一大批万元户。村集体经济也是从无到有,集体存款100万元,集体储存粮食100万,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
石屋村丨今生
如今的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打造“中国村官精神馆”,兴起系列特色产业。石屋村的中国村官精神馆,是以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石屋人“愚公移山”、“勤俭办社”、“爱村”、“实干”、“厚农”“奉献”为主题,激励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和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将石屋村建设成为基层党建示范村、中国村官培训教育基地及红色旅游美丽乡村。
走进石屋,可以领略祖辈父辈那个年代的不懈斗志;走进石屋,可以聆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铿锵足音。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的“石屋精神”,发挥爱村、厚农、实干、奉献的“村官精神”,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就一定能开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前景。
这里村民住的房屋与当前海南大部分农民建的房屋不一样,成排连片二层楼房,统一建筑风格。这些建筑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带有浓厚苏联红色风格,红色的五角星令人充满社会主义的豪情,显得即复古又时尚,反倒成了石屋村一种独具的特色。
石屋村两根巨大的图腾柱,柱身浮雕反映是石屋人战天斗地、开垦荒山、发展经济的创业史。
图腾柱的背后柱础上是有关石屋村的介绍。
石屋村建有胡松纪念馆,中国村官精神馆,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村书记胡松使用过的布包、算盘、眼镜、尺子、工作记录本以及各种资料和报纸,墙上贴着当年乡村开山劳作的图片。此外中国村官精神馆里还展出海南十大最美村官的图片和介绍。
石屋村丨 名人
“我这个支书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字:变!让小村变美,让乡亲们变富。——胡松”。
石屋村胡松纪念馆前右边,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胡松说的一段话。而在纪念馆左边,有一面巨大的党旗,上面有8个金黄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27年出生、2000年去世的胡松,不仅是石屋的一面旗帜,当年更是全国十大“村官”之一。
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松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石屋村才从贫穷走向富裕。石屋人总结提炼出“信念坚定、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敢于担当、为民奉献、清正廉清”24个字的胡松精神。至今村里的调解室仍在沿用老书记的名号“胡哥”。
在石屋村,人们不仅可以详细了解胡松的先进事迹,还可以看到新中国十大农村艰苦奋斗典型和新中国十大农村改革创新典型,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看到新中国农村变化的新貌。
石屋村设立中国村官精神馆吴仁宝专馆,是华西村之外的首个吴仁宝专馆。中国村官精神馆吴仁宝专馆揭牌,不仅是对吴仁宝老书记的敬重与追思,也是对全体华西人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对中国村官的肯定与促进。以吴仁宝老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村官为中国农村作出了杰出贡献、为这个时代留下了高贵品质。该馆的设立,既是为了纪念吴仁宝同志,更是为了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沿着吴仁宝等老一代优秀共产党员的足迹继续前进、为民奉献。
吴仁宝同志,1928 年11月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2013年3月逝世,享年85岁。吴仁宝同志1954年2月参加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称号,被誉为中国的“农民政治家”、“农民企业家”、“农民思想家”、“农民语言大师”。其在担任村书记期间,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石屋村小学环境整洁,教室宽敞明亮。
石屋村的村民将村小学改名为胡松小学,为了缅怀纪念“石屋精神”创造者老党支部书记胡松,也是为了“石屋精神”能薪火相传。
看看胡松书记当年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果只说不做就是口号,说到做到那就是一种人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能够流传深远。胡松语录是石屋人民可以永世流传的一笔精神财富。
石屋村丨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石屋村党支部以党建为抓手,大力弘扬胡松精神,先后建成中国村官精神馆综合馆、胡松纪念馆、吴仁宝纪念馆、海南十大最美村官馆、中国村官精神艺术馆、红色民宿、田园休闲小站、人民公社食堂等,着力把石屋村打造成基层党建示范村和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着眼于建设“红色石屋、人文石屋、生态石屋、宜居石屋、观光石屋”,该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种植蜜柚1000亩,打造“胡松牌”蜜柚产业;种植玫瑰等花卉产业基地300亩;种植有机蔬菜300亩,推行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培育有机蔬菜品牌;复兴传统食品手工艺,培育石屋擂茶等品牌;培养林下种植大户,实行立体发展;以“互联网+”构建现代营销体系。
石屋村还是儋州地区双胞胎出生率最高的村庄,据说跟村里的一棵苍天连体双胞胎古树有关。
石屋人为先辈们战天斗地的豪情、改变山河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更希望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中脱颖而出。石屋村基础条件比较好,基层党建工作有特色,一旦学会在市场经济里畅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上红色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展有望再一次脱颖而出,我们祝福石屋人的梦想能早日实现。
排版 | 呀诺达
文字 | 阿海南
图片 | 阿海南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