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浅谈茶园结构变化对祁红品质的影响
作者: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吴华清 点击数:832 更新时间: 2019-09-23 来源:《中国村庄》
 
 

    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以其优良品质获得金奖,其时的祁红是英美等国上层社会人士的标配。新的历史时期,“重塑祁红品牌,再显昔日辉煌,打造更具盛名的世界红茶之乡,实现中国梦里祁红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近几十年来,祁红茶园结构随社会发展而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茶园的地理位置结构、环境结构、品种结构、茶园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

    茶园地理位置结构的变化。根据老一辈茶农的口口相传和考证,百年来茶园地理位置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人民公社时期以及承包到户后。人民公社时期,茶园和山场划归集体,实行统一经营管理。这一时期全县几乎所有生产队都开垦有面积不等的连片新式茶园,茶园建设开始呈现低山化和平地化,一改千百年来祁门阊江水系低山平地不种茶的传统,祁门茶园建设开始从茶树优生区(高山、山上)向茶树适宜区转变,全县茶园在统一经营制度的保障下,得到了较好管理。这段时期,新式茶园建设和传统茶园经营并行不悖,从表面上看,扩大了茶园面积,增加了产量,但实质上新建茶园在茶园总面积中占比有限,对茶园整体影响不大。茶园地理位置发生巨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茶园、山场和田地的再次承包到户,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茶园建设热情高涨。随着茶树育种技术的进步,早生无性系茶树良种的推广,在早茶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茶园建设低山化、平地化步伐急剧加快。同时,受劳动力短缺和比较效益的影响,兼之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相当一批茶园尤其是高山茶园退茶还林,还有一批高山茶园直接荒芜。至此,从地理位置分布结构而言,祁门茶园和百年前相比,已不是一个概念。从近年来全县各地野茶开发的热潮中就可以看出,凡是出现成片野茶园的地方都是交通不便、人烟罕至的高山,而这恰恰是百年前极品“祁红”的来源之处。

    茶树品种结构的变化。在茶园地理位置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茶树品种结构也发生变化。客观上,茶树良种对茶农快步增收的作用明显;主观上,农户对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祁门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无性系高效茶园建设很快,新建的无性系早生茶园面积占祁门茶园总面积约1/3。特别是祁门本土选育的无性系早生茶树新品种“红旗1号”(后被省级部门命名为皖茶4号)面世以来,通过20余年的栽培实践、生产实验以及市场检验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性和增收潜能,导致早茶种植成为一种热潮。这一方面对茶农增收、贫困户脱贫乃至茶叶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此造成的毁林种茶、毁田种茶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同时,由于无性系茶园茶树品种本身的单一性,与有性系的传统茶园生产的茶叶相比,存在一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宏观看,通过无性系技术方式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园高效化,是现代茶业发展的必然。无性系茶园尤其是早生无性系茶园的经济效益是传统茶园无可比拟的。迄今为止,无论是官方的科研院所亦或是民间的茶叶科技工作者,在祁门都尚未发现或者选育出特别适合制作红茶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

    茶园生态环境的变化。1958年以前,祁门的茶园大都地处高山,普遍面积不大,连片面积很少超过100亩,周围林木森森,原生态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茶叶有着“独特的祁门香”。如今,为了追求产量,连片规模茶园数量逐步增加,连片面积百亩以上的茶园比比皆是。规模效益障显的同时,面临的是茶园环境和茶园生态系统的破坏。

    茶园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变化。历史上祁门茶区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具体做法是:茶园杂草人工清除,每年进行一次深挖。“七挖金,八挖银”,是茶园管理的生动写照。七八月正是茶园杂草生长最为茂盛的时节,此时深挖,不仅能够疏松土壤,还等于给茶园施了一次绿色有机肥。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城镇化步伐加快,茶农兼业化现象严重,投入到茶园管理中的时间急剧减少,维持茶园经营管理的是依靠日趋增多的化肥、除草剂以及农药投入。

    与百年前的茶园相比,茶园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会对茶叶品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是影响茶叶的色、香、味、形。常言道:高山出好茶。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茶树形成了喜湿、喜温、耐温的生活习性。海拔高度的不同,造就了茶树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高山茶与低山茶的差异明显。高山茶香气浓郁持久,有明显的兰花香或板栗香及某种天然的花香,而且耐泡。制成的干茶外形条索更为紧凑,看上去油润而富有光泽,品相上乘。由于环境、土壤、气候的原因,低山茶的品相显然无法与高山茶相比。

    二是影响茶叶的质量安全。化肥在茶园上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茶树营养失调、茶叶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过量使用化肥,使茶树抵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易遭病虫害侵染,继而会增加农药的使用量,直接威胁茶叶的质量安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祁门茶园农药用量呈急速上升之势。由于现阶段茶园分散管理,茶农自身科技文化知识不足,又渴望增收致富,使得过量施用农药、不当使用农药现象比比皆是,实质上已经对茶树和茶园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影响到茶叶品质已是客观存在。

    红茶是祁门县农业的传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更是全县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长期以来是祁门县域经济的支柱之一。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茶园结构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加快祁门红茶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促进祁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保护农业生态、建设生态祁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祁红产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茶农三方合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分清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促使全产业链的紧密合作,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实现财政增税、企业增效、茶农增收。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