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作者 点击数:2648 更新时间: 2019-06-14 来源:农民日报
 
 

    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省委书记车俊致辞,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中央农办主任韩长赋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总结出了哪些好经验好方法?

    请看浙江、湖北等省、区和浙江省余村在会上作的典型发言。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系统提出了“以发展强村”“靠建设美村”“抓反哺富村”“促改革活村”“讲文明兴村”“建法治安村”“强班子带村”的乡村治理重要理念。十几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习近平同志指引的乡村治理路子,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积极推广以余村、象山、后陈等地为代表的乡村治理的好做法,推动浙江乡村治理走在前列。

     一、坚持党建统领,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制。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责任,努力提高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实施对农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领导的制度,实行村党组织对村级重要事务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农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依规依章、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全面实施“头雁工程”和村级班子整固提升行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消除了89.2%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让农村党组织有能力、有财力做好乡村治理工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把乡村治理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推行县权以上事项、信访接待“乡镇前台综合受理、县乡后台分类办理、乡镇窗口统一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在村民办事、反映信访诉求上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做到村民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在全省推广象山县“村民说事”、温岭民主恳谈会等经验,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夯实乡村平安稳定基础。我们久久为功、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中的固本强基作用。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调解体系,调解成功率达99.4%。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造集成社会治理各项功能的全科网格,98%以上问题在乡村得到解决。在全省所有乡镇组建“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四平台”,推动乡镇和部门派驻机构的力量下移、执法下移、服务下移,构建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乡镇服务管理机制。

    四、坚持“三治”统一,构建既有公序良俗又有创造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我们坚持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发挥“三治”各自功能,推动党领导下的“三治”联动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增添活力的作用,全面推广宁海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武义县“后陈经验”等成功做法。充分发挥法治定纷止争的作用,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村干部法律学习培训和村民普法教育,全省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达90%以上。充分发挥德治教育引导作用,广泛开展“好家风”建设,建立村民道德评议组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庄、进礼堂、进家庭。

    五、坚持科技支撑,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我们加大投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效率。大力推进农村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乡村视频联网联控网络,实现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100%

 

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和谐有序乡村社会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构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一、以实施“领头羊”工程为载体,着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河北从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等关键环节入手,研究推出加强基层党建的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在建强队伍上,重点抓好村党组织书记,以2018年全省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对近半数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大学生村官和优秀退役军人比例比换届前提高一倍。在发挥作用上,突出以党建推动重点工作,特别是广泛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在提升能力素质上,实现省里直接培训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连续4年开展“万人示范培训”,累计培训6.9万人次。在保障和激励上,从今年起,省里专门设立村党组织活动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较上年增长66%

    二、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健全村务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普遍实行“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村代会决议、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机制,96%的村制定修订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创新议事协商形式,推广曲阳县组建乡贤参事会、百姓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三会”和法律顾问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三团”的做法。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广隆尧县搭建“智慧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的做法,推行集电脑客户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于一体的“互联网+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三、以平安乡村建设为抓手,着力夯实法治乡村工作基础。加大群众工作力度,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群众工作站、村(社区)普遍建立群众工作室,及时解决信访苗头和问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持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建立1077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扫黑除恶力度,全面实行“一案三查”,深挖彻查黑恶势力“保护伞”,打掉31个把持基层政权、侵占集体资源团伙及49个“村霸”团伙。在全国率先推广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治安保险覆盖率达49.6%,为2963万户承担风险保障4336亿元,居全国前列。

    四、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牵引,着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村史馆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推行农村文明“十个一”创建,大力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建设善行功德榜1.5万个。

 

党建引领乡村善治着力打造和谐乡村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把党管农村作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的重大原则,强化党建引领、扩大群众参与、深化三治融合,全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安定,让广大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乡村治理的基础保障。聚焦建强队伍、筑强堡垒、增强实力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和政治功能。一是开展乡村两级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强化选优配强、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人才储备、关心爱护等保障措施。  二是开展村党支部联建共进行动。着眼解决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积极推行县级领导包保、支部联建等制度,持续抓好农村党建星级评定,每年按标准确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整顿,去年以来共转化提升968个。三是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治理无钱办事问题,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扶贫,由省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引导资金,重点推广“支部+企业”“支部+合作社”等发展模式,基本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

    二、抓实乡村文化建设,培树乡村治理的新风正气。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持续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农民精气神、孕育农村好风尚。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在全省9300多个村全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是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全覆盖。出台《吉林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五年行动计划》,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庄、进家庭,全省85%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抵制厚葬薄养、大操大办、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从今年起,省财政按每村每年安排5万元,市(州)、县(市)各配套5万元,每个行政村共计15万元,专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三、抓牢平安乡村建设,构筑乡村治理的坚强防线。坚持把平安乡村建设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净化农村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高效管用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行动,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22万余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52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6%。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布设各类视频监控1.8万台,实现了农村重点公共区域的有效覆盖。逐乡逐村逐屯开展扫黑除恶大排查,打掉农村涉黑组织18个、涉恶犯罪集团23个,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营造良好社会治理环境。

    四、抓细矛盾化解机制建设,消除乡村治理的隐患因素。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协调解决农民利益诉求。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省建立1.7万个“百姓说事点”,通过老百姓“说理话情”,调处各类纠纷40余万件。突出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等重点领域,实行领导接访、带案下访、串门走访,大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行动。

 

探索新途径新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湖北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新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确保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湖北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县级党委统筹城乡各类人才资源,畅通内选、外引、选派、返聘四条渠道,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213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在换届中得到转化提升。

    二、坚持重心下沉,创新自治模式。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我们着力探索创新党组织领导的乡村自治模式,以自治增活力。全省行政村全部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组建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公开率达100%,“四议两公开”制度全面施行。针对当前村干部职数少、事务多的问题,推广大冶市“党建引领·活力村庄”等治理经验,以村庄为单位设置村民小组,搭建党组织领导的“村委会-村庄理事会-农户”三级治理平台,实现治理和服务重心下沉,将村民自治延伸至村落;总结宜昌市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服务组织的乡村治理与服务模式,全省农村广泛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

    三、坚持民生优先,推进共治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我们着力解决乡村民生短板,让村民共享治理成果。实施“三乡”工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出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有偿使用政策,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发展要素流向农村。在武汉江夏、蔡甸、黄陂等地,一栋闲置农房能为村民增收3-6万元。深化平安创建,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农资打假“绿剑护农”、生猪屠宰“扫雷”、渔政“亮剑”行动,维护村民权益,确保乡村长治久安。

 

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广西狠抓基层组织建设,从组织体系、干部队伍、基层治理、基础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先后选派了36万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入户,选派了2万多名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建强了农村党建工作队伍。累计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7000多个,命名星级村党组织7115个。

    二、创新村民自治。总结提升广西宜州“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改革创新经验,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村民自治格局。创新推广屯级“一组两会”(党小组+户主会+理事会)协商自治模式,在1.3万个自然村建立了“一组两会”制度,通过户主会拓宽村民议事平台。各地还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村务商议团民主管理、“屯事联理”村务监督等一系列自治新模式。

    三、加强法治建设。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有效畅通了农村“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务。97%的乡镇(街道)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完成乡镇“四所合一”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配齐了“一村一警务助理”,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

    四、厚植德治土壤。实施文化繁荣兴盛工程,建立道德讲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礼堂等阵地,选树命名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强化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文明创建行动,打造1420个文明村镇、14.1万家星级文明户。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在94%的行政村建立了“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群众参与以德治村的积极性。

 

创新“三治”实现形式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四个着力”增强“四种能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有效激发乡村社会活力,促进了农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一、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坚持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三治”结合的政治保证。一是建强村党组织。省委出台《村党组织工作运行规则》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加快完善农村依法治理体系的意见》,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五项工程”,累计完成363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转化。二是配强村党组织班子。实施村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三是构建新型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探索构建“121”社区治理体系,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机制。实行党员联户等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着力扩大基层民主,增强乡村自治能力。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创新议事协商形式,保证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以自治增强乡村活力。一是完善组织制度。及时修正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和《村(社区)选举办法》。适应易地扶贫搬迁和灾后重建聚居新村管理新需要,制定《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规范新村聚居点自治。二是推行“定向代表”制度。每10-15个家庭民主直选一名“定向代表”,由“定向代表”化解邻里纠纷和社会矛盾。三是推进村民自治下沉。深化村民小组自治活动,建立村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民主协商平台。

    三、着力强化依法治理,增强法治保障能力。我们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以法治促进乡村社会定分止争。一是推进农村依法办事。以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抓手,引导农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二是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大力实施“雪亮工程”,实现视频监控覆盖全部自然村。三是构建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建立纵向贯通从省到村五级、横向覆盖各行业每一户的多元化解组织网络体系,实现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委会全覆盖,29万名调解员在基层一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践行“两山”论建设村强民富景美人和新余村

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下辖8个村民组,共有农户2801050人。20058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调研时指出,“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年来,我们全村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忠实践行“两山”重要理论,探索走出了一条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之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始终坚持把支部带村、民主管村作为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农村要进步,关键看支部,乡村治理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始终抓住党员队伍牢牢不放,做到党建责任刚性化、党性锻炼常态化、纪律要求明确化,切实发挥好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倡导党员践行“五带头十不准”,建立党员民主议事清单、责任落实清单、党性体检清单等“三张清单”。大力推行“阳光村务”,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公开栏、“村村通”电视平台。

    二、始终坚持把生态美村、发展强村作为乡村治理的首要任务。多年来,在“两山”重要理论指引下,我们科学规划建设,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推动村民就近就地赚薪金、拿租金、分股金。现在的余村,游客络绎不绝,生意红红火火。2005-2018年,全村三产从业人员从97人增加到500余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增加到47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8732元增加到44680元,均增长了近6倍。

    三、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村、平安护村作为乡村治理的关键方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是乡村治理的底线。早在1996年,我村就聘请了法律顾问,列席村“两委”会议,为村集体重大决策、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诊脉把关”。如今,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常态。我们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党员的带动引领下,村民自发组建“家园卫队”,主动参与普法宣传、矛盾调解、公共服务、家园巡逻等村庄日常管理。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