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阴调研,我们来到美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阴华西村。带我们参观的向导何苇,人称“小贵州”。这位纤弱美丽的华西村女干部当年大学毕业从当地挂职华西村,受华西村感召,毅然辞去家乡工作,义无反顾嫁到了江苏,留在了华西村。如今“小贵州”在村子里从事外宣工作已有19个年头,算得上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儿”。谈起华西村那些充满传奇的故事,她如数家珍。
她说,要真正了解华西村,就必须了解华西村的掌舵人——老书记吴仁宝和新书记吴协恩。从一定程度上说,华西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老书记吴仁宝、新书记吴协恩等为领头人,带领华西人一起努力拼搏的奋斗史。
“小贵州”带我们来到吴仁宝老书记的故居。与华西村一排排漂亮的小别墅不同,这里简朴宁静,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保持着老书记当年生活时的样子。“大家想念老书记,就会到这里来看看,这里已经成为华西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小贵州”说。吴仁宝当年顶着巨大风险,偷偷办地下五金厂,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但是他坚决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的房子。“华西村的书记是不能有钱的”,这是吴仁宝定下的一条规矩。在“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一张张充满历史感的照片,诉说着吴仁宝敢闯敢试,用半个世纪心血铸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仁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一个小村庄,到天下第一村,吴仁宝老书记留下来的,更多的不是财富,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看着展览馆中吴仁宝老书记栩栩如生的蜡像,我们仿佛在与老书记进行着一次精神上的“对话”。
从展览馆出来,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老书记的精神有如这春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直抵我们心灵深处。
我们与华西村新的“掌门人”吴协恩书记约好,四点钟交流采访,与新书记“对话”。吴协恩是吴仁宝老书记最小的儿子,2003年吴仁宝退出一线后,吴协恩以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华西村的“接力棒”。
来到吴协恩的书房,他早已温好一壶茶,笑盈盈地等着我们,一件白色短袖衬衫,一双黑布鞋,简单明朗,精神抖擞。
“君子有九思”,这是吴协恩书房墙上的一幅字。吴协恩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增强华西村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经过缜密思考和调研之后,吴协恩认为华西村应该发挥资金优势和无形资产优势,产业调整应该聚焦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从在重庆建设农商城到在美国研发芯片,再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从前往日本学种大米到远赴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今天的华西村,在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江阴人是喝着翻跟头的长江水长大的,不怕闯。”吴协恩笑着说。在很多方面,吴协恩认为自己跟父亲还是很像的,一样的敢拼敢闯,一样的坚守原则。他跟父亲一样,每个月只拿基本工资,其他奖金全部交给村集体。在吴协恩看来,今天的华西村能够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是他最大的宽慰。“当然,共同富裕也是与时俱进的,”吴协恩说,“我们今天应当以一种更为开阔的眼界来看待华西村的发展”。
在吴仁宝老书记时代,华西村吸引了一大批从各地来到华西村工作的年轻人,“小贵州”就是其中一个。而今天,吴协恩则希望华西村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出去,走向五湖四海。“年轻人是宝贝,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好宝贝。我们的很多产业都已经走向世界,人才都已经国际化了,我们怎么还能要求年轻人都留在华西村呢?”对于年轻人的发展,吴协恩认为要有更为宽广的心胸。
华西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如果说,在老书记吴仁宝时代,华西村更多的是通过敢闯敢试、艰苦奋斗来实现自身发展,那么在今天,华西村则是依据新发展理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战略转型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华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看待华西村的“变与不变”,吴协恩有着自己的辩证法: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