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农村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与展望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1883 更新时间: 2009-12-03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  《农村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与展望》年末专稿摘自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编写的《2009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从2009年全年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正在逐渐减弱,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回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继续改善,总体形势将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平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地区之间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可以明确为"两稳定两促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供求形势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也引发了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波动,玉米、大豆、棉花等产品出现了卖难,市场价格也连续下跌,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为2009年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收储政策和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双重因素的支撑下,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平稳,受需求下降和国内外差价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同比降幅较大。展望后市,在国家政策有力的调控下,水稻、小麦价格可能小幅走高,大豆、棉花等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生猪、肉鸡等产品价格还可能小幅回升。

         1.稻谷产量增加,价格高位运行2009年早稻产量达到3327万吨,比上年增加167万吨,增长5.3%,创出近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另据预计,全年中晚稻产量16320万吨,比上年增加290万吨左右,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连续数年的增产,大米供求形势逐渐由平衡偏紧转变为供略大于求。预计2009/10年度大米新增供给量为13767万吨,大米总消费量为12620万吨,新增供给量大于当年消费量,库存消费比为67.3%,创出自1998/99年度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9年1-3季度,早籼稻价格在1820元/吨—1865元/吨之间小幅波动;晚籼稻价格上半年持续上涨后期有所回落;粳稻价格持续上涨,9月份为2173元/吨,创历史纪录。稻谷价格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强势,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了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近期国家再次提高了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预计后期国内稻谷价格仍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2.小麦连续六年增产,价格稳中趋涨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数据,预计2009年小麦总产11380万吨左右,连续六年增产。由于小麦进口量激增,2009年小麦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

         国内陈麦价格稳中趋涨。自年初以来小麦价格一路上涨,2009年1-3季度普通小麦均价1855.9元/吨,同比上涨15.99%;优质小麦均价1998.9元/吨,同比上涨17.01%。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下,新麦价格不断走高。据农业部监测,9月份白麦、红麦和混合麦的国有企业收购价达到每百斤92.61元、84.98元、88.97元,同比均上涨了10%以上。预计后期国内小麦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3.玉米产量有所下降,价格连续上涨2009年受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玉米产量预计近16000万吨,比上年有所减产。受金融危机影响,玉米深加工需求降低,加上饲料消费不旺、出口几乎停滞,国内玉米市场形成了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

         玉米价格连续8个月上涨并创历史新高。9月份国内产区平均批发价格1788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0.0%;销区批发价格1979元/吨,同比上涨3.6%。受减产预期、加工业回暖等因素影响,加上国内玉米市场政策托市特征明显,后期玉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4.大豆减产,价格相对平稳受价格走低影响,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大豆产量比上年减少4%左右。由于东北产区的大豆大部分被中储粮收购,进入压榨环节的大豆大幅度减少,导致进口大豆大幅度增加。2008/09年度,我国进口大豆将接近4100万吨,期末库存超过1000万吨,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2009年上半年,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国产大豆价格呈现稳中趋升的走势;9月中旬,东北地区国产大豆平均收购价为3586元/吨。受全球大豆增产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振荡。到9月26日,美国芝加哥交易所2号黄大豆11月份合约收盘价340美元/吨,比6月初下跌14.4%。由于国产大豆减产,国家还继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预计第四季度国产大豆价格仍将保持在现有价位上。

         5.棉花产量大幅下降,价格稳步回升2009年受上年籽棉价格走低的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预计棉花种植面积约7496.76万亩,同比下降12.9%;棉花总产量700万吨,同比下降12.40%。在国内棉花需求总体不振的影响下,棉花进口大幅萎缩。

         2009年1-9月份,国内棉花月均价每吨从11067元上涨到13365元,上涨20.8%。进口棉价格指数FCIndexM级(M级相当于我国328级棉花)1%关税下折到岸税后价低于国内价格500-2200元/吨,国际棉花价格优势较为明显。后期国际棉价可能呈稳中走强趋势,国内棉价下行压力较大。

         6.油菜籽产量增加,食用植物油价格下跌

         2009年夏收油菜籽产量1290万吨,比上年增产11.7%,创历史最高水平。加上油料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国内食用植物油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在临时收储政策的带动下,国内新油菜籽收购价格逐步上扬,最终稳定在3700元/吨左右,同比下降19.6%。受国际价格回调和国内食油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下跌。9月份平均价格山东地区豆油、湖北地区菜籽油分别为6998元/吨和7668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7.7%和22%。后期国内油料和食用油市场仍将弱势运行。

         7.糖料大幅减产,食糖价格稳中趋涨受2008年霜冻、农民生产投入减少等因素影响,糖料产量大幅减少。2008/09榨季共产食糖1243万吨,较上榨季减产16.2%,是近十年最大减产幅度。食糖消费总量与上榨季持平略增,为1350万吨,食糖市场供求偏紧。在国家收储政策和霜冻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糖价开始持续大幅上扬,9月份均价达到4088元/吨,比榨季初每吨高出1300元。

         由于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预计2009年糖料种植面积2695万亩,同比减少289万亩。但甘蔗涨势好于去年,预计下榨季食糖产量持平或略增。由于食糖消费呈刚性增长,下榨季产需存在较大缺口。预计下榨季国内糖价仍然稳中趋涨,每吨均价在4000-5000元之间浮动。

         8.生猪出栏增加,价格先跌后涨2009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4.63亿头,增长6.4%;生猪存栏4.68亿头,增长2.2%,为近年较高水平,供应充足。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840万头,占生猪存栏总数的10.3%。预计后期生猪存栏和出栏均略有增长,生产将保持平稳发展。

         2009年2-5月,生猪和猪肉价格一路走低,5月份国家启动预警信息和冻肉收储等措施,市场回暖。7月份以来,生猪和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仔猪价格紧随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二季度仔猪价格持续下跌,三季度随着生猪价格上涨保持平稳回升。9月10日以来,猪肉价格结束了持续近3个月的上涨走势,呈现稳中趋降态势。预计后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9.肉鸡生产稳定增长,鸡肉价格同比下降

         受肉鸡价格下降影响,部分养殖户减少存栏量,上半年肉鸡生产增速放缓。进入三季度以来,养殖效益转好,养殖户积极补栏,肉鸡存栏稳中有升。预计2009年肉鸡产量1370万吨,增长15.2%。

         2009年鸡肉价格先降后升。1-9月活鸡、白条鸡平均价格分别为13.8元和14.9元,同比分别下降13%和19.7%。随着冬季的来临,我国城镇居民对鸡肉的消费有所增加,特别是元旦和春节消费高峰的到来,将对肉鸡价格形成较强的支撑。

         10.奶业生产逐步恢复,乳制品价格趋于稳定

         2009年在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乳制品消费市场逐步恢复。从一季度开始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回暖,行业生产、利润、税金开始上升,从业人员稳中有增。后期奶业将继续恢复,呈现稳定发展势头。

         2009年以来,每500克当地主销袋装鲜牛奶的价格保持在3.4元的水平,变化不大。上半年生鲜乳价格连续下跌,到9月中旬,国内生鲜乳平均价格2.33元/公斤,同比下跌15%以上。随着广大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进一步恢复,乳制品消费增长将加快,后期国内原料奶价格有望回升。

         11.水产品总产量稳步增加,综合交易价格低位回升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水产品价格全面回升的作用下,养殖渔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水产养殖面积稳中有升,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据对20个主要省(区、市)统计,1-7月份水产品产量为2428.9万吨,同比增长5.03%。据中国渔业政务网对30家批发市场1-9月份成交情况统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8.82%和8.27%,表明国内水产品市场回暖势头明显。预计2009年水产品产量将稳中趋增。

         2009年1-7月,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交易价格环比涨幅依次为6.37%、2.01%、1.18%、0.14%、1.55%、0.91%和0.28%,8、9月份下跌,环比降幅分别为1.68%和2.61%。分品种看,跟踪监测的49个产品中,30个产品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其中16个品种降幅在10%以上。

         今年以来农村经济形势及全年趋势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经济体陷入衰退。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大规模应对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上半年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初步出现放缓迹象,但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由于采取了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和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2009年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一季度跌入谷底,二季度止跌回稳,三季度企稳向好,全年"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好形势,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生产再获丰收。一是粮食有望实现连续6年丰收。在发生50年一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夏粮面积比去年增加约836万亩,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的去年增0.2公斤,总产量达到12335万吨,比上年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预计全国早稻面积88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约300万亩,亩产增加约5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3327万吨,同比增长5.3%,创近八年最高水平。秋粮面积继续增长,预计达到11.3亿亩,增加约1300万亩。全年粮食面积有望达到16.2亿亩,增加约2300万亩,粮食总产在高基数上有望实现连续6年丰收。二是夏油产量创历史新高。夏收油菜籽面积达到1.02亿亩,增加937万亩,总产量1290万吨,增长11.7%。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三是畜牧水产稳步增长。1-9月猪牛羊禽肉产量5280万吨,同比增长5.6%,其中猪肉3495万吨,增长6.3%,生猪出栏和存栏同比分别增长6.4%、2.2%。上半年禽蛋产量1282万吨,牛奶1412万吨,分别下降1.2%和5.6%。1-7月全国水产品产量2428.9万吨,同比增长5.03%。

         2.农产品价格降幅缩小。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5.0%,降幅比上半年缩小1.2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品价格上升0.2%,涨幅比上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下降8.8%、12.3%和2.2%,降幅分别缩小3.7、0.4、0.1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品中,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生产价格同比上涨0.4%。其中谷物上涨2.5%,涨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6、1.1个百分点;棉花、油料分别下降17.9%、19.8%,但跌幅缩小了0.8、2.7个百分点;糖料价格上涨1.2%,蔬菜、水果价格分别上涨10.6%、3.1%,涨幅扩大4.2、12.5个百分点。畜产品中,生猪、奶产品价格同比下降21.8%、11.3%,降幅缩小0.3、1.5个百分点;家禽、禽蛋价格分别上涨1.8%、2.5%。

         3.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一度形势严峻,回乡农民工增多。今年以来,在国家大规模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农民工外出务工稳步回升。据农业部对全国28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同比增长1.6%。另据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调查,截至9月底,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198万人,比一季度末增加479万人,增长3.3%。其中绝大多数已就业。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也得益于乡镇企业较快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展加速,为吸纳农民工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9.0%,快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已经恢复到去年末水平。

         4.农民收入继续增长。1-9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增速同比回落了1.8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加快了1.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9%,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4.0%,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5%,财产性收入增长11.7%,转移性收入增长26.4%。工资性收入增速较上半年加快了1.5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中央及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拉动了农民务工形势逐步好转;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和提前到位,以及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标准进一步提高。

         5.工农城乡关系出现结构性改善。前三季度,一些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形成和积累,城乡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改善。一是工农业增速差距缩小。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2005-2009年各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之比分别为2.24、2.71、3.41、2.35、1.88,近年来呈明显的缩小趋势,并首次降至2以下。二是农村市场趋于活跃。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增长14.8%,县及县以下增长16.0%,农村增速比城市快1.2个百分点,扭转了多年来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滞后于城市的局面。三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3%,增速加快5.7个百分点;农村投资增长33.6%,增速加快10.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增速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8%,明显快于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9%、38.1%的速度,占城镇固定投资的比重同比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四是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在持续多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明显增加。2009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三农"投入7161.4亿元,比去年增长20.2%,比2006年翻了一番。

         6.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有望实现。从2009年全年来看,尽管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正在逐渐减弱,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回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继续改善,总体形势将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将有所缓解。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粮食价格在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和实行临时收储等政策的作用下稳步回升,并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近期国家又决定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将对进一步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起到积极作用;生猪价格自7月份以来持续回升,随着年底消费旺季的到来,价格仍有望稳中有升;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家禽等产品也出现了上涨趋势。预计年底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将高于去年同期。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有望进一步向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回暖,沿海地区外贸订单增加,用工形势有所好转,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结构性用工短缺。同时,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继续好转,景气指数明显回升,许多企业和个体户重新开工,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农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秋收后粮食等农产品将进入销售高峰期,由于收成较好以及价格回升,预计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增长速度将比上半年有所提高。同时,农民工就业形势的进一步好转也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预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上半年将有所加快,全年增幅虽然会低于上年,但仍有望达到6%的增速,明显好于年初预期。

         当前农村主要政策措施执行情况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并出台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2009年9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2个省的117个县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了解财政投入、农业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扩大农村消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等方面主要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调查表明,政策措施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地区之间执行情况不平衡、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

         1.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普遍提高。2009年,平均每县预算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6.8%和7.3%提高到14.2%和14.6%。分地区来看,只有一个省份的调查县平均比重出现下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预算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是由于上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所致,与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省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国债资金使用向农村倾斜,但用于农业的比重明显下降。2009年1-8月,平均每县到位的国债资金为6243万元,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的数额。国债资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为58.1%,比上年全年提高6.4个百分点;但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却由28.2%下降到17.3%。分地区来看,8个省份调查县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的平均比重减小;5个省份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合计出现下降。

         3.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的比重上升。全部调查县平均,2009年耕地占用税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用于农业的部分预计增长21.1%,占耕地占用税的比重预计将达到62.6%,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各省调查县平均,有3个省份在耕地占用税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用于农业的比重;但是也有6个省份存在着耕地占用税收入用于农业比重下降的问题。调查同时发现,一些地区由于耕地占用税收入与其他收入"打捆"使用,使得支出方向难以区分。

         4.多数地区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没有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2008-2009年,各调查县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平均增长2.6%,其中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增长9.3%,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比重由53.6%提高到了57.2%。但是将调查县分省平均,有7个省份出现城市维护建设税用于上述支出项目的比重下降,表明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从全国来看并不理想。

         5.中西部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建设项目的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并未全部取消。在调查所涉及的中西部县中,没有取消资金配套的占70%。

         6.各项农业补贴较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范围有所扩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逐步加大。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来看,56%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增加;县均补贴总额比上年增长12.2%,分省平均都有所增加;在20%的被调查县中,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补贴标准高于普通农户。

         从良种补贴来看,有83%的调查县补贴金额比上年增加;县均补贴总额比上年增长29.7%;各省增加补贴的调查县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部分省达到100%;在基本实现对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全覆盖的同时,76%的县扩大了补贴范围;在全部调查样本中,享受到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政策的共有5个县,每亩补贴标准100元至490元不等。

         从农机具购置补贴来看,有96%的县对购置农机具进行补贴,平均补贴金额比上年大幅增长49.0%;各省平均的农机购置补贴增幅都在30%以上;53%的县开展了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工作。

         从农资综合补贴来看,有89%的调查县开展了农户农资综合补贴工作;在产粮大县中有95%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贴;全部调查县平均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3.3%;10个省份调查县平均补贴金额增幅低于5%。

         7.粮食最低收购价明显提高,水稻主产区最低收购价低于非主产区。全部调查县平均,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1.64元/公斤,比上年提高13.1%;水稻最低收购价格1.86元/公斤,比上年上涨8.8%。调查县分省平均,各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增幅差距明显。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相比,水稻最低收购价格都提高了8.5%左右,但是非产粮大县水稻最低收购价格为1.94元/公斤,产粮大县只有1.77元/公斤。

         8.各项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基本落实,但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进展迟缓,部分项目和补贴资金到位较慢。产粮大县得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奖励补助资金明显增加。县均比上年增长5.5%和8.5%。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进展迅速。在全部调查县中,各级财政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的占74%,县均项目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2.6%。水产养殖示范区建设稳步扩大。全部调查县中,各级财政对水产养殖建设示范区建设进行投资的占13%,县均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2.7%。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进展不明显,还有74%的粮食生产大县没有取消。二是新一轮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到位较慢。截至2009年8月,在调查涉及的6个基地县中,资金到位的只有2个县。三是部分地区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补贴奖励资金没有落实。截至2009年8月,在101个被纳入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范围的调查县中,补贴资金没有到位的有24个;在15个被列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范围的调查县中,奖励资金没有到位有2个。

         9.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较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扩大,财政投入增加。24%的调查县被上级纳入试点范围。截至2009年8月,补贴奖励资金已经到位的县有12个,县均补贴奖励资金517万元。

         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减免了新招收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学杂费。2009年,有82%的调查县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与上年相比,小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提高了14.9%,初中生的人均公用经费提高了19.2%;有86%的调查县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住宿补助,县均补贴金额比上年增长10.6%;有74%的调查县减免了中等职业学校新招收的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学杂费。

         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明显提高。全部调查县都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上年相比,2009年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5.8%,低保补助水平提高14.9%,全部调查县低保支出总额预计增长26.3%,县均得到的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额比上年增长21.7%,农村低保支出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于低保补助水平的增长幅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

         10.扩大农村消费政策全面实施,但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得到的实惠有限。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实施。调查发现,全部调查县都已被国家纳入"家电下乡补贴实施范围",各县平均补贴品种平均达到10个,县均补贴总额295万元,带动家电销售总额2173万元。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的分配并没有明显向低收入地区倾斜,人均补贴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这项政策对刺激农村消费有一定作用,但对提高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生活质量作用有限。

         11.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进展较快。一是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的地区和组织数量逐步增多。在全部调查县中,存在从事融资和信贷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县有12个,开展金融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有36家,其中可以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29家,平均每个合作社融入的资金为182万元。二是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或农业投资基金已经开始建立。调查县中的这类机构共有6家。每家平均的注册资金为3342万元,2009年1-8月累计投资金额每家平均为1038万元。三是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逐步改进。在全部调查县中,金融机构向农民开展无抵押贷款业务的已经占到68%。调查县平均,各省比重都在45%以上。在43%的调查县,金融机构对农民开展了以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

         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不断推进。53%的调查县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县,2009年1-8月,县均获得上级财政的保费补贴额为353万元,占保费总额的58.0%。有9个调查县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保险,互助合作保险机构的数量为78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16个调查县的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国家示范社建设行动计划",其中享受到财政支持人员培训、税务登记免收工本费、承担国家涉农建设项目、以及信贷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的分别有14、14、9和6家。已有63%的调查县建立了农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组织数量达到812个。在38%的调查县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了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1.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仍不明朗。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困难阶段可能还没有过去,出口复苏迟缓,产能过剩持续,通缩压力不减,经济运行存在着再次探底的可能。如果出现经济二次探底,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就业和收入困难加剧。另一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工业生产复苏加快,经济增长强劲反弹,货币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出现经济过热,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由于食品占我国CPI指数的权重在40%左右,治理通货膨胀时农产品价格往往会受到抑制,进而会对稳定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2.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难度加大。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6年增幅超过6%的好成绩,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响下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好势头。不过,应当看到,今后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强农惠农政策的边际刺激效应递减,在前期高基数高水平上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势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明年又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面实现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经验研究表明,到这种特殊年份,各地迫于完成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容易忽视投入周期长、收效慢、贡献小的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3.统筹城乡发展正处在重要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城乡关系出现了结构性改善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3.23∶1缩小到2008年的3.19∶1,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63.35%缩小为2007年的62.57%。但也要看到,这种改善是不稳固的,也不意味着城乡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今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出现了扩大的现象,1-9月份城乡居民现金收入之比由上年同期的2.99∶1扩大到3.01∶1。这说明,如果我们不能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城乡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逆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继续扩大。

         4.统筹区域发展任务艰巨。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牧区与农区、传统农区与发达地区、石山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态势,不仅有收入差距,更有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而且后者更为突出,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极为艰巨。

         5.国际贸易环境依然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对外出口也成为扩大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但随着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58%,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也接近20%。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需大幅度萎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农业发展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凸显了过度依赖外贸的弊病。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见底回升,我国外贸出口的降幅也呈现收窄的势头。但也要看到,全球经济真正复苏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外需规模在短期内还难以全面恢复。而且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面临空前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压,贸易摩擦成为常态化,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格局难以再现。对于农业而言,对外出口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减弱,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将成为拉动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从当前的情势看,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可以明确为"两稳定两促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抓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以及实施农村区域发展战略等。

责任编辑:蔡薇萍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