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架起农村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的金桥(调查与思考)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1830 更新时间: 2009-11-30 来源:《人民日报》
 
 

——山东省淄博市马桥镇坚持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和启示

  引导有条件的农村走上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乡镇一级党委、政府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山东省淄博市马桥镇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近年来,马桥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架起了农村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的金桥。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坚持产业带动  增强经济实力

  马桥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工业,全面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牢牢抓住龙头企业,带动镇域经济蓬勃发展。马桥镇坚持突出产业特色,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经济发展。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博汇、金诚石化两大民营企业,不仅自己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而且形成巨大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短短几年,近百家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打开了工业化发展新局面,促进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多元发展格局,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在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马桥镇着力扶持和促进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全镇现有个体私营企业近百家,其中直接为两大龙头企业服务配套的企业就有50多家,运输、餐饮等服务业户1500多个。工业的强势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强大动力。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作,农业产出效益大幅度提高。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和多元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问题,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15元。

  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马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34亿元。雄厚的财政实力支撑了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走进马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一排排城市化的居民小区、一片片生态化的绿色景观、一处处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昔日贫穷落后的旧乡村已变成一座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文明向上的现代化城镇。

  马桥镇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只有企业兴旺了、经济发展了、百姓日子富裕了,才能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坚持科学规划  集约使用土地

  土地问题是制约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发展工业、建设城镇,必然要占用土地;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有限,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绝不能突破。对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难题,马桥镇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通过科学规划、组团发展,集约使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统一规划,合村并居,扩大土地资源。千百年来,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占用了大量可耕土地。马桥镇原有27个行政村,仅农民住房就占地1.4万亩。这是一笔宝贵的土地资源,完全可以通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将其挖掘利用起来。马桥镇按照群众自愿、适当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打破原有村庄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将27个行政村调整为四个大社区,由镇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腾出的宅基地使用权仍属于农户,但由镇上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置换费用直接补贴农户新居建设。通过这一举措,腾出可复耕土地1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4,不仅土地资源增加了,而且农民也得到了实惠。广大农民高兴地说,这样的新农村建设真是“安居工程”、“富民工程”。

  统一经营,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腾出复垦的1万亩土地,由种粮大户和专业化公司统一经营,按照农户的使用权向农民返还经营收益。这样做,既提高了土地集约经营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集体、农民、企业共同受惠。

  马桥镇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着眼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根据实际解决“地从何处来”、“土地如何用”、“人往哪里去”三大现实问题,稳步发展集约型工业和现代农业。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突出任务

  坚持民生为要  实现全民受益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归根到底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福全体人民。马桥镇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突出任务,扎扎实实地把建设新农村这场伟大变革建立在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基础上,从而得到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

  着眼于全体居民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着眼于全体居民,让大家共同受益。马桥镇党委、政府把农民充分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统筹发展的四大优先目标,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充分就业,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通过推进城镇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城乡统筹发展带来的实惠。对民生问题的共同关注,把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意志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

  扎实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最重实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实际问题做起。在这方面,马桥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资500万元,将三处小学与镇中学合并,建成全日制省级规范化学校;投资1300万元,添置中小学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两所现代化的乡村少年宫,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素质教育。二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乡镇一级甲等医院和120急救中心,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网络,努力实现居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新农合”参保比例达到100%,实现了医疗保障全员覆盖。三是全力发展农村养老事业。由镇财政投资320万元建立镇敬老院,四个居民社区均建起条件较好的老年公寓,所有70岁以上老人都可入住。

  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城镇化不仅仅是由茅草土屋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统一社区,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马桥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集图书阅览、文化娱乐、运动健身为一体的国家级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社区都建起文化大院和综合服务中心。同时,注重用城市理念管理农村社区,建立起全新的城镇管理模式,为广大农民创造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在健康文明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中,广大居民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

  马桥镇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造福人、提高人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把实现全民受益作为突出任务,才能引领农村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的光明未来。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坚持政府主导  强化服务功能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尤其是基层政府,直接担负着推动农村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任,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马桥镇党委、政府积极作为,通过政策拉动、制度推动和典型带动,逐步把农村引上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坚持政策拉动,用政策吸引农民。正确的政策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强大力量。马桥镇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比如,对旧村连片拆除复垦的,每亩地奖励5万元;在村旧址上建设居民小区的,按住宅楼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元;水、电、暖、气、绿化等基础设施由镇政府统一配套。灵活而惠民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制度推动,用制度激励农民。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靠政策的灵活性,而且要靠制度的稳定性。马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就业转移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企业租赁、合作经济组织承租、农户连片承包等形式,将全镇70%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岗位,确保农民“失土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二是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分配结构,形成企业工资收入、三产经营收入和土地补偿收入相结合的收入格局,使广大农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强化困难群体救助机制。对失去劳动能力者、特困户、贫困学生等,由镇财政实行制度化补贴,使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坚持典型带动,用典型启发农民。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启发引导工作。马桥镇党委、政府坚持典型带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首先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自然条件较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较高的村庄推行城镇化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先行一步的农民很快尝到甜头,原先持怀疑观望态度的农民从典型的巨大变化中看到了希望,积极投身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中去。几年来,马桥镇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但未出现一起上访事件,呈现出社会和谐、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马桥镇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乡镇一级党委和农村党支部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乡镇一级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只有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夯实我国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引领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