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4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华夏大地的面貌,中国走上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
本报今日起开设“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专栏,选取典型案例,通过记者的实地采访,带读者感受40年来南昌改革发展取得的喜人变化。
这是城中村农民书写的一个传奇。从“一根扁担两只篮,有女莫嫁上窑湾”,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这是普通村庄创造的一个奇迹,从40年前人均收入只有74元的贫困村庄,变为今天的“全国十佳小康村”……
南昌进顺村,因改革而活,因改革而兴。40年来,改革大潮奔涌浩荡,进顺村这艘小船始终坚守改革初心,奋楫争流,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发展三产 创办村级三星级宾馆
鄱阳湖大酒店,“老南昌”都不陌生。这家酒店就是进顺村的资产。上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顺村世代相传的种菜营生得以改变,先后办起了装订厂、米粉厂、化工厂、养鸡场等20多家村办企业,红火一时。然而,这些小作坊式企业的共性就是规模小、管理落后、效率低下、技术含量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很快就被关停并转。
面对这种困境,进顺人大胆决定“反弹琵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通过盘活土地资产等融资手段,在南昌黄金地段建设鄱阳湖大酒店,迈出了发展第三产业的第一步。“开始办时人家都说我们是‘农民酒店’,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鄱阳湖大酒店成了当时南昌的地标。”说起当时的情形,时任进顺村村主任的罗玉英骄傲地说道。
鄱阳湖大酒店的成功,让进顺村认识到村办企业的优势与好处,进顺人开始频频在发展村办企业上亮出大手笔——成功组建江西鄱阳湖旅游企业集团,填补了江西没有农民办旅游企业的空白;鄱阳湖大酒店被国家批准为旅游涉外“三星级宾馆”,成为江西省首家由农民兴办的三星级涉外酒店。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顺村的土地越来越少。没有耕地的进顺村,及时转变思路,果断提出“跳出进顺、发展进顺”的发展战略,开始向工业园区和市场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路子,先后异地兴建了工业园、物流园等。
同时,进顺村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向工业、三产转型,试水金融投资市场,参股南昌农商银行,成为该行十大股东之一。经历“盘活资产打基础、以地换地拓空间、招商引资谋发展”三个阶段后,目前全村形成了“以三产为核心,园区建设为两翼,金融、商贸、物流、地产并举”的多元经济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命运,进顺村变为“小康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74元增长到去年的3万余元。
角色转换 从村民到职工再到股东
“嗨呀嗨起来,嗨出心底激昂我们多么痛快,幸福的进顺嗨起来……”一走进进顺村,就听到远处传来美妙的歌声,这些歌声都来自于进顺村的老年大学。
“我是安徽人,因为女儿嫁到进顺村, 我过来帮她带小孩。来的第一天女婿就给我报了这个班,这里有老师教我们唱歌,有同学互相交流,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在声乐班,今年65岁的吴晓军大爷告诉记者。在进顺村的老年大学里,还有舞蹈班、书法班等等,居民的日常生活异常丰富。
“我不止是一名村民,还是村里的股东。”村民罗大妈这样说道。据了解,罗大妈每年不仅可以从村里领到养老金还可以领到分红,“家里的房子也是村里盖的呢!”据了解,村民所说的“股东”这一身份来自于1999年的进顺村股改。
1999年,乘着当时国企股改的东风,进顺村敢想敢试,由进顺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对村集体经济实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方案,将股份制与合作制有机融合,村集体资产作价成股份,把村集体资产股份的45%量化配送给村民,让村民人人持股、个个当家,实现了村民向股东的转变。
“当时的情况也不是一帆风顺。村民们观望怀疑,议论纷纷——是不是村里没有钱了,要用我们老百姓的钱啊?我们以后靠什么过日子啊?”罗玉英向我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第一次股改,按照集体资产共同享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设置成员股、岗位股、工龄股、特别奉献股。方案一出,村民们心里的石头就落了地,都非常赞同这种人人有份、个个参股的股改形式。
2016年,进顺村果断进行第二次股改,把余下的55%集体股份再次量化给村民。只设了一个成员股,村干部、企业干部和普通村民得到的股份都一样。至此,村集体股份100%全部量化给村民,让村民长久地分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2016年,全村发放分红902万元,股份多的家庭有6万多元的红利。
基层治理 民主与透明
2005年12月25日,在很多进顺人的记忆中都留下了痕迹。这天进顺村的村民要选举他们心中的村委会人选。
民主与透明是进顺村以坚定不移的脚步迈向新时代的信心。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政务透明、财务透明、村务透明,回顾进顺村的发展史,这些贯彻在其每一步的发展进程中。
早在1994年召开的第一次进顺村村民代表大会上,就出现了一个村民们前所未见的议题——讨论全村的财务预算。“当时我只知道国家预算、省里预算,这些都是属于政府工作,是公家事。我们进顺村说起来更像一个家庭,也要搞预算吗?”村民熊琪边回忆当时的场景,边向记者表达当时她的疑虑。
有了经济公开、村务公开,如何保障这样的公开在进顺村长长久久地实行下去?配合着全国上下不断地解放思想,进顺村也把这样的保障落脚在制度建设上。随之,《进顺村工作管理条例》、《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等不断出台,为进顺村的民主与透明提供了有效保障,而这一切都是顺应着全国改革开放潮流,进顺村作出的努力与探索。
说到民主,还有很多人对2005年进顺村小康家园的分房记忆犹新。据了解,小康家园建筑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全村400多户人家每户都拥有一套。而在当时,为了使房型结构、大小以及功能、分房方案都能符合村民的心愿,进顺村采取按照居住点分片召开户代表会的方式,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再由村干部将建房草案向村民们公布。
“当时分房虽然早早按照需求确定了房型,但是具体住哪户还是通过抓阄的方式进行的,非常公平。”村民章建军说道。不仅是村务管理,党的建设方面,进顺村从未放松。据了解,进顺村党委成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各项学习制度,每周六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党的基本知识,以切实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