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河津龙门村:“厚”了家底,“直”了腰杆!
作者 点击数:1987 更新时间: 2018-11-21 来源:河津微同城传媒
 
 

  

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纪实

 

 

找准发展路子

 

  龙门村地处吕梁南麓、黄河之滨、秦晋交界的禹门口,全村总面积12.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前沿和黄河滩地。过去土地贫瘠、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穷则思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经过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大家认为只有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龙门村才有希望。利用本村石灰石资源丰富,同时靠近杜家沟煤矿、王家岭煤矿主产区,具有发展水泥和焦化产业的有利条件,该村党委从3万吨小焦炉起步,采用集体为主,个人、联户、股份共同参与的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于1996年建设了国内领先的“红旗三号炉”焦化厂。依托焦化厂成功发展滚动,该村积极落实产业政策,不断淘汰落后产能,自觉向规模上档、产业循环、环境友好、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村坚持共生共济,走环境低负荷、经济可持续的道路,打造循环经济链条,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形成焦化、建材、发电、精细化工、运输、房地产、旅游等7个支柱产业,建立起煤焦化—炭黑—黑钰颜料、焦化—煤气—燃气发电、建材—余热发电—商砼—房地产开发3个循环经济链条,煤矸石、脱硫石膏、粉煤灰得到充分消化,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被山西省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点”。

 

 

硬起了“腰杆子”

 

  龙门村曾是陕甘晋豫四省船运码头,是“禹凿龙门”“鱼跃龙门”典出之地,又是抗日战争阻击日军侵占大西北的“禹门口战役”发生地。该村在发展循环经济稳定农业产业基础上,先后打造“八馆”——党建展览馆、龙门展览馆、民俗文化馆、民居、教育变迁、泥石流灾害警示展览馆、警示教育馆、大禹文化馆、中国名村展览馆、图书馆”,建设“四园”——街心公园、鱼跃龙门文化园、益寿园、禹门口黄河湿地公园,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优秀传统文化阵地。该村至今已举办十七届大禹文化节,每年523日,各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魅力彰显,成为河津市的文化盛会。2017年,该村在龙门古渡实施“明清文化街”和禹门“上山栈道”文化景观建设,开发黄河大峡谷地质文化旅游,成为秦晋交界的文化名片。

  公生明,廉生威。该村以党建为统领贯穿于龙门经济文化建设的始终,坚持办事谋事、用人用财在阳光下作业、在制度内行事,用严格的制度堵塞漏洞、筑牢堤坝,赢得了群众信任。为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思想坚定、作风过硬的组织队伍,杜绝党员干部在权利使用、经费使用上犯错误,村“两委”制订了系列制度,从会议、学习、组织生活、督查,到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全面推进决策民主化、办事程序化、财务公开化。多年来,该村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投资数十亿元,所有开支必须经过七道关口审核,项目负责人年底公开向群众交账,不仅杜绝了“一言堂”现象,更减少了决策失误。截至目前,龙门村开工建设的项目没有一项因不符合规定而引起群众不满。

温暖了“心窝子”

  龙门村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动摇,集体经济在全村的经济比例中占86%。村党委先后出资2400万多元,为每个村民在企业中入股,定期为群众分红。全村3600多口人,每年的福利性、资本性、优惠性、保障性等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目前,该村已全面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目标。

  该村从1996年开始,坚持每年实施“五个一”工程,把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全面提升村民收入,全民同步奔小康。20多年来,该村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先后投资两亿元,建成32栋高档住宅楼;投资4000万元建成“幼托、小学、初中”连片的标准化校舍;投资200万元建成乡镇等级龙门村医院;投资1000万元建成龙门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000万元建成商贸大街;投资6000万元建成集会议办公、餐饮住宿、健身休闲、旅游接待于一体的“新龙门客栈”,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城镇。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该村逐步建立了医疗、养老保障机制。村民养老、医疗保险全部由集体买单,村民住院看病在国家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剩余部分由村集体全部报销,村民看病不花一分钱。每年聘请市医院专家医生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验。60岁以上老年人分龄段每月领取380元、420元、460元、500元的养老补贴,百岁老人每年领取两万元养老补贴;这两项福利在我市农村可谓是先行先试,彻底解决了村民后顾之忧。

  

为集聚人气,留住人才,创优投资环境,龙门村规定,外地人只要在村里打工超过10年,就会被授予荣誉村民,和村民一样享受分红、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如今,原本只有3000多人的龙门村,外来人口已达六七千人,荣誉村民120多名。来自河南、安徽、甘肃等十几个省份的打工者和管理人才在这里扎下根,甚至连美国、法国、伊朗的专家也在村里长住。全村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村级治理有效,演绎了一段现实版的鱼跃龙门新传奇。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