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大寨村: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
作者 点击数:666 更新时间: 2018-11-06 来源:《中国村庄》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总理高度概括了大寨精神,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党支部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扮靓虎头山,种好大寨田,擦亮大寨牌,建美大寨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继续引领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示范村。

     狠抓生态建设,虎头山越办越“靓”。上世纪60年代的大寨荒山秃岭,满目荒凉。从那时起,大寨人就立下了“要在青石板上栽上树”的雄心壮志,持之以恒50年,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栽,从生态防护林到干果经济林,从荒山造林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从村庄仅有一棵大柳树到以虎头山为轴心,方圆1.88平方公里的绿色大寨,硬是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完成荒山造林1670亩,干果经济林2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7%,虎头山上栽上了“摇钱树”。

     狠抓有机旱作农业,“大寨田”越种越好。大寨作为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区,科学种田的经验曾经在全国推广。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不断推陈出新,使“大寨田”保持了昔日“海绵田”的风采。过去大寨是全国玉米、高粱、水稻试验区,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们每年都拿出50亩试验田进行良种试验示范,并向全县推广优良品种,促进了粮食单产增长。大寨是实行秸秆还田最早的地方,从高温沤制秸秆还田到秸秆直接还田,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而且为秸秆焚烧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大寨模式”;大寨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60年代犁耢耕地,镢头除草,70年代实现了半机械化耕作,80年代以后经过不间断农田整理,全部实现了机播机耕;大寨是农业水利化程度最高的地方,60年代担水抗旱,70年代部分梯田浇水灌溉,80年代以后,通过兴修水利,保足地下水,引来地上水,蓄住天上水,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初期,大寨人除 了留足自用粮都要卖掉余粮,现在延伸到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寨黄金饼、大寨核桃露等一批绿色食品成为走向全国的响亮品牌。2017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大寨田”变成了“聚宝盆”。

     狠抓绿色旅游,大寨牌越擦越亮。栽上树不等于致了富,想要致富还得找门道。大寨积极探索 “生态筑巢、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发展模式,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把品牌优势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优势化为资本优势,推进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的华丽转身,实现了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功能相融共生。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7年大寨景区旅游人数突破5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万元,大寨集饭店、旅店、商店为一体的“农家乐”户均年收入810万元,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狠抓环境整治,大寨村越建越美。大寨村坚持山青、水秀、村美“三位一体”,保护、建设、提升、改善“四措并举”,修补了具有“中国农村万里长城”美誉的石堾石坝;修复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大寨窑洞”;打造了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大寨展览馆、红旗广场等景观建筑;新建了独具大寨特色的“农民新村”别墅楼房;建起了温馨舒适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小学初中教学楼;实现了配套完备的“两覆盖”“三集中”“四统一”功能提升;率先在全国农村实行老年人养老金制度,中小学生免学费制度及大学生奖学金制度;创新集体收入分配制度,弥补村民收入差距,实行共同富裕。如今大寨人“小有教,老有养,考有奖;吃水不用吊,运输不用挑;看病不出村,就业不出门”,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4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深刻改变了大寨,成就了大寨绿色发展“二次创业”。大寨40年来发生的大变化,主要得益于:

     不断深化的农村改革,是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农村改革的创新和完善,都不断推动大寨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土地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去大寨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搭黑加班干;现在大寨人放开手脚自由干,灵活经营赚大钱,绿色发展基础越来越厚。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改革,将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推动了大寨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了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大寨酒业等新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大寨500余口人,种着800亩地,守着一座小煤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不断深化,经济逐步发展。2017年大寨集体经济总收入比1990年翻了200倍,人均纯收入翻了30倍,绿色发展“红利”越来越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改革,把农村和城市统筹起来,拉动了大寨新农村建设并入县城规划建设的城乡融合发展,使大寨旧貌换新颜。过去大寨人居住旧窑洞,出门自行车,脚踩泥泞路;现在大寨人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处处是公园,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绿色发展环境越来越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改革,激活农村新动能,为大寨绿色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组建了“大寨粮仓网”,发展了农村电商,互联网打通了大寨通向外面世界的“大动脉”;成立了“五征”农机专业合作社、花木专业合作社,让企业和农民联手合作,让农民入股分红。过去大寨人只会当农民,现在大寨人农民变股民,学会了在网上洽谈生意,推销农副产品,绿色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不断传承的大寨精神,是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根本支撑。大寨精神是老一辈大寨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不仅没有丢掉大寨精神,而且大力弘扬大寨精神,并不断赋予大寨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在40年改革发展中,大寨人提出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明创建等10个方面1200余条决策建议;保持了农村治理40年零上访、零违纪、零犯罪、零案件的“四零”纪录,昂首挺进“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在继承中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了40年绿色发展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资本优势的“三大跨越”,昂首挺进“中国十大名村”;凭借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做到了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慈善公益事业样样冲在前面,昂首挺进“全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不断创新的党建引领,是推动大寨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人不忘初心,发扬大寨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要求,紧紧抓住支部建设这个“牛鼻子”,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功能和支部战斗能力。在思想建设上,引导党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组织建设上,选拔懂经营、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让他们在农村这个“大熔炉”里磨练本领,施展才华;在作风建设上,要求每个党员联系5户农民,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廉政建设上,党支部主动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严格教育管理党员干部,实行党务、政务、村务、企务“四务”公开,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40年摸爬滚打的长征路上,正是有了党支部科学决策,一张绿图绘到底,才实现了大寨从荒山秃岭的旧山村到山清水秀的“4A国家级景区”和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世纪飞跃;正是有了党支部率先垂范,带领大寨人民竭诚尽智抓改革,凝心聚力谋发展,才换来了大寨从单一的种植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世纪跨越;正是有了党支部一身正气,紧紧依靠大寨人民,才创造了把一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大寨带入新时代的世纪辉煌。

     (大寨村供稿)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