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意志、共同行动,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区县级一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阵地,长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陕西视察时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把农村像城市一样看待、投入、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努力让农民过上和市民一样的便捷、舒适、幸福生活。
一、依托独特优势,描绘战略蓝图,创造乡村美好生活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是千年古都、城市新区、农业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重要任务,又是重大机遇;既是必答题,又是抢答题。
长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有着独特的优势,空间广阔、大有可为。长安有1580平方公里土地、54.43万亩耕地、50.53万农业人口,有山有水、有塬有川、有城有乡,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资源禀赋优越,自然风景优美,区位优势独特,交通路网发达。长安也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有各类农业园区64个,先后培育“草莓、鲜桃、葡萄、花卉、农家乐”五大优势产业和“王莽鲜桃”“长安草莓”两个“全面百强地标品牌”,成功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另外,长安区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和1000万元财政贴息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撬动金融资本75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对每个田园综合体建设主体给于5000万到1亿元奖补资金,在全市涉农区县中扶持力度最大。
如何发挥并放大先天条件好、发展势头强、支持力度大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长安落地生根,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美、农业生产美、农民生活美的目标?长安区提出要描绘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的思路。聘请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编制《长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现实路径、保障机制,画出“路线图”,设定“时间表”。通过大思路布局、大党建引领、大产业推动、大文明培树、大构架治理、大环境改善、大资源整合,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建设“三个乡村”,助力全面小康。
一是着眼生态美,建设“清洁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陕西省大荔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创建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清垃圾、拆违建、搞整治,彻底清除乡村一切冗余之物,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力度,开展“村庄景区化”行动,加强村庄空间梳理、建筑改造、设施植入、植树种花和综合利用,全面实施“造绿地、植绿树、布绿带”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绿色银行”,提升乡村美化、洁化、序化、绿化、净化、亮化水平,把每条路都建成风景线,把每个村都建成大花园,把长安建成大景区。
二是着眼生产美,建设“美丽乡村”。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长安实际的生态富民之路。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振兴的理念和“六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将长安视作一个大的田园综合体,结合大西安秦岭生态文化带建设,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以“云横秦岭、终南山下、大美长安”为主题,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以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将景区景点、美丽乡村、农业园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从“点状美”向“全域美”升级,打造集“吃、住、行、娱、购、游”为一体的“一站式”乡村旅游目的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三是着眼生活美,建设“幸福乡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大力开展灵活多样、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造提升“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一批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集教学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构建以区重点文化设施、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三级体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村,加强农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和弘扬,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注重乡土味道,留住田园乡愁。坚持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同步提升,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为自治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乡贤理事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为补充力量的自治、法治、德治相“三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
二、找准载体抓手,建设农业公园,打造“西安样板”
长安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层组织建设不平衡和塬区山区发展不充分、新动能培育不充分、乡风文明建设不充分、改革创新不充分的区情实际,决定了全域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对此,长安区聘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高标准编制《王曲街道总体规划》,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交通区位、短板问题、发展现状,明确产业体系、空间布局、项目布局、村庄归并、用地优化、配套设施、绿地景观、交通路网等要素,同步启动农业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在长安区王曲街道规划建设农业公园,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长安唐村农业公园是西北首个农业公园共建单位,是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在王曲街道38平方公里全域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引进工商资本大手笔投入,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画境,打造享誉三秦的最美农业公园。
长安唐村农业公园坚持“区域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理念,在地方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工商资本之间建立“乡村发展命运共同体”。该项目由长安区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天朗控股集团于2017年9月启动建设,2017年10月取得了农业农村部下属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关于农业公园共建单位的批复》文件,成为西北首个农业公园共建单位。项目按照“区域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的理念,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引入100家产业企业,扶持100家合作社,孵化100个乡村创客,培养100个职业农民,扶持带动百家合作社,实现区域整体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群众收入、基层治理的大幅提升,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西安样板、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的西安样板、盛唐农耕文明复兴的西安样板、柳青农创精神弘扬的西安样板。
在长安区王曲街道规划建设农业公园,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探索与实践,也是加快“五个美丽”建设、落实大西安南控规划战略的具体抓手与行动。
坚持产业先行。长安区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高科技种植为核心,以花卉产业为特色,以乡村振兴发展为核心,按照“一心四板块” 空间布局,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电商、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集现代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展示、农创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田园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创新体制机制。长安区成立农业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优秀年经干部成立创建办公室作为专职工作机构,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实施。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机构,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搭建开放性研究与信息共享平台。成立唐文化研究院、乡村厨师协会、乡贤协会等组织,从不同层面挖掘、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构建利益联结。在王曲街道所有村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代耕代种、土地托管、产销帮扶、就业务工等方式,把当地农民变成农业公园股东、农业产业工人、旅游业从业者,打工就业拿“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自主创业挣“现金”。通过“三变”改革、入股分红、产业带动等模式,将王曲街道所有贫困群众镶嵌进农业公园产业链条,持续稳定增收,持续稳定脱贫。
强化市场运作。长安区还成立了混合制国有控股公司,探索乡村建设平台公司的运营模式,通过平台公司整合中、省、市各级涉农资金,统筹实施区域内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乡村振兴金融合作,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开展PPP项目合作,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形成多元投入的金融支撑。
三、突出产业支撑,致力共建共享,实现发展共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何通过农业农村的整体快速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有效、更加扎实、更加持久?
长安区以建设“五个美丽”“三个乡村”为目标,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在全区发展大局中,大思路布局、大手笔谋划、大格局统筹,实行政策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编制、资源统一调配、资金统一使用、建设统一标准,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贫困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584.51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3个、投资456.89万元;区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34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投资2424万元全额兜底实施危房改造404户;投资12.53亿元全力打造黄良花卉示范镇、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南佛沟生态农业观光园等15个农业项目。
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长安,长安区积极发挥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培育新型产业实现群众致富增收。长安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作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按照“突出特点、各有侧重、抓点示范、同步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为主的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集体资产“空壳村”改革,重点推进资源性资产为主的村组改革,深入推进228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打造50个“三变”改革示范村,通过农村“三变”改革来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下足产业“绣花功夫”,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化,同时强化技能培训,落实扶持政策,引导返乡青年创业和农民就业。打造东部塬区花海梯田、秦岭山区中蜂养殖、沿山地区果业食用菌、中部平原花卉苗木、环山路沿线农家乐民宿等5大特色产业片区。现在,长安鲜桃、长安花卉、长安民宿、设施瓜菜等五大特色产业持续发力,产业片区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
作为长安区乡村振兴战略载体和抓手,长安区重点按照“产业+文化+生态+人居+旅游”全新农业发展模式,高标准推进长安唐村农业公园建设。区委、区政府对其规划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统筹协调管理,通过整合各类资金、PPP模式等多种途径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基础配套设施等建设;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试验、三变改革、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等综合改革措施,推动农业公园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市场化主体进行公园开发建设和总体运营,通过市场主体引进和配置资源,保障各主体合法利益,实现公园良性持续运营;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经济主体在公园的集聚,依托区域内乡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努力发展旅游、文创、电商、康养等绿色环保、适合农村的产业,让环境可承受、让产业可持续、让农民有奔头。
(西安市长安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