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陈锡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没有衰落, 社会主义中国的农村更不能衰败!
作者:管理员 点击数:1918 更新时间: 2018-10-16 来源:中国经济大讲堂
 
 

嘉宾简介


陈锡文,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我国农村改革40年,他全程亲历,曾参与13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4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对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等问题有着深入研究,在我国农业农村理论和政策研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以下为演讲核心内容)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重大命题,有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进入一个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转向城镇经济的过程,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一定会衰落。那么中国是否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大家认真进行讨论的。


1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看那些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那里的乡村是不是已经衰落了呢?包括美国、日本,也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算是实现了现代化了,我们到那里的农村去看一看,我想你能得出一个结论:那里的农村虽然不如它们的城市繁华,但是绝不能用衰败去形容。


2




第二个要讨论的问题,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超过1亿的一共只有11个国家,其中人口最多的就是中国,第二位就是印度。美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了,但是人口只有3亿2千多万人,它的总人口还不如中国的零头多。它们的发展过程有它们的规律,但是它们的规律不一定是中国的规律。所以我想,我们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去探索城乡之间的关系,探索城乡人口分布的自身规律,这是我们的责任。


3




第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农民到底有多少数量?其实这个数字不要说一般的观众,就对很多专家来说,要回答可能也很困难。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口径,口径不一样,数字就不一样。比如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年底农村的人口占42.6%,总的加在一起不到5亿9千万,但这部分人口是指常住人口,并不包括户籍在农村、自身到城里去务工经商的那部分人,所以你要把户籍人口都加进来。公安部有统计,我们的农村户籍人口大概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8.8%,那也就是整个农村户籍人口在8亿1千多万人,拿到全世界给任何一个国家讲,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正因为这样,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是不能让它衰败的!因为有几亿人口要在那里生存和发展,应该让他们和住在城里面的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幸福生活。我想从这几个方面去讲,至少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不能让它衰败,因为这关系到几亿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国的农村不会衰败、也不能衰败,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所决定,也是党中央做出的准确判断。振兴乡村将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条必经之路。我国的乡村该如何振兴?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又该怎样开展呢?


4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传达的四个重大信息:




1. “三农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位置


第一个重大信息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党和国家应当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你GDP涨得再高,人也离不开吃饭,所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就像报告里讲的,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这个地位它是不会改的。


怎么样才能使得乡村振兴的战略真正得到实施?这就需要有新的理念,需要有新的目标,也需要有新的措施和手段。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的理念问题讲到了一条,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句话是新话,以前从来没有讲过。说要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就是要排在人家前面,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新理念。我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尽管城乡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总体来讲,农业还是现代化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这个基本事实就要靠优先发展来给它补齐。


至于新的目标,大家在十九大报告里也看到,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农业这个产业要让它现代化,但是农村也要让它现代化,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几亿农民要在那里生活,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让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那么新的措施是什么呢?新的措施就是强调要形成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和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衰败的乡村绝烘托不出繁荣的城市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根本的出路在于打破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体制,这才叫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2.农业、农村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我觉得十九大报告对于农业、农村工作而言,更加坚定地表述了我们必须坚定的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些年,我们中央发的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最开始我们的文件里叫“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后来逐渐变成了叫“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而十九大报告用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这些用词中的变化,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党对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它搞得更完善、让农民兄弟更踏实是充满着信心的,也是有着坚强的决心的。


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农村土地承包到底会有些什么变化?我看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做这个报告的时候,念到这一句,底下是掌声雷动。特别是农民兄弟感到非常兴奋,感到自己吃下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定心丸,但是我也了解了,有些同志觉得不过瘾。你第一轮延长15年,第二轮就延长30年,第三轮怎么还是30年呢?更长一点儿不行吗?50年,70年,90年行不行?但总书记在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曾经很明确地讲过,这次二轮承包再延长30年以后,那个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这个时间节点是相契合的!所以总书记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再来研究新的农村土地政策。


关于粮食安全,大家看总书记报告里讲得很清楚,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主要应当装中国粮,不是进口粮。进口粮也可以装一点,但主要应当装中国粮,这才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远的不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粮食产量就有过几起几落。起很不容易,要大量的政策,动员农民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才能起来;下很容易,滑坡很快。我们大家都看到,我们曾经经历过1984年那一年,离改革开放才六年,粮食产量从当年的6千亿斤出头,一下子到了8千亿出头。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形势很好,但是突然之间粮食产量就连续下滑,四年徘徊,第五年才勉强拉上去。所以中国的粮食生产一旦滑坡,三五年缓不过劲,这个危险我们要尽量避免。


当然中国农业资源有限,所以适当地进口一些国际农产品这是必要的,实际上也一直在进口。但是如果过多地进口粮食,就会出现威胁到中国农业这个产业的安全,威胁到中国农民的生计安全。


3.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给予精准指导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传递给我们的第三个重大的信息,就是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各项农村改革的发展事业,给予了更加精准的指导。


第一点,它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这里用了五句话,叫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十九大以后我也听到有些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讲,乡村振兴的这五句话的要求,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因为在2005年,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时候,在那个建议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个里面也有五句话的要求,叫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我记得后来有的领导同志还跟我们开玩笑说,你们这五句话是编得不错,既通俗易懂,又比较全面,但是担心你讲了五句话,有的地方只干一件事。我有一次到农村调研,到一农民家里,大家都在地里干活,大嫂先回来做饭。我就问那个大嫂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她说知道,我说是谁告诉你的?她说广播里电视里都有,我们支部书记还专门来跟我们讲了,现在要搞新农村建设了。我说他怎么讲的呀?什么叫新农村建设?大嫂想了想,新农村建设他说的就是有钱就盖房,没有钱就刷墙。这个过程我想我们都经历过了,你回想起十来年前,确实有些地方是干过这么一段,干了那么一段才知道,这个不能算新农村建设。经济不发展,生产不发展,生活不宽裕,刷墙也白搭。


因此在这个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叫生产发展,现在叫做产业兴旺,大不一样了。过去可能主要关注在农业生产上,现在讲产业兴旺,就可能不光是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还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过去讲生活宽裕,现在叫生活富裕,确实是大不一样了。应该说制定“十五”规划的时候,我们的农民人均收入才两千多块钱,现在是多少?2016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块钱,比过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喊,要让农民富裕起来,所以生活富裕。


过去讲村容整洁,整洁就行了,不要到处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但是现在我们提的叫生态宜居。生态宜居就是让我们村庄能够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能够融入在田园之中,能够可持续地发展,能够让人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这个要求就比过去要求更高了。


过去讲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主要是讲干部,对待老百姓,你得民主作风好,我们现在讲的是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区别大了。管理是讲管理者,就是有领导那叫管理,治理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家一起来参加,把这个社会治理好,治理要有效。


这五句话里有一句话没有变。12年前叫做乡风文明,这次仍然叫做乡风文明。在我的理解中,乡风文明这件事,我们大概12年过去了,进步不太大。在这方面需要下大的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乡风文明。


第二个方面的精准,对当前农村推进的改革。大家都很关心,现在进一步再强调。实际上主要是除了承包到户的农村土地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集体自己在统一经营的资源和资产。那么这些资源和资产有多少?家当是多少?分布在哪里?谁在使用?经营效果怎么样?收益怎么分配的?这些问题在很多地方对老百姓没有讲清楚,不公开不透明。于是就可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猫腻,也就可能存在一些小官巨贪的现象。怎么叫做保障农民集体财产权益呢?主要就是三项权利:


第一、农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二、农民有宅基地使用权;

第三、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他享有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那么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的家当搞清楚,都在怎么经营,谁在经营,经营的效果怎么样,经营的收益怎么分配,要把这些搞清楚。


第三个精准的回答,就是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我想这个报告做了非常精准的、分层次的、一一的回答,在整个国家考虑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层面讲了一个要构建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我们过去讲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好像就是一条路,就是通过土地的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来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让某一个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比别人多,这叫规模经营。好像讲新型农业主体似乎就是这么一条路,这条路非常重要,因为在任何国家,农业规模都对于它的现代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还必须要看到,我要流转土地,我把你家的承包地,甚至你们十户农民的承包地我都流转过来,可你们每户人家就七、八亩地,我都流转过来,我就是七、八十亩地。七、八十亩地对于你们过去七、八亩来讲是规模,但是对于国外那些新大陆国家,一动就是一、两万亩地的家庭农场,这个规模就太小了!最重要的是七、八十亩地的规模,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经营?买大马力拖拉机吗?它进去可能一个弯都调不过来;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吗?它可能半天就把活干完了。于是应运而生,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经营主体。他不一定是直接经营农地,他不一定自己生产农产品,但是他有大量的技术服务手段,各种各样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你们有什么需求?你是需要秋翻地还是春天播种?还是夏天植保喷药?还是秋后收割?一直到收下来要不要烘干入库?我给你提供这些服务,而且这样的一类服务主体,正在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经营者中脱身出来,成为专给人家提供服务的主体,那么这是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的一种非常深刻的、显著的变化。


在党的文件中,我第一次看到小农户这个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文件没有讲到过小农户,但是你去细想一下,其实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16年的年底,流转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总面积大概4.7亿亩,大概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5.1%。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别人的,有的全部流转了,有的部分流转了,大概有7000多万农户,占我们全部承包农户2亿3千万户承包农户的30.1%。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这说明什么呢?我们有65%的农村承包地,仍然是谁家承包谁家经营的。所有的承包农户中有70%的农户,他没有流转土地,他自己种自己家的地,所以这是我们的基本现实。你不能通过行政性的强制的办法,人为地去消灭小农户,这个过程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靠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农户存在自身的能力难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怎么办?就需要通过社会化的服务跟他去衔接。所以这个报告里提到,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衔接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讲,我想我们一定要清楚,所谓的现代农业,不是简单地把大批小农户消灭掉,完了把土地都集中给少数人种,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你一定要想到,你把大量小农户消灭掉,把大量的农民从耕地上赶出去,把土地交给少数人种,他的效率是提高了,但是被迫离开土地的这么多农民,他们靠什么生存?他们靠什么发展?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农业能够提高效率那么一点点可以补偿他的。


4.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


当前农业、农村中间存在着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怎么去解决?这个报告里讲得非常清楚,有两大突出矛盾。


一大突出矛盾就是农民就业和增收。我们确实三十多年下来,走出了一条路。


第一,提高农业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可以让农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仅仅靠这点地,富不了,于是怎么办呢?过去先是办乡镇企业,后来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但是现在看来这还不够。乡镇企业很多地方不办了,办不下去了,竞争不过城市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于是大量农民工进城了,但是大家看到这几年新增的农民工数量是明显减少的。我有时候下乡,农民见到也问我,原来你们都说鼓励我们外出务工经商,现在你们都在说鼓励我们返乡创业,到底要我们怎么弄呢?那么很重要的就是情况有了变化。城市发展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它还没有能力不断地像以前那样,一年吸收几百上千万的农民工进城。我们2016年新增农民工的数量是50万,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到外地去。2015年增加63万,2016年增加50万,那说明什么呢?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吸收外来农民工的能力不像过去那么强了。当然也许过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它还会有新的能量爆发出来,这也是很难判断的,但是在这个阶段,农民的就业怎么办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在十九大报告里就明确讲到,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地增加收入。


如果我们把耕地看作是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那么这个空间我们要用足它,但是不够。于是就开辟出第二就业空间,就是城镇和非农产业,但是从现在看,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不够。于是要开辟第三就业空间,这个第三就业空间就是让农民人在农村,但是主要不依赖于耕地,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就业岗位呢?现在看来,很多地方都在创造,比如说电商、网购、乡村旅游等等,这些都是这样,人没有离开农村,但是这样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不是依靠耕地,这是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创造这样一些主要不依赖耕地、而在农村就地可以新增的就业机会,通过这个方式来想办法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第二个要解决的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社会的治理问题。现在确实很多人到农村去看了,有忧虑,就觉得农村社会治理很涣散,没有主事,没有人管。甚至有的个别地方出现黑社会的现象,宗族势力死灰复燃的现象。怎么去解决?当然要下很大功夫。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明明白白讲了两个基本必须做到的要求:


第一、要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机制。很多地方的农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不理想、不明显,甚至在很多地方农民还懒得去参加,没有吸引力。他们缺乏参与的热情,就说明这个治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十九大报告里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自治要和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有些地方为什么宗法势力抬头、黑社会抬头?法治缺乏。有的地方看起来好像定了一些乡规民约,但有些乡规民约不符合法律的规定,那你就得改过来,所以德治我想更重要。如果不能切实地提高广大农民兄弟的文化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的素养和素质,那你这个治理水平是上不去的。


第二、你有了好的机制不行,靠谁去干呢?所以十九大报告里明明白白地提出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确实现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了,出去了,农村的干部确实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当然也存在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我也去调查过,和一些基层干部聊过,有一些基层干部跟我谈的时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说你们城里人当了公务员,一级级升,可以升得多高啊!我们在农村当干部怎么办呢?当到支部书记,当到村委会主任,天花板就到顶了,升不上去了。因为乡里头的人也是公务员,公务员就是逢进必考,那你说让我们在农村基层当书记、当村委会主任的人跟大学毕业生一块儿去考公务员,那我能考得上吗?考不上,我仕途到此为止,干到村委会主任、干到党支部书记就当到头了,当到头了还有什么激励呀!你像我们这样六十七、八岁的人,有时开会,省里同志、部门同志在一起一聊的时候,就能听到很多省部长都会讲到一句话,我可是大队支部书记出身,很多人讲我是干过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的,我是当过生产队会计的,我是当过生产小队的记工员的,这么出来的,这是他们的经历,三十年、四十年之后,这些人甚至已经当到了省部长。现在大家看到,我们十九大产生新的常委里边,总书记和总理都是当过村党支部书记的人,但是以后还会有吗?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产生?你这个机制改了,逢进必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靠德治引导年轻有为的农民回乡创业,回到农村去,加入这个“三农”工作队伍,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还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要给农村基层干部足够的激励,让他们发挥才华,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提醒我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必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大讲堂”,原文首发于2018年9月27日,原标题为《这根弦不能松!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