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发展村庄特色产业 打造村庄价值品牌
作者:彭洁锞 点击数:906 更新时间: 2018-09-27 来源:《中国村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关系我国发展大局,经过40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极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主要农产品出现过剩,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与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从产业发展角度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使生产与消费更契合;从空间发展角度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建设。二者的结合点在于农业产业的发展,落脚点在于村庄的重构,而切入点则在于特色产业的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口市施茶村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特色产业相关文献与实践的梳理,探讨如何挖掘特色产业以推动乡村振兴的思路,以期为广大村庄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借鉴。

 

    一、当我们谈论特色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当我们谈论特色时,往往在逻辑结果上将“特色”等价于“优势”,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一个地区的“特色”便当然地成为其潜在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概念,最初经由大卫·李嘉图提炼成为贸易理论的基石。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将主体竞争归结为三种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其中“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色化”。当我们利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解析特色产业发展时,便需要明确“特色”与产业结合的直接表现、背后特征与社会作用。

    “特色”首先表现为自然生态,如山水田园、气候土壤等;同时,“特色”包括社会人文,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任何地区特色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所处的自然生态空间与社会文化背景。

    特色产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各地都有它地所无法替代、迁移与仿造的独有资源。二是优势性,基于区域性提供的产品、服务具有显著的品质差异或不可替代性,因而具有市场独占性和竞争性。三是高效性,特色产业需要直面市场,便要求其产品、服务必须是名优特,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四是开放性,特色产业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客观上形成了基于空间与产业配套的一定程度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区域之间必须保持开放,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技术合作与市场协同,提升效率,降低风险。五是综合性,特色产业强调基于农业的多产融合,积极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综合价值,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多元的需求。六是动态性,由于市场变化、要素流动及技术变革,特色产业处在不断动态变化中。

    从经验看,特色产业由于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灵活易变等特点,使其往往可以先于所在地区其他产业得到开发利用,并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因而是乡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连接一二三产的强力纽带,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推力。同时,特色农业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扶贫攻坚;顺应市场生态化、多样化、精细化、优质化需求,提高农业竞争力;吸纳和增加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保持家庭、社区完整与活力,促进乡村和谐发展;也能推动发展理念与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当我们发展特色时,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国特色产业的实践和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全面地、深入地拥抱商业;又以起源于日本,并实现国际化的“一村一品”模式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而达到高潮。

    “一村一品”发源地日本西南部的大分县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历史上长期处于小藩割据状态,导致当地农特产品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日本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在全县范围内倡导并大力推行“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锐意创新,培养人才”的“一村一品”乡村经济发展理念。以村为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并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纵观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要抓好三个环节:首先,要发现并培育特色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其次,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队伍,提高特色产品劳动力整体素质;第三,政府注重通过农协等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的集体化和组织化意识,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

    现阶段,“一村一品”实践在我国取得了极大进步,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底层逻辑,并由此衍生出“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等形式,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地区盲目发展不适合自己的产业,造成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一些地区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一些地区停留在生产环节,缺少加工、包装、营销等后续环节,价值提升不足;一些地区缺乏组织整合,产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散乱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破坏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面对动态性,市场风险巨大。

    为缓解当前“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更好地帮助村庄挖掘特色优势,我们可以依照以下问题清单检查村庄未来特色产业的发展,并强化自身特色,树立村庄品牌,增加特色价值:

    1. 我们有什么特色优势?

    思考村庄特色产业的打造,首先需要梳理自身特色优势:是否有特色农业资源,如杂粮蔬菜、林果药材等;是否气候环境独特,如适合避暑避寒、休闲旅游等;有无文化特色,如技艺传承、民族风俗、历史名人、佛寺故居、文化遗产等;以及是否位于城市、湖泊、河流、山川、交通节点周边等等。

    位于海南最高的火山口脚下的施茶村,受火山地貌的影响,原来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庄稼。2013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洪义乾听说可以在石头上种植石斛,立即前往取经,并带领大家种植石斛。火山石头上石斛吸收硒等矿物元素,相比其他地方的石斛品质更优,市场销售更是供不应求。如今,施茶村种植火山石斛500多亩,形成火山石斛特色产业,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

    2. 如何将优势转化为产品服务?

    拥有不同特色优势的村庄,可以打造不同的特色产业:如培育、优化本地林果,或引入独特物种,打造特色林果经济;在市郊以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城郊型农业等现代特色农业为主,重点发展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并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如在水域及湿地区域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和稻田养蟹、鱼的生态农业等。

    四川省成都市农科村被人们称作“农家乐”的发源地,当地也是川派盆景的起源地之一,有花卉、苗木、盆景种植传统与技艺。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村民借助紧邻成都市的区位优势,吸引市民到村庄观景娱乐,带动餐饮消费的同时推动盆景、根雕等产品销售,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3. 能否通过科技提升?

    科技是特色产业的支撑。当前,农业正在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它的特殊技术,同样的资源,同样的产品,不同的技术含量,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会截然不同。

    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引入先进设备,在京郊种植设施西红柿,并打造“宏福柿”品牌,满足城市居民对安全、健康食品需求,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形成了自身又一特色产业。

    4. 如何与市场对接?

    有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如何与市场对接,吸引消费是劳动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伴随现代交通、物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半径、产品的流通半径与信息的传播半径极大增加,有助于产品、服务与市场需求的联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庄、农产品“触网”而红,成为人们出游的聚集地与追逐的爆品,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竞相进入乡村,实现特色产品网络销售,而携程、马蜂窝等出行平台将越来越多的特色村庄链接进入服务体系,带动特色民宿的升级与获益。

    5. 如何建立企业化运营?

    农户自发开展的特色生产分散而不集中,产品、服务水平差异大,导致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现代企业化运作来带动。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将分散、规模小的个体生产者聚集起来,制定标准,引导生产,深化加工,还能够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提高整体收益,是特色产业的标志和形象。

    贵州省湄潭县茅坝村利用自然生态特色,定位生产高端有机稻米,自2010年起,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吸引村民筹资入股,创办茅坝龙脉皇米公司,流转土地种植优质茅坝贡米,于201212月份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经过数年发展,2016年,通过村民大会,116户村民入股筹资成立茅坝皇米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公司,带动村庄走上农旅一体化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6. 如何打造品牌,实现特色价值提升?

    农业品牌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特色农业之“特色”可以形成于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但最终都要在其最终产品、服务上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特色农业品牌打造。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农业特色品牌培育工作,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品牌标示使农产品价值获得提升与保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中宁枸杞等区域品牌为大众认识。如何借力区域品牌,带动村庄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建立基于自身特色的村庄品牌,而对于不同村庄的同种或相似产品,也可以通过统一品牌、质量、包装与宣传,打造系列产品品牌或“品牌群”。

    2014年,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中国村庄杂志等组成的中国茶产业特色名村研究课题组发布了“2014‘中国茗村’百佳榜”,对各地的茶及其文化进行了梳理,促进了茶村影响力传播,也是茶村品牌联合打造的一次尝试。

    不可否认,不是每个村庄都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的特色资源、优势。对于村庄特色产业更多的只能是去挖掘、培育,因势利导,而不能搞整齐划一、齐步走。事实上,由于村庄的地理资源禀赋的不同,更多的村庄的功能与定位应该是作为临近和相对接近乡村特色产业集群的外围和服务的圈层,配套与服务本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并借助区域品牌与特色产业外部性,不断融入,共同将村庄特色产业做优做精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