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甘当青山的“孺子牛”
作者: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委组织部 夏强 点击数:694 更新时间: 2018-07-23 来源:《中国村庄》
 
 

——记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丁家溪村共产党员刘洪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乡丁家溪村店边组党员刘洪喜十年荒山植绿、护绿,带领群众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立志家乡造林让荒山变“青山” 

    树,在店边组是最平常的东西,也曾是店边组最稀罕的东西。

    上世纪80年代,丁家溪村是一片片原始森林,据老一辈回忆,当时林中最大的树有百年之久,村民靠山吃山,以山林为财富,无度地砍伐树木,将森林化为木材、木炭等被一车又一车地运出大山,让昔日“万顷林海”荡然无存,翠绿的山头蜕变成一片荒原,每逢雨季,山洪、滑坡等自然灾害相伴而来。

    1995年,一场特大暴雨冲刷着整个山头,泥沙俱下,田地被毁、道路冲断、房屋冲垮,毁掉了刘洪喜的房子,也冲走了他的一个娃儿,成了他一生不愿提及却又挥之不去的伤痛。

    为了不让悲剧在别的家庭重演,肥沃的良田不被水打沙壅,抹去自然灾害带给乡亲们伤痛。刘洪喜痛定思痛,在心中立下“愚公移山”志,不管花多年时间,多大代价,多大精力,誓把荒山变青山,让乡亲们生活在绿色、生态、安全的坏境中。

    于是,刘洪喜和妻子带着痛苦、怀揣“志向”,辗转至沿海一带开始了12年务工生涯,2007年回乡后,他拿出务工所有积蓄,带头流转荒山、选购树苗,开始了长达10年的挖坑栽树。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靠山不护山,不是大山的娃。“乡亲们渴望过上好生活,但因生态破坏带来的恶果让这里的人们生活没了安全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就有义务带好头,做好保家、护山的工作”刘洪喜说。

    20076月的夏天开始,之后的10年时间里,刘洪喜便与树苗、锄头为伴,足迹遍及丁家溪村各个山头,先后绿化荒山1200余亩,种下的30万株林木,建成了铜仁市首批“家庭林场”。带动村民在荒山“增绿”上下功夫,共在荒山上植绿2万余亩。

    10年下来,刘洪喜花光了积蓄,甚至负债累累,但都没能削弱他继续植树造林的坚定意志。 

    一片深情护林让青山变“金山”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近年来,碧江区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户为单位颁发林权证,乡亲们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在刘洪喜的带动下,自然生态逐步恢复,但如何管理好这片林子,又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代接着一代干,我会守护好这片绿色的山林,让青山常青、大地常绿”刘洪喜说。十年党龄,十年植树,从打工仔到定边组党小组长,他最后扎根故里,守护这万亩林场。

    植树难,护绿更难。辛苦劳作的造林成果,对于成林树木可能会因为一场火灾、或者不法分子乱砍滥伐而毁于一旦。在栽种小树苗的时候,碰到好的气候,生态林的存活率也只能达到70%左右,总之是年年种、年年补、月月护。为了种好护好林木,刘洪喜买了林木种植类书籍,白天干活、晚上看书,让他从一个林木栽培管理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为了管理好这“万亩林海”,2012年,刘洪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洪喜林木管理中心”,聘用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林木,并教授种护林技术,管护山中林木。虽然林业部门注入了帮扶资金,但依然有缺口,大多时候,他都是自己支付管理费用。

    由于长时间造林、护林,导致负债较多,家人开始不支持继续造林护林。面对家人的苛责,刘洪喜心中充满愧疚,他耐心细致地做家人工作。他相信,有好的生态坏境,致富才有希望,才能用双手创造出小康生活,同时又能保障下一代人的生活。

    如今,定边的万亩山头已全部披上“绿装”,成了天然“绿色氧吧”和“生物基因库”,能有效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为各类生物物种提供繁衍生息的有利场所,吸引了区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洗肺”,创造绿色生态价值上千万元。 

    发展林下养殖让林地变“金地” 

    十年树木是林木生长特征。漫长生产周期,成了林业发展和林改后乡亲们致富的制约因素。如何找出一条既能保护生态又有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只有通过林下养殖,让林地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致富,在致富中兴林。”

    说干就干。2013年,刘洪喜买进2000余只土鸡苗投放到林区,采用散养方式,让土鸡采食野草、昆虫等天然活性食料,节约了饲料成本,加之活动范围大,具有肉质结实、味美、脂肪少、无公害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销量供不应求。2014年又买进74只山羊,2015年再次买进2000多只土鸡苗,同时在家门口建起水塘,在水塘里养鱼、养鸭。

    “买的2000只土鸡苗,养67个月可以全部卖出,总共收益可在12万元左右,由于成本不大,可以有8万余元的净利润。”刘洪喜对林下养鸡信心满满。同时,禽畜的粪便是天然的有机肥料,能够促进树木的生长,放养的禽畜吃地上的青草,觅树下的害虫,既保护了树木又能够增收,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大家富才算富,自己发展林下养殖富起来了,刘洪喜还带动周边的8户农民也发展林下养殖,饲养林下土鸡1万羽,带动群众共奔致富路。

    近年来,碧江区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经营制度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正在碧江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机遇面前,刘洪喜利用林下养殖的优越条件,开展新的打算和谋划。

    “我们将在政府扶持和引导下,依托养殖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动员贫困户入股分红,使其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刘洪喜这样描述。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