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是人们对长期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支部书记的一种亲切称呼。在江苏改革发展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老支书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创造了值得称颂的不凡成绩,忠诚、为民、奉献、敬业成为他们身上鲜明的人格标识和独特的精神名片。老支书精神是在历史的实践中积淀和发展起来的,为了传承和弘扬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今年以来,江苏开展了“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省委在“七一”前夕召开专题座谈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宣传老支书,不断发扬光大他们的宝贵精神和人格风范,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学习传承老支书精神,是为了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支书。要系统思考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磅礴的精神力量凝聚党员先锋,以坚强的战斗堡垒推动高质量发展。”
扎根精神,是老支书精神的可贵之处
老支书的“老”,一方面是指他们在一个岗位停留的时间很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扎根在一个地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他们真正“老”了的时候,还依然在同一个地方奉献、耕耘。在今年开展的“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中,全省曾任职15年以上的老支书已找到1668人,其中20年以上的723人,30年以上的154人,40年以上的15人,50年以上的1人,这些数据就是他们扎根精神的最好说明。反观当下,一些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不愿意到基层,把岗位当做升官的跳板,一心想着“到点就提拔”,稍有不顺就觉得被耽误了。与老支书们相比,他们有的是学历和能力,差的却是“扎根”在一处的精神。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的杨广泽今年67岁,1977年参与创建乡办纺织厂,从1988年到现在,担任支部书记长达30年。扎根工厂几十年如一日,他最终把一个年产值仅有2.7万元的乡镇小微企业,做成了销售收入超过8.5亿元的省高新技术企业,连续40年无一年亏损、无一例劳资纠纷、无一笔失信记录。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南通三南村袁亚慈,从15岁开始当村干部,用40多年时间,把十年九荒的“穷三南”变成远近闻名的“金三南”。即使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了下来,她依然乐此不疲地为村里忙碌奔波。在她看来,“支部书记退休了,但党员永远不退休”。
精神的传承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发展环境和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这种扎根基层的精神却从未过时。老支书们的实践证明,只有静下心来扎根基层,融入基层,才有可能为基层的发展花心思、动脑筋,才有可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人民多做好事、多做实事。相反,身在基层心向他处,只把基层当“经历”的支部书记,绝不可能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当下,更需要有一大批新时代的新支书扎根基层,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老支书精神。
使命担当,是老支书精神的第一特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视察时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从江苏的实践来看,正是凭借接续奋斗的“带头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江苏才有了一次次大发展、大跨越。
已故的华西村吴仁宝是老支书群体中的典范,他自1957年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始,近60年如一日,为民务实清廉,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成了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美丽的“华夏第一村”。吴仁宝老支书信仰坚定,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是信仰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在他编写的《华西村歌》中,开头两句就是:“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他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他扎根农村、带民致富,干了一辈子。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是又一个典型。从1966年任村支书到如今的50多年中,他带领村民把一个贫困村“改天换地”,建设成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在今年的座谈会上,他代表老支书发言时谈到:“刚解放时,我正处于启蒙时期,革命先烈救国救民的感人事迹,深深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长大后渐渐懂得,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走先烈们没有走完的路,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继续奋斗。”让农村变得更加富裕,让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是常德盛的响亮誓言,就是这种担当和坚守让昔日“穷山恶水”的蒋巷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庄。
老支书是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党员,可以说,老支书的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党员的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我们党的形象。他们强烈的使命和担当感染、带动了无数身边人和后来者,是老支书精神内涵中的第一特质。
为民初心,是老支书精神的源泉动力
支部书记是一个特殊的岗位,特殊在于它岗位小却责任大,不论大事小事、难事易事,支部书记都要想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复杂矛盾。“把脚跟扎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我们学习老支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赤诚的为民情怀和不变的为民宗旨。
对“小巷总理”许巧珍而言,周恩来总理一句“你要好好干”的嘱托,促使她无论在企业工作,还是退休到社区当书记,都把奉献、服务放在第一位;“不能再让我们家乡和乡亲们穷苦下去”,镇江唐陵村的刘树安,身为企业家,不负组织,回乡带领大家重走创业路,赢得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真心点赞;“坚决服从党组织的需要”,省水利厅的汤超在接到组织安排时,义无反顾地加入援藏队伍,把一片真心倾注拉萨,在期满回程时,当地居民满含热泪地给他送来一条条哈达;“我们马庄人口袋富了,更要富脑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老支书孟庆喜带领村民创办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不仅带动了马庄村的经济发展,也奏出了一曲曲马庄的幸福之歌。
为民的初心,是滋养老支书精神的不竭源泉。老支书们用实践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永恒的奋斗目标。
老支书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老支书精神,就要把老支书精神当成一面镜子,找到与老支书们在思想境界、价值追求、担当作为、群众口碑上的差距,寻找不变的初心,扛起肩上的使命,努力展现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