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我的创业故事
作者:刘文洋 点击数:621 更新时间: 2018-05-22 来源:《中国村庄》
 
 

   题记人生何为?张载的横渠四句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哲学,为万世开太平。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受国家教育的大学生党员,我在心中种下了自己的中国梦。

   2013年初,我辞去了月薪万余的销售工作,远离纷繁热闹的都市,回归山野宁静的故乡延安,积极备考同年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考试,用我的所学所见,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在面试时关于中国梦作答中的一句,“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大梦,我的中国梦虽小,但正是由小梦之汇聚才有大梦之美之伟大”。这便是我大学生村官的缘起。

   初选岗位时,组织部给出了两个选择,一是在就近街办社区负责党群工作;二是去边远乡镇。由于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去,边远乡镇比较缺人手,经过简单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初入陕西延安张村驿村时,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宁静。2013年,我又被分配到张村驿镇办公室工作,这使我更快地熟悉政府工作流程,助我养成了全面思考的好习惯。待一切熟悉后,我便开始着手实现思考我的小小中国梦——如何让村民富裕起来。

   张村驿是镇中心村落,人均可耕地面积少,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更少。我在镇内其他村调研后发现,土地并不是核心问题。有的村开垦荒地,土地够种了,但是种地的人却没多少。原因大致如下:一是种地不挣钱。村民更愿意把土地当作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如种植自有口粮和家畜喂养所需。种地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有的人采取极简操作,只做种收,其余不管,只望天收,再额外找些零工做。二是想种却没什么好种。当地种植最多的经济作物是 “烤烟”,但是,农民辛苦却也不怎么挣钱,糊口都难。特殊的地形,特殊的气候让村民没多少选择。三是劳动力不足。年轻人不喜欢乡村生活,尤其在外上学后,多数都不愿回乡,而老一辈人也不支持年轻人回来,认为种地很没出息,宁愿让后辈在城里打工,不愿让其回乡。一来二去,人就更少了。为此我还做了一份详细的人口调查发现,村民年龄结构为:老(60岁以上)占比2成、中(45-60岁)占比4成、青(25-45岁)占比3成、小(10-25岁)占比1成、幼(0-10岁)占比1成。这个典型的加速老龄化村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如何让乡民富起来?单纯的经济救助显然不行,没有内核驱动力,光靠外物的帮扶,激不起群众的持久信心。引入新作物,不仅种植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无法评估,而且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将拖垮村民。

   在当时全国电商热的形势下,我看了很多地区的优秀案例,经过分析,我决定创新思路,抓内核驱动力,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思维要勇于突破,要做到 “不是我要让村民富起来,而是村民努力想要富起来”。可是,村民要是能想到致富方法,早就行动而且致富了,还等我劳什么心?进一步找到核心的问题是:一是群众的脑子不够活;二是群众的手里没有足够的钱没胆子“活”;三是长期不富裕形成惯性,缺少可学习可模仿的模范带头人。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农村工作经验,利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逆向思维,制定“先让一部分群众手里有钱,眼界变活,萌生农创点子,带头先富刺激其他人一起致富”的主题。

   主题有了,只欠方案。我偶然看到陕北劳务协会带动村民创收的新闻,这一下击中了我的内心。让走出去的部分村民走回来,带着赚来的钱和开过的眼,回来改变村庄,一举成为英雄。然而,当我开始了解外出劳务的各类消息时,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各种欠薪、工伤等风险,使我无法获得上级和同事的支持。我非常理解,但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自己先试错——创办劳务公司。

   我找到同学一起合作,接触劳务中介这个行业。这期间,我机缘巧合加盟了58同城速聘项目——专门从事制造业蓝领招聘的互联网项目。与速聘结缘,使我快速对蓝领市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到制造业蓝领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我国制造业由原来的长、珠三角两大工业区逐渐向北迁移,制造业的发展和扩大、新型消费型产品概念的迭代、订单的稳定增加,都使得用工的需求量大而稳定;二、在制造业工厂中,企业与工人的劳动关系更加稳定,薪资待遇明确且欠薪风险低;三、制造业企业因行业、区域、企业的不同都有着明显的用工淡旺季之分,且规律性强,所以对短期、订单化用工有着旺盛的需求。这一点从每年的寒暑假学生工、校企合作实习生上能够明显看出来;四、制造业企业用工量大,在同一个工厂中有着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工人。这利于不同地区的信息传递和互通,可以侧面促进务工人群的思想解放,催化固守的思维壁垒。

   截至2017年,经过几年的沉淀,我们服务的蓝领工人累计已达3万余人。至此,经过了尝试和考验,我觉得是时候开始始终铭记在心的小小中国梦了。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以订单化的短期用工形式为企业提供稳定劳动人员,为务工群众提供短期自由的务工选择”的主体思路,再配合县镇的便民外出务工服务中心,解决中介联系及代办小事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配套。

   2018年,我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专注于解决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富余劳动力转移调配的问题,引领农民向农工、农商转型,通过促进就业,努力为国家扶贫事业尽一份力。从开始当村官算起,我为此已付出了5年,似乎“寸功未建”,受到了很多朋友的质疑。但是内心告诉我,我需要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而且还需要努力了解得更多更多,精心计划得更细更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老百姓少走弯路,少栽跟头。

   砥砺前行,众行致远。在家乡建设上,每个先行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尝试在种植养殖业上求新求变的,还是在农村旅游上努力寻找突破的,还是像我这样走着大多数人眼中“野路子”的农创人,都有着一份相同的坚持,一份相同梦想。环顾周身,我们始终不是一个人,感受着那么多村官同伴们的信念,我们不孤单,并且坚定地相信一定会做出成果。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好,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