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着的时候,为改变村庄贫困面貌讴心沥血;死了,他把骨灰永远地留在了小岗……
刊有这篇通讯的第十期《中国村讯》刚刚送到印厂付印,却突闻沈浩去世的噩耗,长歌当哭,愿此文作为对于沈浩同志永远的奠祭!
——作者题记
“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坎”。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的“小岗现象” ,近五年来有了实质性的改变,而促成这一嬗变的关键人物就是沈浩。
2006年底,当三年的选派工作即将结束时,小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和广大村民,在挽留书上联名按下红手印请求沈浩继续留任。
沈浩的小岗情结
——本刊记者 董献华
2009年10月13日晚,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皇城。
星光灿烂,万众欢腾,第九届全国“村长”论坛大型文艺演出暨颁奖晚会正精彩进行。当主持人宣布“优秀村官特别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
走下领奖台的沈浩此时的神情显得很淡定,记者想起了他平日最爱的一句人生箴言:积极进取,宠辱不惊。
其实,了解沈浩的人都知道,“优秀村官特别奖”对于他来说是最恰贴不过的了。一方面,他不是单纯的村官,而是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挂职的科级干部;另一方面,他在小岗任书记以来的6年,确实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沈浩的小岗情结,还要从6年前谈起。
受 命
2004年2月,春节过后江淮大地仍然是寒风凛冽。这时,一条不大不小的消息让贫困依旧的小岗人情绪变得复杂起来。省财政厅的沈浩同志,作为安徽省第二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组织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
问起当时的情况,沈浩回忆说,小岗当时包括以前的一个时期确实处于非常落后的局面;从另外一个侧面考虑,如果小岗当时的状况不困难到一定程度,也没有必要选派干部到小岗主持工作。
那时候的小岗究竟是个什么样子?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存款还欠债3万元。这种贫困的现状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相比,确实让小岗人有些尴尬,而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尽快致富的期盼。
既然如此,为什么小岗人对于省城来的“新”书记不是拍手叫好,而是“情绪复杂”呢?要知道,就在沈浩到任前的近10年间,曾有5—6名凤阳县县乡(镇)干部到小岗村挂职任书记,但最终并没有改变小岗的命运,也没有人能够让小岗人满意。“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俊昌就认为,外来的人来农村“能脚踏实地工作吗?他们能做些什么?”同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说,以前“上面派下来的书记影响了小岗的发展。派下来两三年就走了,任期几年的规划都得不到实施就换了,能干什么?”另一“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也说:“上面派的宣传队、工作组都是搞上两年就走了,搞了‘政绩’就走人,我们对他们表示怀疑”。看来,这里的老百姓对“下派干部”的怀疑和冷漠也不无道理。
其实,他们可能还不清楚来小岗任职对于沈浩来说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牺牲。当时,他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正是成就事业的黄金年龄段,作为年轻的科级干部可谓前途无量;在省城大机关工作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再说,上有年届八旬的老母,下有正在读书的女儿都需要他的关照啊!甚至有些好心的亲戚朋友劝他:“不要到偏僻的农村自讨苦吃!”
沈浩的态度很明朗,也很坚决。他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门心思把小岗的事情做好,这既是省委给我们下派干部的光荣任务,也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最好平台。”
突 围
来到小岗以后,沈浩才知道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多。
“你能描述一下小岗当时的情况吗?”记者问。
沈书记沉思片刻后说,基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是“偏”。就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子离县城虽说只有区区数十公里,但需要从省道307线的大溪河镇向南转,经过津浦县下方的地下道,再经过小溪河镇和梨园村才能到小岗,与现在相比,整整绕了一大圈;而且路面不好,坑坑洼洼、破旧不堪,从县城到小岗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进出很困难。一个是“穷”。集体穷、村民更穷。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民的住宅基本上都是上个世纪盖的瓦房和平房;农民的收入来源要么是传统的稻麦、杂粮,要么是外出打工,没有工业,没有商业,农业也比较落后。一个是“乱”。班子乱、村庄乱。小岗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一选就捣乱,村书记基本上都是县里或镇里任命的;村里建房子、堆柴垛、倒垃圾很随意,凌乱无序,环境较差。一个是“散”。就是人心涣散。沈浩解释道,其实,过去20年小岗人追求发展的愿望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最终没有成功的原因何在?主要是家庭矛盾突出,你当干部“我”捣乱,你要发展‘我’拖腿。没有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一人一条心,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眼前利益。一句话,当时小岗的工作确实处于非常落后的局面。
记者知道,至少还有一个困难,那就是当时的小岗人对这位从省城来的年轻人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如果把这一个个困难比作是制约小岗发展的重围,那么,这位生长在皖北的硬汉,横下一条心要突破重围了。哪怕前进的途中荆棘密布,坎坷曲折,他都不会退缩,因为他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村民,一切依靠村民;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创造硬道理。
沈浩知道,突破重围首先要使自己融入小岗,获得村民百姓的认可和信任,从而调动起大伙的力量突破瓶颈,谋求发展。
江淮三月,春天的暖流与寒冬的余威交战正酣,这位新来小岗的书记顶着嗖嗖的寒风,走村串户,深入调研,和老百姓促膝谈心,与村干部彻夜长谈,倾听最基层的实际呼声,查找小岗落后的根本原因,探求今后发展的思路。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沈浩将全村108户人家走了两遍。毛凤英老大娘是已故的“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老伴,她老泪纵横地告诉记者:“是沈浩书记夜里‘家访’救了我一条命,当时我病得眼看就不行了,沈书记赶紧把我送到镇里医院抢救,多亏了这位好书记,要不,我死了也没人知道。”
小岗人说:“新来的书记没有架子,关心咱老百姓的疾苦,我们信得过他。”
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沈书记找到了小岗村“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坎”基本原因:客观地讲,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位于高岗,缺少资源;生产条件恶劣,十年八旱……从主观方面看,小岗人心散,班子软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关键的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发展。他坚信:小岗是“中国改革第一村”,这个品牌全国独有,只要发展的路子对了,只要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实现小岗的快速发展指日可待!
沈浩更明白:突破重围,寻求发展,必须创新!
他把小岗创新发展的路径归纳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即“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紧紧围绕着“三步走”的发展规划,设计实施了一些子项目,比如扩大优质葡萄种植面积,兴建大包干纪念馆,引进一些工业企业等等。第二件事是改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比如修路,打辐射井,推塘筑坝等。第三件事就是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和“大包干”的带头人到大寨、南街等村考察学习,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浩说“特别要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了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小岗创新发展的思路才得以顺利实施。”
“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让小岗的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三年时间,小岗村优质葡萄由原来的80亩发展到2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葡萄已成为小岗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吸纳三名大学生到村里创业发展双孢菇,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成立了“小岗村优质猪养殖合作社”,建设起小岗村养殖示范区和500头种猪基地;龙虾养殖初具规模,全村19户农民养殖龙虾100多亩,年收益30多万元;在市县两级以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投资300万元建造了占地20亩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并于2005年6月19日建成开馆,成为安徽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吸引着大江南北的一批批游客。与滁州通力集团、江苏长江润发集团等4家公司共同投资830万元,成立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等工业企业。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兴建了居民小区和卫生服务中心,争取资金135万元,新修了小溪河镇到小岗村柏油路14公里,解决了小岗“进出难”的问题。“三步走”战略为小岗村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创新发展让这片红色的土地焕发了生机,2006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比2003年增长了一倍多。“二十年没有迈进富裕坎”的瓶颈,就在沈浩来小岗任职的第三年被突破了。
突围,这是勇敢者的行动,这是创新者的选择;突围,让坚冰消融,让渴求发展的小岗重现一片新天地。
抉 择
时间过得很快,尽管苦涩多于欢乐,尽管收获饱含心血,尽管拼搏风雨兼程,尽管走过泥泞坎坷,三年,还是很快地过去了。
2006年底,安徽省第二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下村任职的三年选派工作即将结束,与小岗的父老乡亲朝夕相处并为小岗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沈浩,就要回省城了。
沈浩用三年的时间向省委、省政府,向拥戴他的小岗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时,如果他急流勇退回到省城机关,仍然有着无量的前途;从家庭方面考虑,他也应该尽快返回,年过八旬的老母盼他归来早已是望眼欲穿,年幼的女儿正在读书也需父亲的点拨和照料。每念及此,这位七尺男儿心底不免泛起一阵酸楚,他,恨不得插翅飞回合肥。
然而,父老乡亲们站出来了,“沈书记,您不能走,俺小岗人离不开您啊!”包括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在内的98位小岗村民摁下了红手印,并将摁着红手印的挽留书很快地呈交到省里。
省领导找到了沈浩,充分肯定了他三年的付出和成绩,并就是“回”还是“留”的问题征求他的意见。摆在沈浩面前的又是一次抉择。在个人利益与小岗村民“请求”的矛盾中,沈浩最终选择了留下。他对省领导说:“感谢省领导的关心,感谢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过去的三年,小岗发生的变化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到位,所以,我想留下来‘补课’,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带领小岗人在未来的三年有一个更好更快的发展!”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沈浩对记者说:“我当时决定留在小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感动。三年的工作、生活让我对小岗有着很深的感情,小岗人的这种举动更是让我非常感动,不留下来,对不起小岗的父老乡亲;二是责任,从小岗人的执意挽留中,我掂量出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义不容辞啊!”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眼神很亮,并带有坚韧和自信。
沈浩接着说,当时决定留下来,还是想把小岗未来的发展基础打得更坚实一些,比如快速通道的问题,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工业商业做大做强的问题,还有就是把班子配“强”,把队伍带好等等,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沈浩最终留下来了,他踌躇满志地描绘着明天的蓝图,精神抖擞地投入到第二个三年的拼搏和开拓,创新与发展。
跨 越
沈书记继续留在小岗,村民们奔走相告。在村民大会上,沈浩用朴实的话语勾勒出小岗村的美好前景:“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小岗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力争在纪念‘大包干’30周年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小岗继续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以双孢菇和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以“大包干”纪念馆为平台,继续建设和完善相关旅游景点和内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旅游和生态旅游;着力办好小岗工业园,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完全转移,让小岗人的生活更加富裕。
创新的思路决定了广阔的出路。沈浩在小岗任职的第二个三年是小岗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三年。2008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6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9%;112户搬进了小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4A级景区,有19位农民办起了家庭宾馆和农家乐餐饮服务,红色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打通了南连省城101、北至省道307的小岗快捷通道;引进了美国GLG、从玉菜叶等大型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建成了村民文化广场、农贸市场、档案馆和办公楼,群众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同时制定了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统筹的先进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夯实了小岗未来发展的基础。小岗,这个曾经让中国农民引以为豪的村庄,正蓄势待发,迎接着新一轮的发展与跨越。
沈浩和小岗人不会忘记,2008年9月30日那个难忘的时刻,淮河两岸金风送爽,瓜果飘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亲临小岗视察,对小岗村干部群众给予厚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生产搞上去,把农村的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的环境搞整洁,使得我们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好!”总书记勉励沈浩说:“群众对你的认可,就是对你的最大褒奖!”
沈浩说,总书记的勉励让他终生难忘。自己之于小岗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小岗的村民百姓对自己有着亲人般的信任,是他最大的荣耀。从98位党员、干部、群众联名摁下红手印挽留,到2008年3月小岗与石马、严岗两村合并后自己又高票当选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群众对他的认可与拥护,已成为他干好工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生的中年恰似大自然的秋天,汗水丰润果实,理想变为收获。荣膺“优秀村官特别奖”的沈浩,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开拓进取的步履一刻也不曾止歇。这一切都源于一句话:他对小岗有着深深的情结。
(200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