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天下第一村”带头人吴协恩:华西村的创新管理之道
作者:管理员 点击数:1982 更新时间: 2017-12-25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12月24日讯 (记者 童金德)今天10月份,党的十九大在京召开,“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的带头人吴协恩作为党代表出席了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后,吴协恩说:报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办法、老路子已经行不通了,经验主义意味着守旧,不改变就会僵化,不行动就会封闭。所以千万不要用习惯思维去判断,不要用经验主义去做事,一定要创新。几十年来,吴协恩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之中,于治村、治企等方面,都生成了许多心得和感悟。那么新时代下的华西村有哪些创新管理之道呢?日前,吴协恩接受中国江苏网记者采访时,从思维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用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能力的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他的创新管理之道。

  思维的创新:不是让“陈旧观念”束缚手脚

  “新常态要有新理念,我们要用‘创新意识’引领发展,而不是让‘陈旧观念’束缚手脚。”吴协恩称,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因为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

  短中长、稳快活,这是华西各项工作的总思路。所谓“短中长”,就是从事的行业要兼顾短期、中期、长期三大利益;所谓“稳快活”,就是传统产业发展要稳、把握机遇动作要快、资本市场利用要活。当然,“稳”不代表“等”,不能一味死等;“快”不代表“乱”,不能一快就乱;“活”不代表“过”,不能导致过错。

  利他就是利己,现在,社会各界都在谈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认为,第一个“亲”,就是要分清“利他”还是“利己”;第二个“清”,就是要分清“为公”还是“为私”。不管做企业,还是做人,利他就是利己,你为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你让别人舒服了,别人也会让你舒服。

  利他对我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懂得利他的人,都是善于查找自身缺点的,因为他会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人为什么会骄傲?不认识自己才骄傲,认识了自己就不会骄傲。当然,人可以骄傲,但这个骄傲,是指有本事的骄傲。世上什么最容易?什么最难?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一个人最怕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落后,看到了就好办。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服务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做生意,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像消费者,过去注重“产品价值”,现在更注重“品牌价值”;像企业主,过去主要是“关注同行”,现在更懂得“关注顾客”;像合作商,过去主要是“买卖关系”,现在更强调“服务关系”。换句话说,企业过去只要单纯地卖产品就行,现在则要更加强调卖品牌、卖服务,而卖品牌、卖服务,都是为了更好地卖产品,这也是“利他”精神的体现。

  企业的“三种类型” 暂时性的胜利者、阶段性的胜利者和长久性的胜利者。这三类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暂时性的胜利者是机会主义者,阶段性的胜利者是实用主义者;长久性的胜利者就是利他主义者。利他,既要利客户、利百姓,也要利集体、利长远。

  现阶段又该怎样赚钱? 门路有无数条,但总结起来,无非三条:一是怎样把品牌变成钱;二是怎样把资源变成钱;三是怎样把知识变成钱。当然,赚钱不易,花钱更难,不要看有的人怎么有钱,关键看他怎么花钱,有钱是一种状态,花钱是一种境界。

  想法与行动 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某事,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想法上,而不付出行动。实际上,你一旦进入了行动,你的世界就只剩下三样东西:一个是需要达成的目标,一个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正在尝试的办法。所以,一不要等待,二不要抱怨,三不要指责,迅速行动永远比幻想重要!

  “一把手”思想的高度代表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如果“一把手”的思想素养不能提升,这个企业的层次必然不会提升。未来,商业一定是靠知识驱动的。你有多少知识,你的认知水平达到什么层次,你的企业就能达到什么层次。做企业就要虚实结合,虚的东西要给实的用足,实的东西要给虚的支撑,这样才能比翼双飞。

  如何制定目标 制定目标就好比是“摘果子”,我们要踮起脚来摘,而不是跳起来摘。踮起脚来,就是做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如果总是跳起来,时间长了人很累。当然,也不要做那些一举手就能够做到的事,因为这样太容易了。

  做企业三个最重要的要素 一是产品,二是经营,三是管理。产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经营和管理,到底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经营只能体现为效益的增加,是关于企业利益多与少的问题;而管理则是解决企业生和死的问题。不管哪一个要素,关键还是要创新。观念不能创新,产品就不可能创新;思维不能创新,经营就不可能创新;理念不能创新,管理就不可能创新。

  干好工作需要“三识” 在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想要开创一番事业,既要有常识,又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如果你仅仅有常识,缺见识,就难免陷入平庸;如果你仅仅有见识,缺胆识,就难免纸上谈兵;如果你仅仅有胆识,缺常识,就难免导致失误。你只有同时具备这“三识”,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赚钱靠智慧,在中国,80年代做生意靠胆量、90年代靠关系、新世纪初靠资金,现在就要靠智慧,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后,老书记提出了四个字:借钱吃足,推动了华西的新一轮发展。围绕“一带一路”,我们现在就是要“借船出海”,进一步拓宽产业“布局图”和国际“路线图”。

  如何面对商业冲击 我们现在做企业,每天都在面对这样三种冲击:商业模式的冲击、思维观念的冲击、市场变化的冲击。应对这些冲击,我们需要用好自己的“双手双脚”:一只手把握自己,一只手学习别人;一只脚踩在现在,一只脚迈向未来。

  管理的创新: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管理的‘三个坚持’是华西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管是管理方式,还是交往原则,都应该始终坚持‘简单而不是复杂’、坚持‘透明而不是封闭’、坚持‘规范而不是随意’”。吴协恩指出,一把手的职责 一年有四季,但做企业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努力就是旺季,不努力就是淡季。一个一把手,做事如果总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肯定是做不好的。一把手实际上只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担当,二是服务。所谓“担当”,就是要当好下面人的“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所谓“服务”,就是要当好下面人的“店小二”,为他提供帮助。当你真正做到了这四个字,下面人也一定会给你吃“定心丸”。

  一把手要为创新的人担当 作为一把手,不仅要为担当的人担当,也要为创新的人担当,因为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我们要支持他们多做一些没有先例,但是顺应大势、支撑未来的大事,多做一些开局艰难,甚至影响眼前指标,但能给子孙后代留下长远优势和持久利益的事情!

  子弹什么时候都不能打光 企业最需要的,就是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甚至可以说现金流比负债率更重要。如果“弹尽粮绝”,企业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避免“三个误区” 过去,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让企业更成功”;现在,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让企业更长久”。因为只有长久的,才是最成功的。而要保持长久,就要避免三种误区:一是不能用“赌”的心态做企业;二是不能以“短”的眼光看发展;三是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经营。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还要能预见未来,眼光有多远,收获就有多大。

  企业要善于自找差距 经营企业,数据就是一切、实绩就是实力、效益就是根本。大家要拿出“事在人为”的魄力,一旦确定了数字目标,就要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不能总是去想可能和不可能。企业要让方方面面都经得起检查、经得起检验、经得起推敲!企业如人,对于缺点和不足,如果自己不自找,等到人家来帮你找的时候,时间就晚了、成本就高了、损失就大了。

  做企业的秘诀, 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做结果、提效率、促公平。做企业没结果,你活不过今天;没效率,你活不过明天;没公平,你看不到后天。做企业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稳扎稳打、长期行为。

  管理就像画画,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艺术。我觉得,可以把管理比作绘画艺术,画画,不是画满才好,要懂得留白,因为最具欣赏价值的绘画,往往只有寥寥数笔。为什么要留白?作为管理者来说,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都不管,是不对的;什么都要管,也是不对的。管理者要画的,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圈、饼、叉”:划圈,就是限定成员的职责范围;画饼,就是规划公司的目标愿景;打叉,就是把牢公司的价值取向。

  做企业就像摄影 做企业也好,跑市场也好,也像摄影,要想拍到最美的风景、要想抓到最好的瞬间,就要勇于攀登、善于专研,找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发现别人忽略了的地方,这就是我一贯强调的特色化、差异化。抓管理也好,抓考核也好,最能看出一个管理者的内心世界。

  以世界为华西,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世界是平的,没必要什么事都自己来做,要懂得借力。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不要拘泥于华西,更不要局限于华西。我们不应该以华西为世界,而应该以世界为华西,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全世界的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不管是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等。如果你的眼光和能力能够覆盖全球,你的企业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双送促双富,昨天最好的成绩,是今天最初的起点;今天最高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华西今后不仅要在物质上继续提高,更要通过“两送”:送知识、送健康,让大家“脑袋”比“口袋”更富有、精神比物质更丰富。这个健康,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而是全面的身心健康。

  避开“三种风险” 经济周期的风险、国家政策的风险、自身决策的风险。怎样来避免呢?重在“三个预”:对未来要有预见,对形势要有预判,对危机要有预案。一些企业之所以失败,不是败在技术上或管理上,而是败在缺乏有效的预案来应对突发的情况。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打有准备的仗,要打能打得赢的仗,道理就在于此。

  管理的“三种艺术” 村庄管理也好,企业管理也好,我们干部要多用表率的方式为下面带好头、示好范,不要总是习惯于用命令的形式去支配,这样容易让下面人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心不甘、情不愿。管理的艺术,就是要让人在和风细雨中接受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作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

  用人的创新:用人的重点在于“三看”

  “用人‘三看, 企业管理,其实就是管人,管人的关键就是用人,用人的重点在于‘三看’: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品德,高层看胸怀。不管怎样,华西用人,既要讲文凭,更要讲水平;既要讲职称,更要讲称职;既要讲阅历,更要讲能力;既要讲资历,更要讲奉献;既要讲道德,更要讲风格。”吴协恩认为,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块玉 华西的希望,不在过去,而在未来。而年轻人就是华西的未来,我们培养他们,就是对未来负责。未来虽然还没有到来,但酝酿于现在。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块玉,玉不琢不成器,关键看你怎么雕。雕不好,他就是废品;雕好了,他就是人才。雕不雕得好,体现的既是管理者用人的能力,也是做企业的水平。”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沉浸在失败中,那样就真的没用了。所以,年轻人晚摔跤不如早摔跤,哪怕出现一点失误,都是成长路上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财富。如果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可能就碰不得了,因为一碰就骨折了。但年轻人没关系,摔倒了,站起来,拍拍灰,又可以走了!

  年轻人要敢想敢干 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与不好、未来有没有希望?从两类人身上最能体现:一个是年轻人有没有朝气,一个是老年人幸不幸福。我曾寄语华西的年轻人:看到你们,就像是看到了饭桌上的“鱼翅海鲜”,都是华西的宝贝。你们有信心,我更有信心。你们敢想,我就敢放手!

  人在工作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阻燃型、点燃型和自燃型。所谓“阻燃型”,就是“不动的”,这类人你不管怎样鼓励或激励,都无法激起他的斗志、点燃他的激情;所谓“点燃型”,就是“被动的”,这类人你给他做做工作,就能像划火柴一样把他点燃;所谓“自燃型”,就是“主动的”,这类人你不需要怎么管他,他自己就能把自己点燃,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干好工作。

  竞争力、执行力、创造力 竞争力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执行力就是能拿出成果的能力、创造力说到底就是创新的能力。做工作实际上就是做结果,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而是看你做的这些事取得了什么成果。管理者只有拿出成果,说话才能硬气,做事才有底气。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团队的优劣,优秀的团队不是人多,而是心齐。执行的另一面,就是做事要专注。很多人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失败,而是因为把能力分散到太多的方向上。

  忙什么才重要 不管你是一个书记,还是一个委员;不管你是一位村民,还是一个职工;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也不管你担任何种岗位,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要明确自身应该忙什么,应该怎么忙?这就要首先明确责任。责任在哪里,心思就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成效就在哪里。

  自由从何而来 每个人都说要自由,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自信从哪里来?从自律来。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行为控制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信,又谈什么自由?

  新三车原则 老书记90年代中期曾提出过“好路、好车、好司机”,他这个理念,影响和促进了华西几十年的用人和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在,我也讲一个“新三车原则”:合适的人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换辆车。只有这样,华西这辆车才能开得更稳、更妥、更好。

  年轻人要玩就要玩出名堂 对于年轻人,不仅要引导好,更要使用好。既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又要鼓励他们敢于尝试。我自己就坚持这样一条,年轻人要玩就要玩出名堂,但不能玩物丧志,他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只要是合法、合适的,我们长辈就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人都是平等的 我们干部要从平等的角度看待别人,要学会尊重人。干部对自己严格要求可以,对下面人一定要关心,一定要体贴,一定要让下面人愉快舒畅地工作。老让下面人奉献,老让下面人5+2、白加黑,老让下面人只有工作,那也是不行的。一句话:辛苦可以,但一定要开心!

  用人的“三种境界” 用人不要不懂装懂,要让懂的人管懂的事;不要外行管内行,要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特别是不要狭隘地把别人当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们变成“投资者”,要有眼光把他们变成“合伙人”,要有胸怀把他们变成“自己人”。

  用人的内涵 “人事”二字,人在前,事在后,说明“只有先有人,事业才能成”。我们就是要用有口碑、有人品、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没能力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用好一个人,既要给他权力,又要给他责任;既不放大他的缺点,也不看轻他的优点;既用有才能的人,更用会用人才的人。

  什么是领导能力 领导力首先来源于自我的约束力,当你不能管住自己的时候,你就失去了领导别人的资格。就像老书记生前说的,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廉洁才有权,懂行才有威。管住自己就是成功,改掉缺点就是进步,带动他人就是提升。千万不要总是找人家的缺点、人家的问题。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

  用人的“三个度”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就要容得下别人;只要不是方向性分歧,就要敞得开胸怀;只要不是顽固性缺点,就要放得下偏见,毕竟人不可能完美到没有一点瑕疵。

  制度的创新: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融入到头脑中

  “依法治村、依法治企 华西在社会治理上一贯做到‘两句话’:依法治村、依法治企。具体体现在信仰法治,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融入到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吴协恩说,制度要跟上发展, 过去的体制在过去是好的,是能够推动发展的,是能够调动积极性的,也是能够保障共同富裕的。但时代变了,过去的体制也适应不了现在的形势。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我们做企业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如果“危”看不清楚,“机”就越来越少;如果“险”避不过去,“路”就走不长远。

  制度的激励 设立制度就是为了把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此,我们要继续完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把以人为本、制度管人落到实处,让华西的干部既有“制度管”,又能“自我管”,更有下面人的“监督管”,因为光靠我一个人来管,是管不过来的。当然,要建立一套制度,总要经历一些考验,关键是我们决定了就要坚持住。一旦制度建立并运行,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以制度汇聚人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总是稀缺的,你不去争,就会错失良才、贻误发展。所以,要舍得给待遇、舍得开条件、舍得下本钱,不要看他拿了多少钱,要看他为华西做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要继续通过期权制、合伙人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事业感,推动人才与企业一起成长,真正发挥“1+1>2”的效果!

  落实制度是关键 要让党员干部在钱财面前不迷失方向,加强党性教育是前提,健全制度是保障,落实制度是关键。制度,就是为那些想犯错误、要犯错误的人设定的。如果你不去碰它,制度就是“棉花棒”,甚至就是一张废纸;如果你去碰它,制度就是“杀手锏”。

  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 华西,村有村规、民有民约、厂有厂纪。这些规章制度从来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刻在心上,悬在头上”。一名党员,他的底线不是国家法律,而是党的纪律。

  以“三句话”推动“三保障” 一是从“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点事,也只是小事”,保障“华西的信仰让干部不想贪”;二是从“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保障“华西的制度让干部不能贪”;三是从“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保障“华西的监督让干部不敢贪”。

  “过河”的方式必须变 发展阶段的变化,也意味着原有的经济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地沿用老一套,那是没有出路的。打个比方,以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现在还能不能继续这样做呢?我看,“石头”可以继续摸,但“过河”的方式必须要改变。特别是凡事都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变化的一面,更要看到不变的一面。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做法在变,但不管怎么变,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变、对创新的要求不会变、对实干的追求不会变。

  改革的目的,虽然改革一定会带来阵痛,但不改革会疼死。改革就是检验我们有没有“打破固有模式”的胆量、有没有“冲破约定俗成”的见识。希望大家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办法。我们就是要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构建新格局,以创新驱动的战略打造新引擎,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新改革,让村庄多一点新的变化,让百姓多一点幸福安康,让干部多一点责任担当,让发展多一点远见卓识,让未来多一点真正希望。

  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套上改革的“帽子” 社会上有些人谈到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时,总要套上改革的“帽子”。我总觉得,我们不能把要做的事情都纳入“改革的范畴”,不能把自己的主张都装入“特色的篮子”,不能把工作的失误都归于“客观的原因”,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实际出发。

  长久的走下去只有靠制度、靠文化 业务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是可以的,但要更长久的走下去,只有靠制度、靠文化。像老书记为我们打造的诚信制度、诚信文化,就是华西永续发展的重要依靠。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为华西人留下了物质的高楼大厦,而在于他留下了思想的高楼大厦。老书记身上最值得我们传承的,就是他留下的思想精神与特色文化。物质难长久,文化传千年,经济是无法永远传承下去的,能永远传承下去的只有文化。

  农村都市 围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华西要打造“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的设施和服务。我们对“农村都市”制定了这样八条标准:发展更高质量、管理更具规范、生态更加宜居、文化更促繁荣、人才更大舞台、社会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温度、干群更讲正气。

  能力的创新:会用人、有担当、能表率。

  “一把手脑力里要有东西 如果一把手脑子里的东西少了,下面人脑子里的肯定更少。只有一把手脑子里的东西多了,下面人脑子里的才会多。一把手不仅脑子里要有东西,肚子里也要有货,否则下面人怎么会信服?在我看来,一个一把手要做的,概括起来无非九个字:会用人、有担当、能表率。”吴协恩认为,改革肯定会有困难,改革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我们干部的工作,就是与困难打交道,如果不去处理困难,要我们这些干部干什么?我们做事,不能只求过得去,而要过得硬,也不要只会说“不能办”,而要说“怎么办”。

  改革一定要细化,改成什么样要有标准、怎么改要有措施、什么时间改完要有限制、改得怎么样要有考核,让每个人都明确“应该怎么做,做到怎么样,违反了怎么办”,让处处有标准、人人有考核、事事有反馈。

  看到人家看不到的, 对待同一件事情,我们要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要感悟到人家感悟不到的东西,这才是水平,这才是能力。有时候看不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权利和能力 改革时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正因为有问题,我们才改革,否则改革改什么。改革之后,不再有“大锅饭”,只能靠本事吃饭。也有个别人辞职了,我认为,辞职是你的权力,而做好工作就是你的能力。辞职的权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工作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发展 我们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尤其是当别人都在讲“不可能”的时候,你要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我总觉得,很多人做事之所以难以取得突破,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习惯于用“不可能”来否定自己的想法。

  三宽,我们要始终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看问题要像老书记一样做到三宽:眼界宽、思路宽、心胸宽。在我看来,一个人眼界宽,天地就宽;一个人思路宽,道路就宽;一个人心胸宽,市场就宽。

  正确对待“人民公仆”与“父母官”的区别 如果“父母官”思想重了,往往对老百姓就会以家长的姿态自居,这样反而会拉大与他们的距离,而“公仆”情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只有多一点“公仆”情怀,才能率领一班人、带动一家人、示范一村人。

  科学看待“三个辩证” 不要怨宏观形势怎么样,前提是你的微观对策怎么想;不要问外部资源有多少,重点是你的经营眼光好不好;不要讲其他单位也不行,关键是你的企业必须行。我看,有些人之所以习惯埋怨,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底,导致眼中看到的,哪里都是困难,哪里都是阻碍;我们心里有底,因此眼中看到的,到处都是生机,到处都是活力。

  用“一抓到底”杜绝“三个虚浮”, 各单位负责人一定要一抓到底。如果做事还浮在表面,那就是华而不实;如果管理仍流于形式,那就是弄虚作假;如果责任仅挂在口头,那就是不负责任。分给你的一块,你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好,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落实之法”!

  抓好了自然有面子 日常工作,无论哪个方面,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定要抓。如果为了面子不去抓,最后连隔里都会没有。我们就是要抓苗头、抓问题,不要担心面子,抓好了自然就有面子。作为个人来说,我希望能够了解每一个村民、每一个职工,也希望他们每一个人能够了解我,通过了解,达到更好地配合。

  向老书记学习的“三条” 在我看来,老书记之所以这么伟大,关键是他始终做到了这样三条:第一,他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第二,他是一个能够留下思想的人;第三,他是一个把幸福留给别人的人。老书记身上好学的东西,我要先学。为此,从2013年开始,我不拿奖金,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资,其实上级这些年来批给我的奖金,至今已有1亿元,我也全部留给了集体。我的目标,就是把华西打造成“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

  “人一定要有信仰 我现在宣讲十九大精神时,必谈信仰问题。”吴协恩认为,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什么宗教都可以,只要不是邪教;信什么政党都可以,只要能为民。我们都知道,上帝是不存在的,既然西方人可以信仰虚无缥缈的上帝,我们为什么不能信仰实实在在的共产主义?我们华西人就是要信仰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共同富裕、信仰特色道路、信仰集体经济。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