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张马村:摸准“门道”的美丽乡村
作者:admin 点击数:2717 更新时间: 2015-07-08 来源:《农民日报》
 
 

(2015年07月08日)

    实习 生斯文   本报记者 胡立刚

    五年以前,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张马村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经济薄弱村,短短一年时间却成了上海市首批1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一无资源,二无产业的张马村如何平地崛起,摸准美丽乡村建设的“门道”呢?记者专门前往青浦区朱家角镇,问道张马村。

    一声“敢干”道出多年积累的底气

    来到张马村,只见乡道、河道两旁绿暗花红,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水乡古镇的神韵。“没想到上海也有这么美丽的乡村。”记者心生感慨。

    村支书朱惠根带着乡音告诉记者:“乡镇领导第一次提到美丽乡村建设,我根本不知道是咋回事,只是表了个态,‘只要有政策,村里就敢干’。”一声“敢干”,道出了张马人多年积累的底气。

    张马村自2009年10月开始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先后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改造等工程,农村污水纳管率、农田棚舍整治率、土地流转率都达到百分之百,这是张马村底气的由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基础毕竟只是基础,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大到产业如何发展,生态如何维护,文化如何传承,小到每家每户,需要从改造每个村民的生活习俗开始,而有17个村民小组共2018人的张马村不是个小村。

    “我们专门召集了村民代表去昆山美丽乡村学习,一路上他乡的美丽乡村给了村民代表很多的刺激,这次考察活动为全村一致签名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议

    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朱回忆道。

    “接二连三”的水乡之变

    “张马村能在青浦区横空出世,除了基础好,确实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生态美、产业富、文化强的窍门。”青浦区农委新农村建设协调室沈雪明说。沈雪明所指的窍门,更多的是指张马村在2930亩耕地上形成了“三园一岛”的产业格局。

    张马村农民一直以来以种植茭白、水稻为主业,为了扩大传统产业,2009年,村里组建了上海泖荡稻米专业合作社,并形成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这个模式为17个家庭农场主贡献了户均年收入7.8万元。除了种植水稻茭白的2100亩地之外,剩下的800余亩地则先后引进工商资本,形成了寻梦园、蓝莓园、农情园和太阳岛国际度假村三园加一岛的新兴产业格局。

    四园一岛的格局不仅仅解决了产业致富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张马的田山歌、摇快船等农耕文化有了与产业互动展示的平台,从而形成美丽乡村所必须的一、二、三融合产业链。

    人人都是美丽乡村的义务推广员

    今年64岁的黄文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嫁到张马村已快四十年了,她说,张马村美不美,看看节假日上海人涌到村子小巷及河道忙拍照就知道了,美丽张马是形象工程还是实事工程,看看村民的变化就知道了。

    除了上海人的慕名而来,村民也有两大变化,常住村里的村民以前在闲暇日子除了打牌就是窝在家里,现在结伴锻炼成了时尚,住在城里不爱回村的年青人除了自己常回家看看,还带了很多城里人一起回村过周末,包括黄文娟的儿子。

    2013年来到张马村做大学生村官的张蕴懿告诉记者:“分管三农的副区长赵明每个月都要来村里,前后不下20次,区新农村建设协调办公室则每周都派人来现场看进度,大家热情都很高。”

    据小张介绍,现在村里年轻人人人都成了美丽张马的义务推销员,一年四季通过微信群向外界传递张马的美丽。

    “如果不是自豪,年轻人不会热心这样的推销,我这个村支书干得更起劲了。”朱惠根说

    老朱告诉记者,上次区里搞现代农业培训,结束后他分头把邻近各村的书记、主任送回家,一路上这些书记、主任都很尴尬,因为这些村还停留在传统农村的水平,脏乱差随处可见。

    “他们的尴尬让我更自豪,做了二十年的村干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从来不曾有过这么自豪骄傲的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弥补了这个缺憾。”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