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长论坛 > 正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2140 更新时间: 2009-08-11 来源:未知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余 展
 

  被称作郑各庄的“现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首都郊区农村,经过20多年的创新和奋斗,变成了具有城市基本要素和功能的现代社区,大体完成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其本质的特点是,在坚持具体土地家庭承包的前题下,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和商品化,靠农民自己投资、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我完善,走出了一条农民不失去土地而实现城市化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城市短缺的国家,现有45%的城市化率,表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阻碍了人口的转移,加重了农村的贫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过程不会也不可能逆转,方兴未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对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这些资源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民向工人、村民向市民的转变,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大城市的郊区,在首都的郊区,这是一个大的课题。郑各庄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们在这一进程中正确处理几个关系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和农地转非农的关系。
土地资本化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资源。郑各庄的土地资本化,是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通过土地自谋发展。这同许多地方通过政府对土地的征用,实现土地资本化的做法截然不同。
从80年代初开始,郑各庄成立农业公司,对全村农地实行统一经营。在此之后,根据自愿原则,农民将个人承包土地交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转租给企业使用。农民在不承担任何自然和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每亩地每年获得不少于5000元的租金。企业则从村集体手中,获得了村域全部土地的规划开发与经营权。
90年代后期,郑各庄全村4300亩村域面积中,耕地占43%,宅基地占24%,荒废地和坑塘占10%,其余为道路、院场、学校等用地。实施旧村改造后,宅基地仅占6%,节约出土地800亩,利用这些盘活的土地,从事部分商品房的开发。
实现了农用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宅基地改造之后,关键的步伐是如何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与农地的非农化。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正式批复的《郑各庄片区平西府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整理置换、交纳复垦费等手续,郑各庄获得了将1600亩耕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加上宅基地节约的800亩,总共拥有了2400亩土地的开发经营权。从而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并未失去土地的问题。

二、上楼与上班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节省宅基地,许多地方都采取了盖楼房,集中居住的办法。但是,对广大农民来说,这是一种既高兴又忧虑的事。高兴的是,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忧虑的是,住楼房只改变了祖祖辈辈的居住条件,而祖祖辈辈的劳动条件并无多大改变,既不习惯又不方便。还有物业管理费,用电用水用煤气的费用都要增加。面临“上得了楼,养不起楼”的困境。
这里说的上班,实际是农民职业的转换,即从务农转向非农产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移。这是农民得以上楼的基础。90年代后期,郑各庄的二、三产业已有一定规模,经历了向以非农产业为主的转型,为农民上楼创造了条件。
为了农民上楼,郑各庄不仅在农民的职业转换上取得了成就,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农民的思想动员和对农民利益的照顾。“一民主、六公开”就是得力的举措:方案经主讨论、民主决策;实施方案公开、规划公开、对旧宅的评估公开、自主选择楼层公开、投资公开、福利保障待遇公开。在上述方针的指导下,郑各庄采取了多种不让农民吃亏的措施,既让农民愿意上楼,又让农民住得起楼,养得起楼。可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必须促进农民的职业转换。

三、村庄与企业的关系。
在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村庄都出现了数量和规模不等的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非农资产。但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扭带的村庄,同与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本不属同一范畴的组织。前者代表村民的利益,对村民负责,寻求内部的收益稳定和福利增加;后者代表投资者的利益,对投资者负责,寻求投资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处理村庄与企业的关系,郑各庄采取了一种“村庄公司化”的模式,为村庄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体制框架、收益分配和利益格局,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村企关系。在明晰村庄和企业各自产权的基础上,建立以村为基础、以企业为经济支柱的“村企合一”的经济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理清农民集体与企业关系的股权结构。改制后的宏福集团,以改组前的宏福机械化施工集团的实物出资2000万,占66.6%的股;村委会以实物出资500万,占16.6%的股;116位自然人出资500万,占16.6%的股。改制后,形成了公司利用村庄资源谋求发展,为公司资本形成和发展壮大作出贡献;村庄使公司的发展得到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福利大大提高。
郑各庄的做法,实际上是采取合约形式,将村庄、村民从原来的村办企业中剥离出来,保证农民的承包地以远高于务农的收益取得固定报酬,在企业工作再获取一份工资;企业则获得了农村资源的使用权,企业管理摆脱了原来村庄的地缘、血缘、就缘关系的影响,节制了乡村家族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体制,得以广泛吸纳现代管理人才,形成现代管理制度,保障了企业按现代经营制度和发展,以适应国内外激烈地市场竞争。klia2

四、郑各庄现象的核心,是处理好被动城市化与自主城市化的关系。
郑各庄的城市化道路,是农民从自己的资源出发,自己投资,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我完善的道路。他们的实践表明,农民自主城市化的道路,是从发展非农产业起步的,因为城市是二、三产业的载体,有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才会有自主城市化的基础。如果仅有城市这个载体,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其载体也是空的。是先有城市后有二、三产业,还是先有二、三产业后有城市,郑各庄的实践表明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他们的实践还表明,农民自主城市化的道路是有成本的。虽然节约了大量的土地成本,但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是巨大的。郑各庄的实践还表明,农民自主的城市化道路,还受资源、环境、区位等条件制约,并不是各地农村都能普遍仿照的。
郑各庄农民自主城市化的道路,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设现代社区,并主动地溶入城市生活之中;是把土地资本化的收益留在农村,而且利用土地资本化发展本村产业,获得城市化带来的聚集效益。郑各庄的城市化,实质上是农民带着集体所有的土地进城的城市化,是一条节省资源与资本投入的城市化道路。这种农民自主的城市化,避免了那种由政府征地、由开发商开发的做法,给农村和农民造成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