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0日)
有好收成,有好日子过,这也是郭成志最初的梦想。 1977年7月,37岁的他当选为邢台县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后,便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在这条路上奔跑。他开山育林,培育绿色希望,改革开放后,他开工厂、办公司发展经济,如今的前南峪,不仅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生态、富甲一方的小康村。有人曾经问郭成志,为什么前南峪能够40年“红旗不倒”?郭成志的回答是,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读懂了群众诉求,就抓住了工作的根本。
李永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世代农民用锨锄敲击大地唱出的歌。这首古歌飘荡了数千年,是农耕文化的旋律,是一幅先民的生活图画:在这块黄土地上,先民们躬身扶着岁月的犁铧,扬起黝黑的手臂,轻轻挥动着鞭梢,在高亢粗犷的吆喝声中,将犁沟划向夕阳西下的地方,期待明年能吃饱肚子、穿暖身子、过好日子,有个好收成。
有好收成,过好日子,这也是郭成志最初的梦想。1977年7月,37岁的他当选为邢台县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后,便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在这条路上奔跑。他开山育林,培育绿色希望,改革开放后,他开工厂、办公司发展经济,如今的前南峪,不仅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生态、富甲一方的小康村。
提起这些变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模和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农民企业家的郭成志说:“是太行精神、抗大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前南峪。”
苦要多吃一点,工作要比群众多干点儿,不能贪图享受,28年来,他坚辞的款项就有300多万元
“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旱不保收。”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前南峪。老百姓都认这个理儿,靠山吃山。可前南峪人守着8300亩山场,却要到山西要饭吃。郭成志下定决心:带领乡亲们治山!治山,谈何容易。那时,治山全靠肩挑、背扛、小车推。但就是这样,郭成志带着全村男女老少,一干就是10年。
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现在的人都无法想象,一天四出工:除上午、下午两出工外,早晚还有两个工。早晨5点钟下地,晚上10点钟回家,一天要干13个小时。“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对前南峪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这玩命式的苦干,究竟付出了多大代价?有科学家计算过,人的一生工作约7.5万个小时。10年间,前南峪人均干了4.68万个小时的活。也就是说,前南峪人10年付出了一般人多半辈子的工作时间。前南峪曾经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所在地。郭成志说:“干部发扬抗大精神,群众就有抗大的干劲;干部有太行愚公干劲,群众就有太行愚公精神。”
在治山的艰苦岁月里,吃苦在前的是干部。乱石滩上,他们挖坑埋掉大石头,再把小石头和砂粒摊平,然后用小推车、手拉车到5里半远的安庄垴去拉片麻岩的风化土,垫上80公分厚的土层。每人一天定额18车,全靠一溜儿小跑。郭成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跟大家摽着膀子干。群众一天一人挖8个坑,他挖9个、挖10个;拉土垫地,别人一天拉18车,他最少要拉19车。他说:“要比群众多干哪怕一点儿,才能当干部。”每次上工,走在前头的是郭成志和村干部;收工回家,走在最后的还是郭成志和村干部。
那一年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两次中药。头天晚上他让爱人把中药煎好,装进输液用的瓶子里,第二天带到工地上喝。这中药一喝就是4年多,光输液瓶子就换了十几个。10年奋战,前南峪人把20里的山川治理了一遍,用坏了数以万计的镐钎筐篮,抬断了几万根扁担,用来包扎伤口的医用胶布可以装满一辆拖挂车。有人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前南峪人垫地、兴山、治水动用的土石方量,按一立方米堆砌,可修筑一条从北京到广州的“万里长城”。10年奋战,前南峪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花果山。从此,前南峪人的日子甜了。干部说,这甜是用苦换来的。群众说,要说这甜里的苦,干部要比群众多吃九分。
要论享福,郭成志不是没有享福的条件,而是他把享受看得很淡。每次出差,郭成志肯定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简单的饭菜;农忙季节,年过花甲的郭成志肯定带头劳作……郭成志也不是没有享福的机会,但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1988年,根据郭成志的才能和贡献,县委准备提拔他担任浆水镇镇长。这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听说郭书记要走,我们全村人都不答应。”郭成志当着全村乡亲们的面表了态:“只要我郭成志在一天,就永不脱离前南峪。”后来,县里准备安排他担任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他找到当时的市领导。让市领导没想到的是,别人找他都是希望提拔,可郭成志却是请求辞官。再后来,他应允了一个官:邢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不能离村。在很多人眼里,论职位,村支书和镇长、县长可没得比。郭成志主动放弃,不是他没那个能力,是他离不开父老乡亲和生他养他的太行山,他还有很多没干完的事儿。郭成志说:“吃喝玩乐不叫享受,那叫受罪,真正的享受是精神上的享受。”郭成志连续四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是他最大的享受。在郭成志的帮助下,有上百个穷山村脱贫致富,为他送来了一面面锦旗,一块块锦匾、一封封感谢信,这是他最大的享受。前南峪村先后荣获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这是他最大的享受……好的条件是继续奋斗的起点,而不是享受的终点。
“当干部不能吃着碗里的,还占着锅里的。”“2.4万元、3万元、3.6万元……”在前南峪集体账面上,每到年底都会有几笔外人看不懂的资金进账。外人虽看不懂,可大队会计却了然于心。这几笔钱是本该由郭成志领的工资,但他坚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体。自从1986年当副镇长后,郭成志坚持只领一份工资,额外的工资一分没领过。为办事方便,村里3家企业都请他当董事长,按规定月工资6500元,任村支书每月工资3000元,这些他都分文不取,全部归集体。28年来,他坚辞的款项就有300多万元。福建南平市一家金属硅厂想聘他当顾问,年薪30万元,被他婉言谢绝。他帮助河南鹤壁办了一家工业硅厂,效益很好。对方给他年薪50万元,每年只用过去转几圈指导指导,他也没答应。周围好多村都聘他去当带薪顾问,也被他一一推掉了。村办企业实行承包,绝大多数人都看好郭成志,他却主动让给了别人。村民们说:“当年郭书记要是承包,现在早成千万富翁了。”群众说郭成志傻,该拿的钱都不要,这不是傻是什么。但郭成志的“傻”却有他的道理:我干着党的活,领着党的工资,这就足够了。领双份工资或多份工资,那叫多吃多占。“咱更不能到盘子外面找食吃,吃着碗里的,还占着锅里的。”郭成志说。
善待环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为生态他下决心砍掉三企业,损失800多万元
“环境是有灵性的,你善待环境,环境就善待你。”这是郭成志从治山40年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规律。前南峪人像善待人一样善待山山水水,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这些绿水青山,又成为惠及前南峪人民的“金山银山”。上世纪60年代,有句顺口溜儿曾这样形容前南峪的生态环境:“满山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顺坡流,无雨渴死牛。”1963年,百年不遇的一场洪水,把前南峪人赖以生存的640亩耕地冲毁400亩,7400株果树被洪水冲走,全村发生246处泥石流,毁房36间,12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
那时,全村8300亩山场,连荆条算上也只有1.3万多棵树。因为只有掠夺,没有保护,山体被严重破坏,满目疮痍。这就是大自然的报复。“欠了环境的债,环境在惩罚我们。”血的教训使前南峪人变得清醒。洪水过后剩下的240亩保命田成为村里人的全部希望。当时,摆在郭成志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把希望留在眼前,还是留于长远?留在眼前,把保命田种上粮食,村民就有口粮,但荒山依然还是荒山;留在长远,把保命田种上树苗,绿化荒山,但群众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吃红薯面、糠面、橡树面。反复权衡,郭成志认定:长远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治山,必须栽树。仅有的240亩耕地全部栽上杨槐树,一次育苗1440万余棵。绿化荒山、治滩修田、恢复生态,在郭成志带领下,前南峪的乡亲们开始拼命偿还生态欠债。
“科学治山,还生态债,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这笔生态债,我们不还,就甩给了子孙。还上生态债,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郭成志的话掷地有声。郭成志在全村人面前立下誓言:3年兴修水利、4年搞绿化、5年治滩造田、8年治理10条经济沟,奋战20年,让前南峪变成太行山里的“江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理念源自前南峪一度“开膛破肚,劈山造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却违背自然规律的教训。马峪沟南坡,坡度有50度。起初他们采取和缓坡一样的治理方法,结果三次治理三次失败,为此损失了近百万元。总结教训后,他们开始摸索规律:改变株间距、行间距,安装排水系统,使排水和灌水结合起来,最终陡坡治理成功了。从此,科学治山的概念在郭成志心里扎下了根,请专家来指导,成为前南峪人的共识。于是,河北农大水土保护专家于宗周院士来了,河北林学院水土保护专家安建昌教授来了,河北农大博士生导师、苹果专家李保国来了,河北果树研究所板栗大师王金章来了。随着专家们的到来,一个个“太行山道路”的生态课题“下嫁”前南峪,生态发展的模式渐次在前南峪形成。“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先治上、后治下,上下结合;先治坡、后治沟,沟坡兼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设置上,坡面坑坪结合、梯壕结合、沟内谷防坝塘坝结合。生物配置上,乔灌草结合、松橡槐结合,干鲜果结合。前南峪走上了生态发展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30年,也成就了前南峪的今天——“中国绿色村庄”、“中国农业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球绿色旗帜”。
然而,对于绿色生态转变,在80年代初,老百姓还是很难理解的,那时,前南峪利用当地丰富的重晶石矿藏优势,办起第一家集体企业太行化工厂,当年赚了20万元。第二年,又办起了工业硅厂。前南峪山场矿藏丰富。但开采矿藏,必定要破坏山上的植被。郭成志做出决定,一定不能吃子孙饭,不破坏植被、不开采山场,所需原料从山西或周边调运。工厂一开张,乡亲们看到钞票雪片似地进账,觉得办企业比干什么都强。但“黑烟、黑水、黑渣、臭气”也随之而来,这把郭成志惊醒了:挖矿,虽然没吃咱的子孙饭,但在吃别人的子孙饭。办工厂,虽然没破坏山体,但污染了环境,殃及自己、贻害子孙。
“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郭成志下决心砍掉了总投资800多万元的3个厂。群众会上,郭成志很动情。他说,咱们前南峪过年贴春联,横批都喜欢写“五福临门”。什么叫“五福”?第一福就是“长寿”。破坏山体,污染环境,都不是让人长寿的事!咱们要改一条路子,发展观光旅游业。就这样,3家化工企业被改造成了前南峪宾馆、板栗加工厂、蜂蜜加工厂,一年下来,收入竟比原来3个企业还多,旅游业收入突破了200万元。“不欠本村的子孙债,还清外村的坏境债,帮助周边村走好生态路。”他们抽调32名技术骨干,帮助包括武安在内的70多个村搞生态治山,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有难就帮,一帮到底。几十年下来,前南峪生态发展模式在八百里太行不断延伸,河南、山西和河北三省近20个县30多个乡镇143个村受益。郭成志说:“一山绿了不算绿,满山皆绿好家园”。
事实证明,郭成志是对的、前南峪是对的。1996年8月,又一场大洪水,把邢台县西部山区60%耕地洗劫一空,90%的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前南峪却安然无恙,不仅棵树未冲,分田未毁,果品产量还比上年增长了10%。原国家科委的领导同志评价前南峪:“大自然是公道的,总对掌握规律的人们予以厚报。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抵抗灾害,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两次洪水,让郭成志和前南峪人更加认识到,生态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绿化环境,解决村民的燃料问题,村里还投资368万元建设了两座秸秆气化站。如今,前南峪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90.7%,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7000个,是城市的10到20倍。2012年,前南峪村林果收入680多万元,旅游门票收入580万元,旅游带动收入1350万元。万邦珍果园内,万亩板栗漫山遍野,新疆薄皮核桃、美国凯特杏、美国红提葡萄、澳洲秋红油桃、大杏仁、欧洲榛子、乌克兰大樱桃以及杜仲、树莓、北海道黄杨等纷纷在此安家落户。优良的生态环境带给前南峪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有金钱买不来的幸福指数。几十年间,前南峪人均寿命提高了8岁,现在村里90多岁的老人就有8位。一位来前南峪出差的人说,他心率不齐需要定时吃药,可到了前南峪,忘了吃药也没不舒服,一测心率完全正常。
全村368户,90%已住进别墅,如今他仍住着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他说:“我就是村里的第368户”
到过前南峪的人,无不被村荣誉室里大大小小的奖牌所叹服——国家级35个,省级44个,市、县级的达200多个。上世纪90年代,前南峪还荣获了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面对这些荣誉,郭成志诚恳地说:“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目标’永远跟着‘向往’走。”
上世纪60年代,前南峪是出了名的穷村。“红薯干,山药蛋,窝窝头,糠炒面。”乡亲们每天能吃上一顿面条很不错了。郭成志知道百姓的困难,更明白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下定决心,豁出命来也要让乡亲们过上三餐不愁的好日子。修建梯田用的石头,每块有100多斤重,一亩梯田需要几百块、上千块,全都是肩扛担挑。在郭成志的带领下,前南峪人硬是用肩膀扛出了400多亩梯田。修田、植树、治水、建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前南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吃饭不用愁了,但群众的手头还是不宽裕。群众盼着手里能有个零花钱,这成了郭成志的新目标——让群众富起来。于是,他们又把满山的用材林改植经济林,建设生态经济沟,建起一个以板栗为主、干鲜果树达29.64万株的果品基地,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林茂果丰的花果山。
前南峪人的收入成倍增长,开始第一次用百万元来计算。富起来的前南峪人听说山外有了电视,在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郭成志派人到厂家买回一批环宇牌电视机,集体补一半,个人承担一半。那时,全浆水镇只有3台电视,可前南峪人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山外边又有了电话。郭成志找人从邢台市区拉来电缆,最早在山区自办程控电话,每户补助1000元。如今,前南峪家家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电脑。
有人曾经问郭成志,为什么前南峪能够40年“红旗不倒”?郭成志的回答是,群众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读懂了群众诉求,就抓住了工作的根本。“先治坡,后治窝。”富起来的前南峪人对住房有了更高的期待。选新址盖新房,还是拆旧建新?选新址盖新房,对干部来说相对简单,用不了三五年就能建成一个新村。而拆旧建新涉及一家一户甚至一分一厘的利益,矛盾多,问题多,复杂难办。当时,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拆旧建新。讨论会上,群众都说,前南峪村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祖祖辈辈生活的“风水宝地”,不愿离开。就按群众的意愿办!郭成志最后拍板:拆旧建新,工作再难做,也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一开始,群众对盖楼房不太接受,认为农村就该是平房。人们向往美好的东西,但美好的东西往往要求人们做出习惯的改变。郭成志的办法是,先盖两栋“样板楼”。没多长时间,村民就转变了看法,纷纷要求住楼房。
“群众思想扭不过弯儿的时候,就是考验干部能否凝聚人心、继续发展的关键时候。”郭成志认为。拆旧建新,一分一厘涉及群众利益。于是,村里组织了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34人评议小组,评估旧房房价,旧房作价集体买断。评估结果三榜公布,一榜、二榜让群众提意见,三榜定案,群众心服口服。如今,前南峪368户村民90%都已住进别墅式二层小楼,而他,仍住着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他说:“他要当村里的第368户,最后一个住上别墅。”现在到前南峪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干净整洁、优雅别致的二层小别墅很是引人注目。许多村民还把自家的别墅变成了“家庭旅馆”,最多的年收入达五六万元。
“如今,我们前南峪人几乎没啥犯愁的事。”村民李海书说。看病不用愁。原来村里给报销70%,新农合实行后,除国家报销部分外,剩下的村集体全报,村民看病不花个人一分钱。上学不用愁。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就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考上大学还有6000元的成才鼓励金。养老不用愁。65岁以上老人,村集体每年补助600元,还能享受每年2000元的个人福利。工作不发愁。村里有山场、有旅游、有企业,人人都有班上。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前南峪就业。住房不用愁。村民盖新房,村集体补贴一半,90%的人都住上了别墅式小楼。前南峪人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好日子。但这并没有让郭成志止步。“我已经71岁了,还想为家乡建设出把力,不干,对不起乡亲们!前南峪去年人均纯收入是9280元,在未来五年内,我们要把前南峪建成邢台市旅游中心;把浆水、前南峪农副产品打造成全国龙头企业;投资近十亿建设生态旅游度假村,主体工程已初具规模,我们的旅游公司还要上市,到2020年提前实现翻一番目标,把前南峪建设成太行山最绿、最美、最富的地方。”
人物简介
郭成志,1944年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党委书记。1966年任邢台县前南峪村副支书、民兵连长。1977年任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先后兼任邢台县浆水镇副镇长、镇长,1990年至今兼任邢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模和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农民企业家,并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先后当选为从乡镇到全国五级人大代表。1993年至今,连续当选为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被农业部等单位评为城乡一体化暨新农村建设功勋人物和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