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两区”建设三年回眸
2013年9月11日
本报记者 蒋文龙
如何破解要素制约,找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3年前,浙江打响了一场攻坚战,要集中精力和财力,在全省范围内兴建“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
从“抓规划、搞试点、探路子”,到“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聚合力、健体系、出成效”,再到今年的“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健全机制、提质增效”,浙江咬定目标,循序渐进、真抓实干,每年召开一次现场会,每次现场会都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压阵。“两区”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最广、触及最深,事关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大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战役。
3年时间过去了,“两区”建设进展如何,建成了何等模样?近日,记者在浙江各地进行了采访。
地在哪里种规划编制完成后集中财力投入温岭是浙江有名的农业大市。在温岭“两区”协调小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两幅历时两年、八易其稿的“两区”建设布局规划图,地上堆着四叠半人高的勘探资料。
市“两区”协调办副主任王新斌告诉记者,从前期勘探、规划编制到电子地图与数据库创建,温岭“两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十分细致缜密。
与其他省份不同,浙江不仅人多地少,而且山多田少,面临着“地在哪里种”的严峻挑战。以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县常常有十来个主导产业,最后造成产业分散,资源无法集聚,劳动生产力得不到提高。“两区”建设开始后,浙江专门出台规划编制导则,将条件比较理想的地块集中起来建设“两区”。并且明确要求把“两区”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衔接,确保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
为了实时掌握“两区”建设进度,浙江启用了“两区”地理信息系统,制定“一区一档”的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考评。
以前,政府投入农业可谓天女散花、蜻蜓点水,形不成气候。“两区”规划确定后,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政府各个部门抛弃“门户之见”,围绕“两区”这一平台进行集中投入。省级财政除统筹农业类资金70%用于农业“两区”外,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奖代补资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资金、水稻集中育秧补贴、水稻生态补偿资金等,都集中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截至目前,全省“两区”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200亿元,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45亿多元,现代农业园区156亿多元。363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一大批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已经脱颖而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陆续进入,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和形象。谁来种地土地流转后社会资本大量进入
去年以来,“绿城”投资农业的消息在浙江不胫而走。作为一家在业内享有盛誉的房地产集团,“绿城”何以“涉农”?
嵊州市“两区”办副主任叶少卿告诉记者,在长三角地区,嵊州的农业资源很好,物流配送有天然的优势,加上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项目,在规划建设、项目申报、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并优先落实用地指标。在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下,“绿城”总投资20亿元、辐射4万亩的农业项目最终落户嵊州。
实际上,“绿城”是“两区”建设之后,投身农业的一个典型。
“谁来种地”一直困扰着浙江。在现有条件下,农业的效益必须以规模作为支撑,其中土地流转是核心环节。一些老百姓怕土地流转出去收不回来,浙江借“两区”建设东风,在政策推动、制度设计上加大力度,鼓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股田制”,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大大推动了土地的流转。
余杭地处杭州周边,如何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区里制订了“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出了23个3万余亩的农业招商项目,总投资近28亿元。目前,工商业主纷至沓来寻求投资,几乎踏破余杭农业局的门槛。
大家普遍感到,在“两区”内搞农业,不管碰到任何困难,政府都会全力以赴支持。要资金有资金,要政策有政策,要科技有科技,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大干一场!
土地集中流转之后,“两区”内的农业投资已成热潮。原有的投资项目想方设法扩大规模,外来的工商资本纷纷试水农业。短短三年多时间,全省已有96.48亿元社会资本进入园区,一大批新型主体茁壮成长。园区内已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08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00多家。还有大量的家庭农场,仅衢江区,“两区”范围内就已发展家庭农场274家,经营面积5.8万亩。
这些主体各有优势,功能、作用不尽相同,在“两区”内逐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合作模式。大家利益联结、紧密协作,在经营上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怎么种地,怎么经营
社会化服务让生产主体免除后顾之忧
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种植养殖,对资本、人才、技术的要求往往更高。而现阶段的农业主体大多数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素质较低,要实现自我服务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农业主体成长的难题,“两区”建设中,浙江要求将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覆盖到每一个园区,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载体是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2010年6月,衢江区莲花现代农业综合区成立管委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园区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尤其是金融帮扶工作。
衢州市衢江区副区长季根寿说,农业生产是露天作业,受天灾影响比较大,因此保险服务十分重要。在管委会协调下,今年专门推出金伞保险服务,针对农业设施大棚,开展政策性保险,免除了生产主体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目前,浙江全省已累计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管委会(指挥部)15个,政府投资公司10个。在培育生产主体、改革农作制度、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两区”建设中,这种政府的公益性服务,往往被浙江人创造性地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
在象山县有一个用工业理念打造的大塘港现代农业综合体。服务中心主任陈丽娇介绍,整个综合体分为一园四中心,投资已经超过1亿元。投资主体一是政府,二是企业。其中政府所投的是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公共服务中心等,而适宜于市场化经营的项目,则由企业投入并收益。
正是通过不同性质的服务组合,象山县梭子蟹远销全国各地,去年销售额达6亿元。
浙江“两区”建设的成功,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这种公益性质的服务中心在浙江已经建成414个。
目前,浙江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632个、面积358.6万亩,粮食亩产量比面上提高7.3%;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21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9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15个、面积81万亩,经济效益平均比周边高出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