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 泉
红色的小方格衫,深色长裤;挽起的发髻,平跟的皮鞋;身材不高,脚步匆匆。“我从来没有穿过高跟鞋。”王淑媛笑着说,每天跑来跑去的,不方便。作为“80后”女村官,王淑媛多的是快人快语,没有娇气劲儿,没有官架子。
“我签了个‘永久合同’”
■从90亩到2500亩,从最初尝试到扎根农村
“最初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那时我23岁,就算不成功,两年后才25岁,还可以再去创业。”2004年8月,刚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淑媛来到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兴十四村被誉为“龙江第一村”。村民们几十年的打拼,把这里从一片荒原发展成为耕地2.4万亩,人口1万多人的新农村,村集体企业“富华集团”总资产突破18亿元。“兴十四村需要有才华有作为的年轻人来建设。”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一番热情爽朗的话,给王淑媛吃了颗定心丸,也让她感受到温暖和责任。
2006年春天,王淑媛在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在全村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她的劝说下,两户农民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90亩玉米。她帮着跑化肥农药,联系套管、水泵、小电机,请专家讲授大垄双行等新技术,当年就创下全村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亩产突破1900斤,增产幅度将近1/3。第二年,全村膜下滴灌种植玉米面积就增加到2500亩。
王淑媛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她的老家在甘南县平阳镇。“我一直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王淑媛告诉记者,“最开始是合同制,两年一签。我越干越有劲头,越有信心,越有感情。去年再签合同,我就签了个‘永久合同’,扎根在这里!”
“她几乎有求必应”
■带领村民致富,人均纯收入达6万多元
王淑媛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以“学好技能、掌握知识、服务农村”为主题的青年就业创业系列活动,为100多名农民青年与返乡青年提供就业服务,涌现出15名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为了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兴十四村依托原有柠檬酸厂的厂房设备,通过招商与温州一家企业合作,成立生物技术公司,建设植酸酶饲料添加剂项目。“王淑媛是个有梦想的人。当我们公司需要办销售手续时,她二话不说,跑农委、畜牧局、检验检疫部门,几乎是有求必应。”企业负责人杨静说。
2010年,黑龙江省提出要在兴十四村建成占地4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王淑媛和乡亲们用无数汗水与泪水换来了丰收的喜悦。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一栋1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2543平方米的实验控制中心,建成日光节能温室和阳光节能大棚1000多栋。2012年,园区共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从辽宁引进的反季草莓春节前上市,每斤最高卖到60元,每栋大棚的收益在6万元以上。
示范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从事棚室产业。兴十四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23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6.58万元,今年预计突破7万元。
“这9年我没有白过”
■回城诱惑,她淡然面对
“9年时间,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王淑媛说,最大收获就是阅历成熟,把所学的理论和农村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三农”领域,对农业了解了,对农村的情况熟悉了,对农民的感情深了。
回想起初来乍到时的情景,王淑媛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定。那时,她每天都带着一个日记本,跟着老支书和老村长到田间地头,到各家走访。两个月下来,王淑媛能准确地叫出每个村民的名字,掌握每户村民的基本情况。
如今,王淑媛已连续4年当选村优秀党员,多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她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面对回城诱惑,王淑媛只是淡然一笑:“这些年,一到村心里立马就敞亮了,就觉得到家了。在农村生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在她的带动下,兴十四村各个岗位上吸引来58名大学生。
“在大城市里,你给别人打工,而在农村你是创业。不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带领农民办合作社,都是实现自我价值。我感觉,9年的时间没有白过,绽放了青春,充实了自我。”王淑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