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文明新风吹沃野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2469 更新时间: 2013-06-17 来源:《农民日报》
 
 

——京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2013年6月15日

    本报记者   李庆国

        端午节前夕,记者在京郊采访时欣喜地看到,农民逢年过节的观念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明新风正吹拂着这片“希望的沃土”。临近端午节,在美丽乡村密云县蔡家洼村,张灯结彩格外喜庆,村民们正在为“花会”做着准备;在昌平区香堂村的书画院里正进行着新春笔会,土生土长的村民们以文会友,与中国书协的书法家们交流着体会;房山区韩村河村的村民聚集在健身活动室里,捋胳膊挽袖子,一个个跃跃欲试,乒乓球、象棋大赛如火如荼……

        如今京郊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巨变,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是由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由养儿防老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由女子无才便是德到想着法儿的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由守着黄土靠天吃饭到多渠道就业……改革开放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农民的思想观念、就业形式、利益诉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新农村建设以来,北京率先探索出了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率先实现了水路等农村基电础设施的全覆盖和文化设施、健身设施、医疗卫生室等农村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实现了邮路、公交、信息网络等的“村村通”,实现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城乡统一的养老制度的全覆盖。生产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而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新农村的建设者——主体意识增强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动创业和转移就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2年,从事一产的劳动力占已就业劳动力人数的14%,比2005年下降了18.3%。就收入来源而言,已经由以前单一的经营性收入拓宽为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种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年已经达到1647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10843元,占纯收入比重的65.8%。京郊农民已经实现了由靠天吃饭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而且农民也不再是过去的单打独斗,而是在专业合作社里合作生产,共同抵御市场经济风险。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累计达到100家,辐射带动了本市72%从事一产的农户。农民自己作生产的主人,主体意识增强,京郊农业也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迈进。

        有资产的新市民——资产意识增强

        农民越来越重视属于自己的资产和权益,政府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拥有集体资产的新市民。按照“撤村不撤社、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改革方向,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村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单位达到3823个,村级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比例达到95.6%,全市已有320万农村居民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

        通过改革,不仅强化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壮大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农民的资产意识和法律意识。

        致富路的开拓者——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广大农民的原创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沟域经济”和“创意农业”就是其突出的代表。“沟域经济”作为全国首创的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山区产业转型。2011年以来,全市重点推进了11条沟域建设,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特色产业五大工程项目264个,完成投资59.4亿元。初步探索出了“文化创意先导、龙头景区带动、特色产业主导、自然风光引导、民俗文化展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在发展沟域经济的带动下,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全市同期增长水平,2012年达14433元,同比增长11.8%。

        北京作为全国的“创意之都”,创意农业已经拥有30多类,初具规模的创意农业园达到110余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创意农业年产值接近25亿元。这些创新的尝试都发源于最基层的探索和实践,源于农村也惠于农民,农民的创新精神为自己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也激励和鼓舞着更多的农民不断探索新思路、创新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美丽乡村的守护者——环保意识增强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京郊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了绿色、环保的美丽乡村。在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实行垃圾分类的同时,新型能源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20多万盏太阳能路灯和500多万盏节能灯照亮了乡村夜晚,40余万铺吊炕温暖了千家万户,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达到260多个,“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每年节能减排约59万吨标煤,相当于36万辆汽车一年的CO2排放量。

        2012年创建了7个环境优美乡镇,累计已有136个;创建了220个生态村,累计已有1863个;创建了5个首都绿化美化园林小城镇,累计已有87个;创建了80个首都绿色村庄,累计已有530个;新评选了20个“北京最美的乡村”,累计已有73个。这些荣誉属于京郊的美丽乡村,更属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乡风文明的倡导者——文明意识增强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文明的意识、健康的风尚也不断从城里导向农村,基层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在京郊农村开展得如火如荼。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引领了乡风文明不断发展提升,每年都有数百万市民参与其中,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到“北京最美的乡村”观光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城乡互动的程度不断加大,既给农村带来了城市的资源,也带来了城市的文明。

        全市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推进“十个一”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宣传员,共招募3868名。建成57个乡情村史陈列室,有100个村庄被评为“首都文明示范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全覆盖;实施“数字文化社区”工程,100个社区建设任务已完成;实施读书益民工程,新建社区书屋310个、工地书屋10个,累计配送图书170万册;开展体育特色村创建活动,创建体育特色村38个。

        此外,一年一度的农民艺术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热情参与。今年的艺术节上,农民自编自演100多场次,涉及100多个乡镇的1万余名演员参加演出,超过10万名群众直接参与其中。200余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参与了“BTV2013‘美丽乡村’主题晚会”,向全市乃至全国的观众展示京郊农民的风采。同时,北京电视台开辟的《美丽乡村故事》专栏,将最接地气的农民故事搬上银幕。“美丽乡村”艺术创作展览,共收到基层群众参展书画作品百余幅、摄影作品8000余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京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了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也提高了农民的文明意识。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