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美是千姿百态美 好是以人为本好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2679 更新时间: 2013-06-06 来源:《学习与研究》 2013、4
 
 

——安徽吴圩镇、斑竹园镇、黄村、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朱文根  胡卫星  袁家宏  张长明

        城镇化的基础是乡村建设,城镇化的薄弱环节也是乡村建设。目前,美好乡村建设正在安徽各地有序展开。这次调研,我们选了四个点,分别是滁州市定远县吴圩镇、六安市金寨县斑竹园镇、黄山市休宁县商山乡黄村、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居安徽四维之地,各有代表性。

        一、吴圩镇这样的传统农区,要把地种好,把村庄建设好,把农民服务好

        吴圩镇属江淮分水岭地区,是传统农区,看似没有地域特色,其实在江淮和淮北地区具有广泛代表性,是美好乡村建设任务艰巨的地方。这些地区建设美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要环节。

        1、把地种好。吴圩镇乃至更广阔的传统农区,耕地多,种植结构为粮油或粮麦,在正常年景下产量较高,结构虽然单一,但对全省粮食生产贡献大。美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守住“天下粮仓”,把地种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规模整治农田,大范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给安全。乡村最美的景象首先是稻菽遍地、果实累累、五谷丰登的景象。2012年,吴圩镇结合环境连片整治和万亩农田整改工作,整治耕地2万多亩并实行流转,鼓励承接大户发展特色农业,以此推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进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把村庄建设好。以吴圩镇为代表的江淮农村,地形地貌大多为小丘陵、平原和圩区,很多村庄布局零乱。吴圩镇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确定高埂东大岗、耿巷、齐小街3个中心村和沿主要公路20个自然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生态保护、分类指导与全力推进。东大岗村的规划思路是“保持原貌、适度扩建、改善环境、强化功能”。耿巷村和齐小街村则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繁荣集贸、扩大辐射”的功能要求规划设计。20个自然村生活环境整治要开展“三清”、“四拆”、“五化”;生产环境改善要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提升生态环境力争做到“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

        吴圩镇村庄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已经起步,建设目标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做到“十个有”,即有水泥路、绿地、路灯、公厕、垃圾房、下水道、自来水、小型便民超市、幼儿园、公共休闲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尊重农民意愿,保留江淮农村原有风貌,该拆的拆,该留的留,不搞一刀切,推倒重来。

        3、把农民服务好。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要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一是广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美好乡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发展蓝图,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举办各类培训学习班,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美好乡村建设动手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就业、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比较周到的服务;四是引导农民转变旧观念、破除陋习,增强道德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构建和谐农村。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尤其要发挥农民创业者的重要作用。美好乡村建设要通过硬件和软件双重建设,为农民在家乡创业搭建平台。各地在建设居民集中点时,要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返乡创业的工商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全面掌握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技能、资本、创业愿望,出台鼓励他们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在家乡建功立业。

        二、斑竹园,因地制宜建家园

        斑竹园镇,地处皖、鄂两省交界,在大别山腹地。这里有一座长岭关,是历史名关,也是两省共有门户之一。关南之水入江,关北之水入淮,是长江、淮河分水岭的起点。1929年立夏节起义,在此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作者罗银卿就是这里人。这里走出徐立清等七位开国将军,有500多位革命英烈为国捐躯。

        斑竹园是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全省优秀旅游乡镇,连续6年荣获六安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称号。这里搞美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花钱少,效果好。金山村是一个行政村,由原黄梦园和倒马河两个村合并而成。这个山村的房屋大多是近年来农民自建的一层瓦房或两层楼房,依山而建,大多在山脚与山路之间,蜿蜒纵横。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来,没有改变原有村庄布局,而是抓了两个重点。一是着力解决“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通讯难”等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即将开通的沙河乡至斑竹园公路贯穿全村,整治新修等级路、入户路8800米;改造马河小学危楼,添置课桌椅和学习用品,扶持贫困学生;帮助110户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问题;配合电信部门建好马河、黄梦园移动基站;实施高位饮水项目,楼铺、金盆、长沟、东湾等村民组大部分群众解决了饮水困难。二是着力开展村庄整治活动。清垃圾、杂物、塘沟淤泥,拆除猪圈、牛栏、厕所、旧房杂房;实施入户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庄亮化、房屋美化、环境净化。我们在村里看到了一方水泥休闲广场,广场前边是一口池塘,清了淤、砌了围栏。镇里的同志说,这里原来是烂泥塘、臭厕所。拆了农户的旧猪圈、旧厕所,又在规划点为每户村民统一建了新猪圈、新厕所。拆在应拆,建在应建,格局不变,主体不动,面貌大变,宜居宜游。这种乡村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凭想当然办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每一件事都做到群众心上。

        这里搞农业现代化,也是因地制宜,依据先天优势和资源禀赋做文章。一是建设白茶基地。原有山茶场400亩,改造老茶园300亩,新辟茶园300亩。二是建设农桑、农柳基地,成为全镇桑蚕丝绸和柳编产业一部分。三是建设大别山黑毛猪养殖基地。四是建设油茶基地。这些基地建设,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原有传统产业的扩大和提升,都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这里还生产天麻、灵芝,也是乡村财富之源。

        金山村是劳务输出村。全村2099人,有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这是村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全村农民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我们走访了村民组长陈世发家,他家盖了两层小楼,260平方米,花了20多万元。

        这里原是最偏远的山区和老区,现在沪汉蓉高速铁路在这里设了樾行站,合武高速公路在这里设了下道口,斑(竹园)天(堂寨)旅游通道穿境而过,镇村全力发展旅游事业。瑞海国际旅游商贸城正在兴建。由瑞士客商投资开发的金山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已建成几栋具有北欧风情的木制小别墅,大别山人也有浪漫情调。

        三、   葫芦村里空间大, 一个世界走进来

        黄村是休宁县商山乡的一个行政村,距休宁县城15公里,距黄山市区18公里。1000多年前,黄氏祖先在此定居。明嘉靖年间出了一位进士黄福。1910年创办黄村小学,校训是“勤谨”。1914年,国民政府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考察这所小学时题词“知君所学随年进,许我重游到皖南”。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为小学题词“桃李争辉”。1997年村中一座古民居“荫馀堂”被整体搬迁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埃塞克斯异地重建并展出,颇具影响。此后每年都有数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的学生到黄村体验农耕生活和徽州文化。2010年黄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黄村地形状如葫芦。近年来乡村两级干部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改徽建徽,加强古村落保护,目标是把黄村建设成新的旅游景区。古水口、古水系、古驿道、古农田、古村落、古戏台、进士第、中宪第、黄村小学,都可让游客体验徽文化、农耕文化。但黄村发展旅游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皖南古村落数以千计,外地游人不能都到黄村;二是徽州文化旅游著名景区早已驰名中外,黄村尚“养在深闺人未识”。要想在皖南旅游市场分一杯羹,黄村必须找到新的突破口。

        鉴于中美文化交流,在黄村已见端倪,我们建议,一是建设中国黄村国际大学生体验交流基地。以荫馀堂为媒介,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的学生来黄村体验生活,但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并没有和中国大学生进行交流,这一潜在文化交流资源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要以此为契机,建设中国黄村国际大学生体验交流基地。循序发展的思路是:①利用哈佛、波士顿大学生一年一度来黄村之际,组织中国大学生和他们一道体验交流。可邀请北大、清华等国内大学生与哈佛、波士顿大学生共同体验交流。②可邀请中国百所大学和美国百所大学一年一度到黄村开展广泛的体验和交流。③可组织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来黄村体验和交流。水到渠成,这样就能够把黄村建设成为国际大学生重要的体验交流基地之一,进而为黄山国际旅游市场拓展新的空间。

        二是建设中国黄村世界文明对话基地。如果能够把黄村建设成为国际大学生体验交流基地,那么各国大学生就将带来各自本国文明与文化,这就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就有可能把黄村建设成为中国黄村世界文明对话基地。   

        三是要办好这两件事,地方政府要主动担当。黄山已经驰名世界。依托黄山,建设黄村,更能锦上添花。在黄村建设两个基地,是把黄山市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举措。只要政府主动担当,干起来未必很难。而其发展前景,似乎未可限量。未来的黄村,可以敞开大门,迎接世界。未来的皖南,也许黄村与黄山平分秋色,相得益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葫芦村里空间大,一个世界走进来。

        四、龙脊山下种石榴,千年榴园好风光

        中国八仙传说中张果老的成仙地,就在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张果老,就是一位姓张的种石榴的老人。该村南靠龙脊山,属淮北地区典型的山地村落,自然风光宜人。今天的榴园村已发展成为淮北地区最富裕的村庄、安徽20强,成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1、村容村貌“芙蓉出水”。榴园村零散分布的4个自然村庄占地2500亩,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庄规划占地面积1400亩。通过充分利用荒闲废地、危旧房屋改造和土地复垦等措施,新增耕地1100亩,实现用地增减挂钩。榴园村整治村容村貌,一鼓作气拆除了村里多年闲置的旧房、危房,每家每户都拆除了猪圈、厕所、露天粪坑,推平占道围墙4000多米,搬迁位于村内的3个养殖场,完成房屋风貌改造620户,新建民房54户,把村内外所有大小道路铺成水泥路面。全村新建垃圾转运和生态处理点5个,新建水渠12公里,整治污水沟500米,治理老沟400米。绿化草地8500平方米。建成科技含量颇高的太阳能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生活污水80吨,可满足全村需求。从远处望去,榴园村犹如一幅山水画廊,呈现出胜似江南的美好风光。

        2、把石榴产业做优做强。榴园村2900多人,耕地面积2857亩,山地面积8万多亩,其中已种植石榴6万多亩。2012年全村石榴总收入1.4亿元,加上外出务工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达1万元。美好乡村建设开局以来,榴园村在产业发展上,依托种植石榴悠久的历史、千亩明清石榴园、全国六大石榴生产基地之一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石榴种植业和旅游业。2012年新开荒地2000多亩扩大种植规模;成立石榴生产合作社,从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到市场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举办石榴文化节,把优质石榴远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石榴林下种植业、绿色养殖业和石榴产品深加工;依托龙脊山——塔山自然风景区和6万亩石榴园,精心打造独特的榴园旅游产品,包括春赏石榴花、秋摘石榴果、参观农耕民俗馆、吃农家饭等休闲旅游业。

        3、村务管理、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成立村级民主监督委员会,专门对本村村务、财务进行监督。村部建了为民服务大厅和党员活动室。全村享受社会保障人口达71%。新生人口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比率达90%以上。现代化榴园村小学是该村最好的房子,全村所有适龄儿童都按规定年龄入学并完成规定学业,没有发生辍学现象。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一应俱全,建成村中心广场、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荣誉榜、农民笑脸墙、篮球场、大戏台、民俗馆、图书馆、村史室、剪纸协会、休闲花园等。安置路灯150盏,农民宽带用户150多户。村卫生室管理制度健全,保证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诊转。

        省委书记张宝顺2012年10月在榴园村视察时说:“这次来榴园村看到美好乡村建设红红火火,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特别是榴园村没有搞大拆大建,改建的思路、力度、效果都很好,为皖北地区美好乡村建设带了个好头”。

        五、美好乡村建设6条建言

        1、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乡村量大面广,美好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据资料显示,国外新农村建设,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60年、韩国用了30年。我国浙江等发达省份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已5~10年,目前只完成20%的覆盖面。因此,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特别是落后地方、贫困地区,一定要拿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立足于长期奋斗。现在有些乡村建设,一是求快;二是要钱;三是粗糙;四是简单,盖一片房子,以为就是美好乡村;五是强拆强建。农民自建的新房越来越多,建筑风格也非常零乱,留之不雅,拆之可惜。我们认为,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可强拆强建,要珍惜民资民力;六是没有特色,“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

        2、要以产业发展为根基。美好乡村建设不能都指望财政投入,主要靠产业支撑。全国美丽乡村的样板县浙江安吉就是靠大力发展竹产业、竹碳产业、白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大幅度提高县、乡、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全县财政收入从2006年8.76亿元增加到2012年近4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8900元增加到近1.6万元。该县2008年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上,把全县乡村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新农村,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177个,覆盖率达95%。安徽江淮大地有几千万亩基本农田,还有广阔的山场、水面和丰富的矿产、旅游等多样化资源,发展前景广阔。要把村庄整治、农业开发、水利建设、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强基固本,不能舍本逐末,拔苗助长。

        3、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不惜投入巨资,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甚少,致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硬件缺乏日益严重,这两者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广大农村虽然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但路面窄、车辆多,安全隐患大。长江以北大部分乡镇环境卫生状况堪忧,没有垃圾转运站,乡村白色污染随处可见,很多河道、水渠、当家塘变成垃圾场,农民饮水和污水处理问题日益严重。美好乡村建设一定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抓起,对此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为农村多修一些道路,多开通一些农村公共交通,多建一些垃圾处理设施,多铺一些自来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渠道,这些都是当务之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开了很多“农家乐”,但大多缺乏规划约束,建在风景林和饮用水源附近,不惜毁林建房,经营中污水横流。还有规模养殖业对乡村的污染也非常突出。对“农家乐”要进行规划管理,不许乱建。对规模养殖业也要进行严格的环评,慎重选址,避免污染水源和农村环境。严禁污染企业进入乡村。环境整治要写进村规民约,共同遵守。

        4、注重保留传统村貌、乡土气息和文化记忆。农村的老房、老路、老桥、老树等,很有历史价值,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脉络和变迁见证,必须挂牌保护。新建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一定要彰显本地村庄特色,不能缺少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不能弄成“百村一面”、“千庄无异”的尴尬局面。皖南山区一些乡镇,建设美好乡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落的老宅墙面粉刷一遍,古村落风韵荡然无存。美好乡村应是千姿百态,徽风皖韵更具魅力。各级政府务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文制宜、因人制宜,一村一布局,一村一风格。

        5、农村文化、社会福利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与城镇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社会福利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欠账更多。要在乡镇和农民新村增建文化、体育设施和养老院、留守儿童管护场所等,为增进农民福祉提供硬件支撑。要加强道德意识、文明意识、法治意识普及与宣传,培育现代农民。

        6、花大钱能够建设美好乡村,花小钱也能够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花大钱的少,花小钱的多。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花钱少的事情,要先做容易的事情,要先做精神文明建设的事情,做一件,成一件,不花冤枉钱。长期规划、逐年推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还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要法宝。

        概而言之,美好乡村,美在自然美、生态美、村庄美、环境美、朴素美、勤俭美、传统美、现代美、人文美、道德美,不是一美两美,而是千姿百态美;好是就业好、创业好、收入好、住房好、身体好、学习好、生活好、精神好、治安好、风俗好,不是一好两好,而是以人为本好。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