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县部分村庄调查
2013年6月2日
本报记者:卞民德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
一首打油诗,字里行间透着无尽的荒凉,也道出了空心村的尴尬与无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空置的民居越来越多。专家统计,当前我国村庄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
若干年后,曾经宁静优美的田园,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一片片肥沃的土地,还有谁愿意耕种?乡村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村 民
响水崖村有2/3的人口在昌乐、潍坊城区工作,1/3的房子常年空置
乔官镇响水崖村,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整洁的柏油路两侧,一座座建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瓦房看上去并不破旧。但只要往旁边的胡同里走走,看到的就是另一番景象。
残砖断瓦、房梁裸露,有的已经全部坍塌,只剩下高出地面的基石。透过朽旧的门板缝隙向院内望去,除了长势正旺的茅草,再也看不到更多的生气。村中一口元代古井的石沿上,三道被绳索磨出的印痕深达几厘米,依稀可以想见过往数百年的人丁兴旺的场景。
“远的不说,30多年前村里还生活着800多人,现在虽然名义上户籍人口667人,但实际上常住人口不足300名。”52岁的党支部书记巢贵春笑称,自己在村里绝对算得上是“年轻人”,凡是“上墙爬屋”的活都得干。“40岁以下的基本上都出去了,剩下的除了老人孩子,就是身体不好走不了的。”
村里的百货商店门前,村民王月英和几个乡亲一边乘凉,一边拉着家常。她的两个儿子都在潍坊市内买了房子,一般过年时才回来看看。“不忙的时候,也到城里帮他们带带孩子,家里还有6亩地,平时还得种着。”
响水崖村共有247户,其中2/3的户都在昌乐、潍坊城区工作。村里常年空置的房子占到1/3,还有1/3的房子平时没人住,但逢年过节,还会有人回来看看。最近这四五年间,村里从来没盖过新房子,最多的工程就是修修补补。2011年,全村的新生儿仅有8个,而且还都是第一胎。
“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昌乐、潍坊买了房子,有考了大学留下的,有在企业上班的,还有做生意的。”巢贵春的女儿已经在城里定居,小儿子还没有毕业,不过“估摸着就算上完学,也不会再回到村里”。
拥有12.6万亩耕地的乔官镇,这两年流转的耕地面积已达3.2万亩。党委副书记李永金说,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空心村问题。“年轻一代不愿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吃不了那个苦,他们对城市的生活很向往。”
困 境
1000余亩耕地主要靠老人、妇女耕种,全体村民大会基本开不起来
“要是村里来个小偷,看见了都撵不上。”巢贵春的一句玩笑话,语气虽然轻松,却难掩内心的忧虑。
其实,治安上的隐患,只是空心村面临的众多问题之一。大量农房空置,造成了土地的浪费、环境的脏乱差。不过,在村民们看来,就算是能把这些宅基地都腾出来,可谁又能来耕作?
响水崖村的1000余亩耕地,没有撂荒的主要靠老弱妇残打理。虽然机械化耕作已经非常普遍,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依然落后。就在前两天,还有个别老人要牵牛套犁去耕地,被恰好碰上的巢贵春劝了回去。“都是些老头老太太,老旧思想哪能转变得过来,更别说调整产业结构了。”
年龄偏大,成为响水崖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全村18名党员中,有16名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正因为这样的年龄结构,平时的党员会倒是未受到多大影响。但全体村民大会基本开不起来,除非遇到选举和重大事项才有些人。
去年,潍坊市的一家企业在周边搞起了生态园,流转了响水崖村600亩山地和100亩耕地。但村里还能到生态园里打工的,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
在马路边树下乘凉的老人们,时不时地还会想起曾经热闹的场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响水崖村家家户户搞养殖,一时间非常红火。许多村民在自家的院子里都能养上500只鸭子。到1994年前后,在田间架棚养殖的村民多达90余户,规模动辄上千只。时至今日,全村的养殖户已不足30户。
70岁的刘桂香有3个女儿,其中最小的一个嫁给了同村人,这两年还在坚持搞养殖。今年入春以来,禽流感肆虐,养鸭子的效益越来越差。“一年挣不了几个钱,还赶上这些灾,不知道还能养多久。”
破 题
既要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又要有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空心村的形成,是历史和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昌乐县红河镇镇长刘莹有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减少,再加上过去农村缺乏规划,一户多宅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又带来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空心村而言,眼前的落寞,也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生的希望。
2002年,李道德担任红河镇将军堂村支部书记时,全村213口人中只有76人在家。1000多亩耕地荒了500多亩,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大草原。后来,在县里选派的包村干部帮助下,将军堂种起了黄金梨和大樱桃,如今一亩地能纯收过万元。曾经在外面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人口回升到186人。去年,将军堂又进行了旧村改造,村民们住进了漂亮的二层小楼。
31岁的陈智亮过去在城里开翻斗车,现在专心管理14亩果园。“在家挺好,钱不少挣,住的也好,平时还自由,不会再出去打工了。”
“如果没有当初找到种果树这条路,现在村庄肯定就没了;如果不是搞了新村建设,村民手里有钱了肯定就到城里去买房。”说起这10年的变迁,李道德心里边感慨良多。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汪霏霏认为,既要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又要有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空心村才能再聚人气。“在这个过程中,单纯依靠空心村实现自身的涅槃并不现实,来自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动不可或缺。”
2010年,昌乐县曾经开展过一轮空心村的改造工作。通过对部分空心村整体搬迁、整理改建、合并组建,全县4个项目区新增耕地300多亩。
“农村‘空心化’表面上是大量农房闲置,实质则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根源是农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在昌乐县委常委、副县长高登友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放在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考虑。“通过引导企业下乡、建立合作社等措施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同时建设新型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