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跨越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3048 更新时间: 2013-05-27 来源:《农民日报》
 
 

——六论三农中国梦

2013年05月25日

本报编辑部

        “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职业的称谓;“农村”不再是“人走村空”,而是生机勃勃;“农业”不再靠老人妇孺,而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三农发展进入现阶段的新目标、新愿景。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中,“职业农民”在广袤的田野上崛起。

        职业农民是千年农夫的完美转型,他们有着传统农民的朴实坚韧,更有着现代农民的开拓进取。他们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是实现三农中国梦大气磅礴的生力军。

    一

        什么是农民?是“农业户口者”,还是“农业从业者”,亦或“农村居住者”?国际权威工具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在“农民(Peasants)”词条中困惑地写道:“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难。”

        在中国,曾几何时,农民给人的印象已经定格:东北黑土地上赶着马车的长脸汉子,陕北高原系着白羊肚毛巾的放羊老人,中原大地裤管高挽的中年男子,江南水乡弯腰插秧的年轻妇女。但是,改革的大潮颠覆了农民的旧形象,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新农民,他们的名字叫职业农民。

        顾名思义,职业农民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职业,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他们将农业作为产业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可以说,职业农民的出现回应了农民对一种全新身份、全新生存的期盼,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职业农民的孕育过程,就是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的过程,就是农业升级转型的历程。

        从“身份”到“职业”,这是亿万农民渴盼已久的中国梦!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实践证明,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但从个体形态看就是职业农民。因此,培育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培育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未来。

        有期盼,才会有努力;有梦想,更要有奋斗!实现三农中国梦,归根结底要立足农民,依靠农民,造福农民。培育职业农民,要有超拔于一时一地的眼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前行。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二

        发展职业农民事业,是传统农民转型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梦想。在土地、水资源等要素逐渐趋紧的生产条件下,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提升农业产业的需要,是富裕农民的需要,也是满足民众衣食的需要,而这一切的“需要”都要靠“人”去实现。在三农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职业农民”无疑是关键要素。

        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军力量。现代农业需要高技术、高投入,以实现高产出、高品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一支能把先进的农业科技应用到生产实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职业农民的重要主体——种粮大户为例:我国目前有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虽然数量比例不大,但是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忽视,他们经营耕地面积1.3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3%;生产粮食149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7%。

        职业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职业农民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完善管理健全基层民主,无论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还是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文化、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农民是实现三农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三农中国梦,核心要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扩大农民增收关键要发挥农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带动作用,而职业农民就是农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领军力量,就是扩大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推进三农中国梦一路前行,离不开职业农民。

    三

        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农民所得到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除却经济学的考量,培育职业农民也是服务三农的情之所至,运之所系,是百年大计。也正因如此,愈显出其道路之艰辛,影响之深远。

        事实上,今后不是没有人去种地,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仍然有5亿人,因此,“有人去种地”不是问题,而是“什么样的人去种地”和“地如何种好”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转移出去的农民七成以上是“80后”、“90后”的青壮年劳动力,有调查显示,而他们中的七成又表示不愿意再回乡务农;留下来的务农农民平均年龄达到55岁,其中妇女超过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近80%,年均接受系统培训的不足5%,具有职业农民雏形的不足10%。这一系列数字令人警醒:如果不未雨绸缪,十年后,当目前这一批五六十岁对土地有感情的农民无法劳作时,一批对土地没有感情的“农二代”“农三代”又不愿回乡种田时,我国农业劳动力将面临怎样困境。

        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严峻的现实挑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长远措施,大力培养职业农民,创造条件让职业农民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好“挑大梁”作用。否则,未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必将受困于职业农民的匮乏。

        梦想不是“将来时”,梦想更不会一蹴而就。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唯有用历史的思维、世界的眼光、超前的设计,更加系统地研究理论、更加深入地思考良策、更加科学地探索路径、更加理性地总结模式,梦想才有可能照进现实。

    四

        梦想无疆,路径有形。培育职业农民,是在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新事物、新命题,需要我们孜孜以求、不断摸索、持续探寻。

        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把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美国通过一系列农业法律,保证每个州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法国实现农民按需培训,建立层次分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参加培训不仅免费还享受补贴;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民职业教育;韩国规定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法律保证;英国法国德国等都有成系列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而加拿大则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不获得绿色证书不能成为农民,不能继承和购买农场。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探索,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教育培训是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对新认定的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对所有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认定管理是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职业农民,才能扶持职业农民。要明确认定条件。职业农民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一定文化程度,接受过农业教育培训,能够贯彻落实国家三农政策要求;要制定认定标准。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分产业、分区域构建职业农民认定指标体系,制定认定标准,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认定;要实施动态管理。对认定的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制定扶持政策是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职业农民队伍。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适度规模的土地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要在稳定现有各项惠农政策基础上,将新增的农业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要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建立担保基金,解决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要扩大对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给予优惠;要提高职业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提高公共服务标准。

        中国的农民,一代又一代,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他们为了追求当家做主的梦想而参加革命,为了追求温饱和富裕而投身改革,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走进都市,今天,新一代的职业农民为了追求三农中国梦而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之中。我们相信,尽管会有阵痛,也许还有曲折,但中国农民必将完成职业化的精彩蝶变,以崭新的姿态点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