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双口二村农民管弦乐队在排练。
本报记者 芦晓春 文/图
近一年来,在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活跃着一支农民乐队,不管是农村的商业庆典还是婚嫁喜事,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见到这支由13位农民组成的乐队,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农民也能把西洋乐器玩得这么好,真不赖!”
“五脏俱全”的农民管弦乐队
这是一支双口镇双口二村农民自发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见到他们时,记者眼前一亮,这支人数不多的农民管弦乐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大、小鼓和铜钹等打击乐器组,也有萨克斯、大号、小号和长号等铜管乐器组,还有指挥师。
“我们这些人以前都是村里文艺宣传队的成员,都喜欢文艺。”乐队的队长是58岁的李恩庆,随后他对记者解释了成立管弦乐队的原因,“我和另外两名队员年轻时当过兵,对军队生活留恋,所以就提议成立一支管弦乐队,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为了演出效果,我们穿的都是军队换下来的服装。”
40岁的农家妇女赵廷珍是乐队的小军鼓手,也是乐队最年轻的成员,热爱唱歌的她在知晓成立乐队时,本着丰富自我的目的报了名。“没参加乐队之前,平时就是打打牌看看电视,觉得生活挺无聊的,参加乐队就是想让生活更充实些。”
而乐队的萨克斯手,46岁的农家妇女郭卫红,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因为看到电视上表演萨克斯的节目而产生学习萨克斯想法的。“别人能吹好,我觉得自己也能,所以我就报名参加了乐队。”她这样说。
在庄稼地里跨越“零基础”
从组队到现在走过了一年的时间,这支原本对西洋乐器甚至对乐谱都不懂的“零基础”农民乐队,在去年北辰区一次文艺比赛活动中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而成绩的背后是这支农民乐队为克服种种困难付出的艰辛。
“乐队起初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是没有训练场地。在村里训练怕扰民,白天我们就到庄稼地里去练。另外,队员都是农民,有的要从事农活,有的要去工厂上班,为了能凑时间,刚开始那段时间,早晨我们从5点练到8点,晚上从7点练到10点,每天练习6个小时。”回想当初,李恩庆充满感慨。
相比场地和时间的困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乐队成员的“零基础”。为了练好基本功,乐队成员可谓煞费苦心。“学乐谱的时候我连‘哆来咪’都记不清,只好用汉字一个个地标在谱子下面。”李恩庆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多月的基本功训练,队员们学会了识谱、音阶、弹奏短曲,而后他们用了1个月的时间学会了演奏乐队的第一首曲子《歌唱祖国》。“当完完整整地把这首曲子演奏下来时,大家非常开心,女队员都激动得流泪了。”李恩庆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乡村文化建设重在政府搭台
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乡土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育,这支从村文艺宣传队发展为农村管弦乐队的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从建队伊始就得到了双口二村和双口镇的支持。
“他们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村组织不仅为他们提供训练场地,还出资购买了一部分乐器,村里还积极组织和联系对外演出活动,在人财物方面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双口二村分管村文化建设的党支部委员朱兆武对记者说。
双口镇党委副书记郑永健对记者表示:“双口镇党委政府积极扶持双口二村文体团队建设,始终把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作为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展示农村文化活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从双口二村文艺宣传队发展成为在北辰区小有名气的农民管弦乐队,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乡村文化发展的脉络,也反映出农民对文化需求的层次变化。
朱兆武告诉记者:“村里还将成立女子铜管乐队,鼓励年轻的农村妇女参与进来。”
“我们将继续积极面向基层,不断为老百姓提供广阔的文娱舞台,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农村文化活动在乡村社会引领风尚、服务群众的积极作用。”郑永健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