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全面小康,“老板村”里见雏形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5106 更新时间: 2013-01-28 来源:《农民日报》
 
 

江苏省兴化市董北村近九成农户开办企业或经营商铺

全面小康,“老板村”里见雏形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袁开建 顾日升

       1月19日,前往省城南京参加省人代会的全国劳模、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村党委书记张文德,满脸喜气。

       他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他们村里已见雏形。全村926户中,有116户办企业,480户在村不锈钢市场经营不锈钢材料,210户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办不锈钢专营店,他们年经营纯收入少则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近九成农户成了老板户。2012年,全村实现三业产值50亿元、村集体经营收入2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万元。

       一个村集聚了百家工厂

       成为全国最大钢丝绳生产出口基地

       随着“滋滋——”的轻微声响,一根小拇指粗、长1.2米的不锈钢索具便完成了切断以及打花的工序,时间仅2秒钟。这是记者在兴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

       “这些索具都是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兴龙公司董事长张宝说。兴龙公司的前身是村办兴龙金属制品厂,2003年成功改制。改制前,企业生产的只是船舶用系列钢丝绳,销售局限于国内。如今,兴龙公司已是全国最大的高温不锈钢钢丝绳生产企业,年产量4000多吨,生产的钢丝绳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科技部、经贸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

       “10年前,董北村所谓的工业园,只有兴龙一家工厂及10多家生产钢丝绳的作坊。”张文德说,现在董北村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钢丝绳出口基地,村里集聚了110家工厂,其中钢丝绳生产企业64家,仅年产钢丝绳就超过1万吨,而且品种发展到1200多个,有些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这些大多是在“兴龙”母体上裂变发展起来的。

       在村里办企业,从产前的资金投入,到产中的技术,以及产后的销售,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如今已跻身为董北村中等规模企业的骏荣不锈钢制品厂就是一个实例。

       骏荣不锈钢制品厂的业主叫钱桂平,10多年前入赘董北村。2008年,董北村在村创业园为他办理好用地手续建厂房,上马冶炼车间生产不锈钢原材料。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钱桂平决定增上制品生产线,生产不锈钢盘圆、直条和光丝。为帮扶他的企业扩张,董北村还由村金纽带信用互助会和村小贷公司给他提供800万元的贷款支持,很快使工厂投入运营。目前,工厂拥有员工180人,还在广州开设了销售门市部。“尽管2012年行情不太好,但产销仍超过前年,工厂仍获得比较好的效益。”钱桂平说,实现销售8000万元、税收380万元。

       “虽然不锈钢行业受欧债危机影响严重,但我村的100多家企业却生产正常,工业经济仍呈上升势头。”张文德说,2012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达40亿元,比上年增长5亿元。

       村建不锈钢废旧材料市场

       480户农民变身商人

       何三经营部、勤官经营部、爱平经营部……走进董北村不锈钢废料交易市场,一个个醒目的店牌扑入眼帘。

       “去年由于不锈钢废旧材料价格下跌严重,挣了五六十万元,只有前年一半多些。”何三经营部业主何金谋说。

       在何三经营部店前搭建的敞篷里,一台全电脑控制的剪板机正在作业。“剪板机的作用是将收购的废旧材料合理利用,能利用的经过加工可作为成品材料出售,剪裁下来的边角料则作为废料出售给冶炼企业作炉料。”正在操作的何金谋的妻子彭爱莲说。

       何金谋今年36岁,原是油漆匠,2004年市场建成后,由村里安排一间店铺进场经营。“这是村里为我们创业办的一件好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致富平台。”

       记者采访时虽然天空还飘着冷雨,可市场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经营一片红火。

       村结报员王松山介绍,2003年,董北村围绕戴南及周边不锈钢产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建立起董北不锈钢废旧材料交易市场,有610多个店铺或经营户,其中本村村民480户。年交易额逾10亿元。

       “兴办不锈钢废旧材料市场,可谓一举三得,既帮助企业解决原料问题,又为村民创业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辟出新路。”张文德介绍,来这里经营的本村村民只要投资4万元就可买下一家店房,所有的经营户家家都赚钱,村集体也每年从中获得土地使用金。

       一头连企业一头接市场

       210户在全国开专营店

       2012年12月21日下午,董北村兴俊不锈钢制品厂院内,员工们正往一辆物流车上装货。“这次发6吨货,都是不锈钢异型材料,货发到上海专营店。”兴俊不锈钢制品厂业主王兴俊说,他现在是前店后厂,而开店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

       42岁的王兴俊,9年前到上海开办了不锈钢专营店。“开店之初,只勉强凑够了店面租金,进货没钱,村里就帮助我到厂里赊欠货,就这样才开下了店。”

       2010年,他根据客户对异型不锈钢材料需求量大的商机,投资1000多万元兴办了不锈钢异型材料厂。

       张文德告诉记者,该村有210户在广州、上海、杭州、宁波、北京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不锈钢专营店。他们一头连着市场,一头接着董北村和戴南镇的不锈钢企业。他们在实现开店致富的同时,也为村里企业开拓了市场,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董北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外出开店的村民,开店之初经济周转困难,可由村里出面帮助担保赊欠货。“由于村里热心帮助,村民才得以开店,才得以成为老板。”王松山说,在外开店户年纯收入都在100万元上下,不少户在经营地已购房,开的都是宝马。

       前不久,在郑州开专营店的村民小张,向村里捐了8000元用作村公益事业。“不是村里的帮助,我恐怕连老婆也娶不上。”小张说。

       小张曾是一名失足青年。他回来后,张文德找他谈心,鼓励他挺直腰杆重新做人。为帮助小张创业,村里给他提供车床和加工的材料,加工后的产品由村里负责销售。小张一天天进步,张文德和村妇联主任又替他张罗婚事,介绍了邻村一个姑娘与他结下百年之好。眼下,小张夫妇年开店纯收入在七八十万元左右,不仅在村里建了别墅,还在郑州购买了商品房,出入有小车。

       “小康社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在参加省人代会的张文德,一席话,闪烁着一个农村干部的哲理光辉。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